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夏代之前的历史,不仅社会生活的一般状况极其模糊,连时间、地点、人物及世系等诸要素也是云遮雾罩,难窥真颜。司马迁收罗各家异闻传说,把那些远古的事迹加以梳理编排,统统归入《五帝本纪》,权当《史记》的卷首开篇,接下来就是对夏商周三代及其以后历史的描述。
按照《史记》的说法,夏的第一位帝叫禹,他的前面是舜和尧两位帝,据说他们都是古帝的后代。据历史留下的文献资料看,尧号陶唐氏,都平阳,居地在西方;舜号有虞氏,生于诸冯,卒于鸣条,从地理位置看应属于东方。禹的父亲鲧,居地在崇,崇即嵩,应为河南嵩山一带。禹原住在阳城,后都阳翟,这两个地方后世学者大都认为应在河南偏西地区。如果从传说中的五帝及尧、舜、禹对后世留下的影响来看,禹的影响最大。同许多古老民族都说远古曾有一次不可抗拒的天灾——洪水一样,据说在帝尧之时,也遇到了波浪滔天的洪水,搞得天下人民苦不堪言。为了治理洪水,让百姓安宁,开始的时候帝尧让鲧来治理,结果9年而无功,洪水照样泛滥成灾。到了舜为帝时,改用鲧的儿子禹来治理,禹吸取了父亲失败的教训,改堵的方法为疏导、疏通之术,在外奔波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劳身焦思,终于使洪水的治理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于是天下太平,禹也就成为后世备受人们崇拜和赞颂的一位神人。
禹三过家门而不入
当时与禹同时治水的还有一位叫伯益的非凡人物,传说伯益最早发明了凿井之术,有了井,人们便可以离开经常泛滥的河流,到不受洪水所害的地方居住和生产,人身安全和农业的发展都有了保障。差不多也在这个时期,有一个叫奚仲的人发明了车,车的发明是古代社会生活中一项革命性成果,这个成果无疑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按一般的说法,黄帝以下诸帝时,部落联盟逐渐扩大,战争也变得频繁起来。到尧、舜、禹时期,存在着以黄帝族为主,以炎帝族、夷族为辅的部落大联盟,到了禹做大酋长时,对苗族的战争获得了较大的胜利,使当时势力最大、战斗力最强的苗族和黎族被迫退到长江流域,黄、炎族开始占有了黄河中游两岸的中原地区。从流传下来的史料知道,神农时用石头做兵器,黄帝“以玉为兵”,到了禹的时候则用铜做兵器。如此迅猛发展的生产力,奠定了伟大灿烂的华夏文明的基础。
在流传下来的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中,尧、舜、禹的帝位传承是采取“禅让”的制度。当尧在帝位的时候,咨询四岳(姜姓,炎帝族),四岳推举虞舜作继承人。舜受到各种考验后,摄位行政。尧死,舜得以正式即位,而即位后的舜像先帝尧一样,也照旧咨询众人,选禹为继承人。舜死,禹继位。继位后的禹仍按过去的制度,将皋陶(偃姓,夷族)作为自己的继承人。皋陶未来得及即位便撒手人寰,众人又推举皋陶的儿子,曾发明凿井术的伯益为继承人。当禹死后,应该继为帝的伯益未能即位,禹的儿子启篡位自称为帝。从这次政变开始,原来的“禅让”制度被废弃,“公天下”从此变为“家天下”,这个历史性的重大转折,影响了以后几千年中国的政治制度。
启灭有扈
《史记·夏本纪》载:启即位后,“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将战,作甘誓,乃召六卿申之……遂灭有扈氏。天下咸朝。”
自启篡位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财产的不断积累增多,启之后的政治集团和所属部落渐渐强盛于众小邦之上,而随着各种制度的日趋完善和巩固,原来的部落联盟渐渐向国家过渡,因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王朝形成了。
由于启的篡位称帝,使原有的“禅让”制度变为“世袭”制度。从历史记载看,夏代从禹开始至最后一个帝桀终结,共为17世,总年数为471年或431年,其世系表为:
夏王朝对中国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是中国有史以来国家建立和文明产生发展的根基,后世人们对这一时期曾倾注了极大的仰慕之情。如最早起源、活动于西方的周族人,当他们夺得并占领中原之后,便称自己的国土为“时夏”,称自己的民族为“诸夏”。后来在“夏”字前加“华”字,这便是“华夏民族”名称的来源。这个名称直到几千年后的今天仍为中国人所称谓并令中国人为之自豪。
就在夏王朝建立并走向鼎盛的时候,在东方一个称为商的小国也在崛起。据司马迁《史记》载,商的始祖名叫契,母亲简狄是帝喾的次妃,这位简狄在沐浴时遇到一只玄鸟下了一个蛋,简狄把蛋拾起来吃了下去,并因此怀孕,之后生下了契。
尧舜时,契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为司徒之职,其封地在一个叫商的地方,因而称商族。
玄鸟贻喜(屈原《离骚·天问》插图,明·萧云从作)
原文:简狄在台,喾何宜?玄鸟致诒,女何喜?
