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子
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1]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2]中。□□弄潮儿[3]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注释】
[1]郭:内城为城,外城为郭。有时则城郭无别。人们观潮,现在在浙江海宁,北宋时则在杭州。海宁观潮是钱塘江改道以后的事。故这里的“郭”,指杭州城。
[2]鼓声:比喻潮水的澎湃声。
[3]弄潮儿:指在汹涌的潮头上游泳、戏耍的青少年。
【译文】
长久地思念钱塘观潮,大潮那天,万人空巷,全城人争先恐后地到江边观望。大潮汹涌冲来时,令人疑心大海都变得虚空。潮水澎湃,好像万面大鼓声咚咚响。弄潮儿在波涛滚滚的潮头站立,追潮逐浪,尽情戏耍,手里拿着的红旗竟然没有被水打湿。离开杭州之后,我好几次都在梦中见到这惊心动魄的场面,梦中惊醒过来还觉得心惊胆寒。
【背景故事】
潘阆,字逍遥,宋朝时期著名词人,他**不羁,长期飘泊江湖,词集为《逍遥词》。潘阆年轻时曾在汴京(今开封)卖药为生,经常一边卖药,一边吟诗。到宋真宗时,许多名人都与他有交往,真宗便召见他,授以滁州参军。这时潘阆已年过半百,自知已老,便弃官不做,而与志同道合的好友结伴游览浙南的风景名胜。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是潮汛的**期,宋朝把这一天定为“潮神生日”,要举行观潮庆典。每到这一天,皇亲国戚、达官要人、百姓居民,各色人等,倾城出动,车水马龙,彩旗飞舞,盛极一时。还有数百健儿,披发纹身,手举红旗,脚踩滚木,争先鼓勇,跳入江中,迎着潮头前进。潮水将起,远望一条白线,逐渐推进,声如雷鸣,越近声势越大,如沧海横流,一片汪洋。白浪滔天,山鸣谷应。水天一色,海阔天空。弄潮儿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略不沾湿。在北宋,观潮胜地在杭州。潘阆在杭州住过几年,涨潮的盛况当然给他留下极深刻的印象,以致后来经常梦见涨潮的壮观。
有一次,潘阆和朋友们来到钱塘江边观潮。这天,东方刚透出鱼肚白,江边上已人山人海了,几乎整个杭州城的人都来到了这里,在等待那惊心动魄的时刻到来。这时,传来哗哗的江涛声,眼前还没有潮头出现,人们都瞪大了眼睛,等着观看那雄奇无比的钱塘江大潮。
正当人们翘首眺望、望眼欲穿的时候,忽然人群**,喊声四起:“看啊,大潮来了!”伫立江边的潘阆忙顺着别人指的方向看去,只见远远的涛头如一条银线,隐隐伴着隆隆声传来。转眼间,那远远的银线变成了一堵高墙,那潮声挟着万钧之力,咆哮奔腾,排山倒海滚滚而来,仿佛是万人擂响的千万面大鼓,直震得天摇地动。但仍有一些“弄潮儿”,他们却无视海浪的吼叫,纷纷跃入水中,手持红旗,在狂涛巨浪中表演着令人胆战心惊的动作。
观过钱塘潮,游遍杭州的名胜古迹,潘阆告别了杭州。但钱塘潮水的壮观场面,却时时在脑海中浮现。他想起唐代大诗人李白《横江词》中的名句:“浙江(即钱塘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终使他打开了创作的闸门,于是写下了《酒泉子(长忆观潮)》词。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这首词主要描写了弄潮儿的形象。他们在惊涛骇浪中手持红旗,随波起伏,履险如夷,为本是奇观的潮涌之景再置奇观,表现了作者对弄潮儿的不凡身手和无畏精神的赞美之情。词的上阕写观潮,下阕写弄潮儿的表演。写观潮,写到了人群涌动的盛况和潮水汹涌的气势;写弄潮儿的表演,写到了他们高超的技艺和观潮人的感受。听说苏轼很喜欢这首词,把它写在了玉堂屏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