§9.大好河山何日收回(1 / 1)

给孩子讲宋词 方州 648 字 1个月前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1],几时收?试倩[2]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释】

[1]簪缨:这里代指世族。

[2]倩:请。

【译文】

登上金陵城的西楼,倚靠栏杆向远处眺望。广阔的天空下,太阳就要落了,大江奔流。中原战乱,人民离散,沦丧的国土什么时候才能收复?请秋风将我的热泪吹到扬州去吧。

【背景故事】

南宋王朝建立初期,宋高宗启用李纲为宰相,任命宗泽为东京(今河南开封)留守。新皇帝刚继位,所有的大臣们都斗志昂扬,誓与朝廷共存亡,决心大展宏图一举收复中原,所以抗金斗争很有起色。

但是,宋高宗却有另外的想法,他刚刚继位,如果打败金兵收复中原,那就要迎回徽宗和钦宗两位皇帝,到那时自己就再也做不成皇帝了。由于有这种打算,他便采取了投降策略。

宋高宗的投降政策使金兵更加猖狂,他们强行渡过淮河。金陵当时还没有遭到金兵的践踏,但也有兵临城下之感了。

金兵侵占开封城刚刚四个月的时间,烧杀、掳掠、**,无恶不作。当时中原地区有李纲、宗泽、岳飞、韩世忠等爱国文臣武将的积极抵抗,但也存在包括皇帝高宗在内的投降派,有各地纷纷组织起的抗金武装,也有金人建立的傀儡——汉奸张邦昌的伪楚政权和刘豫的伪齐政权。真是天下大乱。

而这时宋王朝的官僚和地主纷纷带上自己的金银财宝南逃了。大片的失地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收复?什么时候才能重建大宋江山?在一个秋日的傍晚,朱敦儒登上金陵城西门高高的城楼。他向远方眺望,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如今支离破碎,这让他感到了深深的忧虑,他挥笔写下了《相见欢》这首词以抒发自己当时的心情。

全词气魄宏大,寄慨深远,凝聚着当时广大爱国者的心声。上片写金陵登临之所见。开头两句,写词人登城楼眺远,触景生情,引起感慨。金陵城上的西门楼,居高临下,面向波涛滚滚的长江,是观览江面变化,远眺城外景色的胜地。接下来,作者写自己在秋色中倚西楼远眺。“清秋”二字,容易引发人们产生凄凉的心情。词中所写悲秋,含意较深,是暗示山河残破,充满萧条气象。

第三句描写“清秋”傍晚的景象。词人之所以捕捉“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的意象,是用落日和逝水来反映悲凉抑郁的心情。

下片回首中原,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表达词人的亡国之痛,及其渴望收复中原的心志。“簪缨”是贵族官僚的服饰,用来代人。“簪缨散”,说他们在北宋灭亡之后纷纷南逃。“几时收”,既是词人渴望早日恢复中原心事的表露,也是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的愤懑和斥责。

结尾一句,用拟人化的手法,寄托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对中原人民的深切怀念。作者摈弃直陈其事的写法,将内心的情感表达得含蓄、深沉而动人。人在伤心地流泪,已经能说明他的痛苦难以忍受了,但词人又幻想请托“悲风吹泪过扬州”,这就更加表现出他悲愤交集、痛苦欲绝。扬州是当时抗金的前线重镇,过了淮河就到了金人的占领区。风本来没有感情,风前冠一“悲”字,就给“风”注入了浓厚的感情色彩。此词将作者深沉的亡国之痛和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读后令人感到**气回肠,余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