注释:喾,传说中的上古帝王。简狄,上古有娀国(今山西运城一带)的美女,帝喾的次妃,生商朝的始祖契。《淮南子·地形训》高诱注:“简翟、建疵,姊妹二人,在瑶台,帝喾之妃也。天使玄鸟降卵,简翟吞之,以生契,是为玄王,殷之祖。”
萧云从自注:“简狄侍帝喾于台上,有燕堕卵,吞而生契。”
补注:萧云从,字尺木,当涂人。自幼博极群书,工篆隶,曾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中乡试副榜贡生,明亡后不仕于清,并参加复社,与冒襄、吴应箕等领袖人物多有往来。后为避兵乱,流落他乡数年,感时忧国,穷愁潦倒。困厄中倾心屈原《离骚》,对屈子精神有锥心刺骨的深切体会。在自述中,萧氏说道:“余老画师也,无能为矣。退而学《诗》,孰精《文选》。怪吾家昭明,黜陟《九歌》。取《离骚》读之,感古人之悲郁愤懑,不觉潸然泣下。”(《画九歌图自跋》)因视前人如宋之李公麟等辈所作插图“未能赅极情状”,乃发奋作《离骚图》。
萧氏《离骚图》初刻于明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由徽派名工汤复刻,后有散佚。“乾隆癸巳,四库馆搜各省遗书,高宗见云从《九歌图》,异之,称其能。”(《芜湖县志》)“皇上几余披览,以其用意虽勤,而脱略不免,特命内廷诸臣,参考厘订,各为补绘……于是体物摹神,粲然大备。”(见纪昀《四库本〈离骚全图〉提要》)本书引用的萧云从《离骚图》为193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四种》版本。
契死后,他的儿子昭明继位,昭明死,其子相土继承其位,相土是一位武功烈烈的国王,而且他还发明了马车,其势力曾一度达到“海外”。当商族迈入文明的门槛时,出现了一位重要商王叫王亥,相传,王亥发明了牛车,大大提高了车的功用,给人们的生产运输以及交通都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据记载,王亥曾驾着牛车,用帛和牛当货币,在部落间做买卖,后来当他到了一个叫作有易的部落时,曾受到盛情款待。但后来由于他**于有易之女,而被嫉愤的有易人所杀。再后来,王亥的弟弟王恒率人战败了有易族人,夺回了牛车,并占有了有易族的土地和财物。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商在灭夏之前已是个兴旺发达的小国,随着农业、手工业尤其是商业贸易的发展,国势渐渐强盛,因而造成了以商代夏的趋势。
击床(屈原《离骚·天问》插图,明·萧云从作)
原文:有扈牧竖,云何而逢?击床先出,其命何从?
注释:有扈,即史书中的有易部族。牧竖,指王亥。击床先出,指王亥与有易氏的女人行**,有易之人夜入而袭击其床,亥被杀,女则先自逸出。
萧云从自注:“有启时,有扈氏本牧竖,何逢而得侯?及启攻之,亲杀于床。夫以贱竖窃神器,天人共愤。剥床者,寓言不安也。”
汤王像(引自《帝鉴图说》,明·张居正撰)
自王亥之后又过了好几代,商国又出了一位颇具雄才大略的人物,名叫汤。因为这位汤王在自己的统治区域内广施仁政,国势再度加强。汤王把自己的都城从叫商的地方迁到一个叫亳的地方,然后开始做灭夏的准备。由于这期间汤王得到了两个极有才干的人物伊尹和仲虺的辅助,许多部落被商征服,商的国力更加强大,灭夏的条件渐已成熟。
脯林酒池(引自《帝鉴图说》,明·张居正撰)
夏史记:桀伐有施氏,得妹喜。喜有宠,所言皆从,为瑶台、象廊。殚百姓之财,为肉山脯林。酒池可运船,糟堤可以望十里,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妹喜笑,以为乐。
张居正解:夫桀之始祖大禹,卑宫室,恶农服,克勤克俭。因饮酒而甘,遂疏造酒之仪狄,何等忧深虑远,辛勤创业。而桀乃放纵如此,不亡何待!后六百年,又有商纣,亦为肉林酒池,亦亡商国。嗜酒之祸可鉴也哉!
