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自负改词者被人讥笑(1 / 1)

给孩子讲宋词 方州 698 字 1个月前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1],罗幕轻寒[2],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别苦[3],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4],山长水阔知何处!

【注释】

[1]槛菊:菊在庭院廊庑之间,有栏杆护持,故曰槛菊。兰泣露:兰花沾带露水。

[2]罗幕:丝罗做的帷帘,此指屋子里。

[3]谙:了解,熟悉。

[4]彩笺、尺素:都是书简。这里彩笺、尺素并用,表示强调。兼:一作“无”。

【译文】

庭院里的**笼罩在雾气里,像是郁郁含愁;兰花也仿佛在朝露中饮泣。挂着丝罗帷帘的屋子里有寒气透过,筑巢屋梁上的燕子成双成对地联翩飞去。明月啊,你不了解人间离愁别恨之苦,还把你的银辉,从晚间到清晓,斜射进我朱漆的窗户。

昨晚刮了一夜的西风,把树上碧绿的叶子吹得光秃秃。清晨起来,我独上高楼,凭栏眺望,望断天涯路。情郎啊,要给你寄上一封彩笺写成的情书,可山长水阔,路途遥遥,你今又在何处?

【背景故事】

晏殊(991~1055)中国北宋重臣,他一生历居显官要职,仕途平坦,但政绩平平。然而在文坛上却有建树。他的词大部分是在富贵优游的生活中产生的,内容多取四季景物、男女恋情,以及流连诗酒,歌舞升平,题材较狭窄。但语言婉丽,音韵和谐,形象明朗,意境清新,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

由于词在宋代十分流行,不少的读书人都会作词,有一个叫杜世安的人,因为附庸风雅,时常赋诗填词,闲来写一首半阕,也就自称为词人了。由于他曾官至郎中,人们便称他为“杜郎中”。

杜世安虽然词写的不怎么样,却十分自负,把谁都不放在眼里。

一次,晏殊创作了一首《蝶恋花》词。

此词一出,众皆称好。唯独杜世安看了连连摇头。他不以为然地说:

“我看这首词还需要推敲一下。”

有人问他,如何推敲?他信口开河地说:

“词中‘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两句,也写得太孤寂、太凄惨了。而后面的‘明月不谙离别苦’更令人费解,‘明月’怎么会‘谙离别苦’呢?

杜世安这么一品评,晏殊这首好端端的《蝶恋花》一无是处,简直成了一堆废话。

人们看到杜世安如此狂妄,便有意要戏弄他:

“杜郎中既然有此高见,不妨改写一首,让我们大家来开开眼界,长长见识。”

杜世安没有听出人们讲话的意图,也不谦虚。于是提笔在手,毫不谦让,把晏殊的《蝶恋花》词,改成了一首《端正好》词:

槛菊愁烟沾秋露,天微冷,双燕辞去。月明空照别离苦,透素光,穿朱户。□□夜来西风凋碧树,凭栏望,迢迢长路。花笺写就此情绪,待寄传,知何处?

改写完,将笔往桌案上一放,向人们炫耀起来。

众人俯身去看,一个个不禁掩口而笑。原来,将两首词放在一起一比较:晏殊的《蝶恋花》晶光焕发,奇光四射;而杜世安的《端正好》则干瘪粗陋,黯淡无光,就如同一件传世奇宝与一件蹩脚的赝品放在一起。

大家一阵哄笑,杜世安直羞得无地自容。

这是首写离愁别恨的名作。上片写庭院及室内景物。下片写词人登楼望远时的所见所感。写秋意但不凄苦,抒离情愁而不哀,写富贵之家但又不言“金玉锦绣”,临秋而望远,极目天涯,境界极为辽阔,较南唐的离愁别恨之作都有新意。词中还隐约含蓄地表示有难言之意,给读者留出想象的余地。王国维曾用下片的第一句比喻“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的三种境界中的第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