补注:《帝鉴图说》乃大明万历朝内阁首辅、大学士张居正(1525—1582年)亲自编撰,供当时年仅十岁的小皇帝明神宗,即万历皇帝学习阅读的教科书,分为上、下篇,上篇以“圣哲芳规”为题,讲述了历代帝王励精图治之举;下篇以“狂愚覆辙”为题,剖析了古今君主倒行逆施之祸。全书由一个个历史典故编辑而成,典故之后有张居正用白话文所作的分析讲解,并配有形象生动的插图,风格独特,通俗易懂,遂为明之后历代宫廷与民间所重视,成为帝王修身治国必不可少的教材。
夏的最后一个帝,名叫桀,是个暴君,当时居住在今河南西部一个叫斟寻的地方。汤在灭夏之前,首先灭掉了夏东方的韦、顾、昆吾等三个附属国,然后倾全力发动了对夏桀的进攻。桀、汤之间经过十一次激战,桀终于力不能敌,全线溃败。夏桀率领残兵败将逃到了一个叫南巢的地方,从此夏王朝宣告灭亡。
夏朝灭亡后,汤率部回到了亳都,自称武王,中国历史上一个以商代夏的新时代开始了。
许多历史记载都说商经常迁都,汤打败夏之前就先后迁都8次,灭夏后迁过5次,直到盘庚迁到殷(今河南安阳)才不再迁都。商后期又称殷,或殷商并称。从记载中看,商王朝的领土大约同夏统治的区域相似,介于今山东、山西、河南、河北之间,而权力所及的地区可能达到了今陕西、辽宁甚至朝鲜半岛,这些地方可能是夏朝权力触及不到的。至于商为什么前后10余次不停地迁都,是由于本民族的习惯,还是遇到了不可抗拒的天灾人祸,或者是出于商业贸易交流方面的考虑,史书少有记载,后世也多靠猜测推断,未有定论。
自盘庚迁殷之后,又传了8代12王,历经200余年而灭亡。在这200多年的时间里,商的社会经济和铸冶工艺得到了迅猛发展。但到了最后一个叫纣的国王统治时,商已是江河日下,大厦将倾。这个叫纣的昏王本是个文武兼备的人,凭着他的能力本可以使商王朝再度中兴,但他没那样做,极度的残暴、骄奢、**,使延续了几百年的殷商再也没能传承下去,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终于使商王朝彻底覆灭。
纵观商的历史,自契到汤凡14代,从汤灭夏到纣凡17代30王(汤子太丁早死,不计在内)。总积年有496年、629年等不同的说法。其世系表为:
继商王朝之后,一个称为周的部族登上了历史舞台,并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充当了几百年的主要角色。
据传,周的始祖为后稷,后稷名弃,是帝喾妃姜嫄所生的儿子。帝尧主政的时候,举弃为农官,到了帝舜的时代,弃因功而被封于邰,号后稷,姬姓,其子孙后世以农为本,艰苦创业。到了公刘主政的时候,举族迁居于豳(今陕西旬邑县一带),并在此地将后稷的创业精神发扬光大,积蓄颇多,部族也渐渐兴旺发达起来。又过了几代,到了古公亶父的时候,由于不堪戎狄族部落的掠夺与侵扰,古公亶父便带领族人离开豳地,来到了岐山脚下的周原定居下来。
稷播百谷
《史记·周本纪》载:“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因名曰弃。”稷,即谷物。禾本科,别名黍、糜,统称黄米,一年生栽培植物。据考证,稷起源于中国北方,史前期已有栽培,殷商时已为人们的主要食物。《史记·周本纪》载:周的始祖弃“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
古公亶父来到周原(今陕西岐山北)后,筑城郭屋室,安抚民众,改革戎狄旧俗,设立官司,渐渐形成一个初具规模的周国,周王族的事业从此得以开始。
随着周族事业的兴起,国力的强大,占据中原地区的商王感到这个西部王国难以用武力对付,便采取和亲的政策,把其附属国——挚国之君的女儿太任嫁给古公亶父的儿子季历。后来季历生了个儿子,取名为昌——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周文王,也正是这位周文王,一手促成了翦灭殷商的大业。
文王在主政期间,对内广施仁政,采取各种富国强民的政策,对外则采取恩威并用、各个击破的战略。尤其是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内,先是战败了强大的西戎混夷,开辟了西边的土地,又灭掉了附近的几个敌国,奠定了渭南之地,接着又攻克了邗国和耆国,使周的势力伸展到了东方,和商国的王畿相接。又经过一番奋斗,将势力扩充到长江、汉水、汝水流域,取得了当时所谓天下的三分之二,形成了对殷都朝歌的战略包围,灭商的条件业已成熟。遗憾的是,文王未及完成自己的使命,便撒手西归。灭商的大业在几年之后由他的儿子武王顺利完成。
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宣告了商王朝的灭亡和周王朝的正式建立,周武王自此成为天下的共主。
周武王之后,继位的分别是成王和康王,在这两个王执政的四十多年间,人民休养生息,社会安宁,天下太平。史载成康之世刑措四十年不用,其国势达到了整个周王朝的全盛时期。可惜好景不长,继短暂的成康盛世之后,周王朝日渐衰落。又经过几代,到周厉王时,各种矛盾越发尖锐,国家到了崩溃的边缘,而当政的周厉王又偏偏是一位极度专制的君主,除暴虐、骄横之外,还特别喜欢重用奸佞小人掌管朝政,搞得朝野内外乌烟瘴气,天下民众痛苦不堪。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民众只好集合起来举行武装暴动,周厉王一看这阵势,知道颓局难挽,索性渡黄河逃走,这次暴动堪称是古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国人革命行动。厉王的出逃,使得周人无君,天下无主,在诸侯的推举下,由召公、周公二相共同代行王的职权,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共和政治,而召、周二公行政的始年称为“共和元年”,也就是从这一年起,中国的历史有了确切纪年,若以公元纪年计算,这一年为公元前841年。
周厉王出逃后,一去不复返,这个以国人为基础,由公卿执政的无君之邦,无王之天下,在经历了14个春秋之后,随着厉王在彘的死亡和其太子静(宣王)的继位而宣告落幕。
由于宣王自小就历经艰苦磨难,即位之后,他认真地听取召公和众公卿的意见,努力治理政事,一时颇有中兴气象。遗憾的是,当周王朝的历史到宣王一代,外患实在太多太大,西北有强劲的戎部族侵扰,东南有夷族劫掠,南面有楚部落的进逼,虽然在召公和宣王的努力下,最终把他们一一平定,但周王朝的国力却大大地衰弱了。
戏举烽火(引自《帝鉴图说》,明·张居正撰)
周史记:幽王嬖爱褒姒,褒姒不好笑,王说之万方,故不笑。王与诸侯约,有寇至,举烽火为信,则举兵来援。王欲褒姒笑,乃无故举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大笑。后犬戎伐王,王举火征兵,兵莫至。戎杀王于骊山下,掳褒姒。
张居正解:夫女色可远不可近,近则为其所迷,而举动不知谨,患害不知虑。幽王只为要褒姒欢喜,至无故征天下之兵,以供其一笑,卒致身弑国亡。其昏暗甚矣。
谥之曰“幽”,不亦宜乎。
宣王之后,继位的是中国历史上颇为著名的幽王,这位幽王之所以著名,不是因为像他的祖辈如文王、武王那样有治国平天下的才干和业绩,而是因他的暴虐、**和荒唐之举,久传不衰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便是他的“杰作”。本来当幽王即位之时,周王室已是危机四伏,内忧外患、天灾人祸不断袭来,周王室大厦即将倾塌。但这位幽王似乎并不把这凶兆险境放在心上,专事寻欢作乐,尤其在得到了一个叫褒姒的女人之后,更是骄**无耻,荒诞暴戾。他一意孤行地废去申后和太子宜臼,另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这一决定激怒了申后的父亲申侯,这位申侯一气之下约集了曾国和犬戎,联合发兵攻周。气数已尽的周王室力不能敌,镐京被破,幽王在败逃中被杀死,于是西周宣告灭亡。
幽王死后,鉴于镐京在战火中化为瓦砾灰烬,无法再作为都城,申侯便在自己的国土上立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21年后,周平王在晋文侯的帮助下取得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并以周公早年所建的东都洛邑为京畿之地号令天下,后人始称东周。平王四十九年(公元前722年)是鲁隐公元年,孔子所作的鲁国史《春秋》从这一年开始记事,从此历史进入了春秋时代。在这个时代中,虽然周王室还有天下共主的名分,但政治重心却渐渐转移到列国霸主的身上,中国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急剧动**、频繁变革的新时代。西周的世系表为:
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厉王—共和—宣王—幽王
西狩获麟(《孔子圣迹图》)
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鲁人在大野猎获一麒麟,孔子感念于此,遂停止了《春秋》的写作。孔丛子说:季孙氏猎获麒麟,因不认识扔在五父之衢。冉有告诉了孔子,孔子前去观看,哭泣着说:“这是麒麟啊,麒麟是仁义之兽,一出现就死了,我就像那麒麟,我的大道是行不通了。”从此绝笔。这年孔子71岁。两年以后孔子与世长辞。
《史记·孔子世家》曰:“鲁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叔孙氏车子鉏商获兽,以为不祥。仲尼视之,曰:‘麟也。’取之。曰:‘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已矣夫!”
《春秋》乃孔子据鲁史修订而成,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后人续至十六年),载十二代君王,二百四十二年之周王朝、鲁国及其他诸侯国的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