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与《茶经》(1 / 1)

陆羽,字鸿渐,生于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父母不详。因为陆羽出生不久便被父母抛弃,“有竟陵(今湖北天门)禅师智积得婴儿于水滨,育为弟子。及长,耻从削发,以《易》自箧,得《蹇》之《渐》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始为姓名。有学,愧一事不尽其妙。性诙谐”。这便是陆羽幼年时大体的文字记载。而关于陆羽与茶结下的不解之缘,也从幼年开始。

陆羽幼年时就在龙盖寺初学茶事,因他聪明又用心,煮茶技艺不断提高,不断创新,所煮之茶渐渐有了自己的特色,因而受到智积禅师的赞赏。由于陆羽天性诙谐好动,聪明伶俐,不太喜欢看上去枯燥乏味的僧侣生活,所以他在唐天宝二年(743年)离开了龙盖寺,加入了当地一个戏班学戏。戏班经常到各地演出,陆羽在随行中也开始更广泛地接触茶事活动。天宝五年(74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十三岁的陆羽受到被贬至竟陵当太守的河南尹李齐物的赏识,并出资送他到火门山(今湖北省天门市)邹夫子处读书。就在陆羽读书的三四年间,他在潜心攻读之余,还为性喜茶事的邹老夫子采茶、煮茶,并在火门山南坡凿泉引水,以煮良茶。陆羽成名后,此泉被称为陆羽泉。天宝十一年(752年),陆羽又与被贬当竟陵司马的礼部员外郎崔国辅结识,两人经常在一起交谈,论定茶事,研讨茶水的品质。此后又“与之游处,凡三年”,北到义阳(今河南信阳一带),西至巴山峡川。在这三年的游历中,陆羽了解了更多有关茶事的情况和知识,为以后撰写《茶经》打下了基础。

“安史之乱”后,陆羽于至德元年(756年)离开竟陵,沿长江而下,经过鄂州、黄州、彭泽等地,一路游览寺观,采茶品水,结识名士。上元初(760年),陆羽到达湖州。

当时的湖州并未受到“安史之乱”的影响,此处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社会安定,名士云集,加上茶事活动历史悠久,优质茶水众多,极有利于开展茶事研究。由于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景观,陆羽在湖州定居下来,并先后居住达三十年之久。

《陆羽烹茶图》(元·赵原绘,原图设色)

当时湖州杼山妙喜寺和尚皎然,是一个嗜茶擅诗的名僧,为人心性高洁,热情好客,相传是南朝诗人谢灵运十世孙。皎然在湖州属地长城(今浙江长兴)顾渚山区辟有茶园,常以诗谈茶。陆羽的到来使两人很快成了忘年之交,陆羽在皎然的帮助下,衣食尽有,“谭宴永日”,品茶作诗,甚得其趣。他以湖州作为安居的大本营,经常到与湖州邻近的杭州、苏州、常州、润州等产茶区,进行实地考察,使他对茶事的研究越发精到,也为《茶经》的问世做了进一步的铺垫。从后世留传的陆羽和吴兴名妓李冶交往的故事中,可以看出此时的陆羽已将茶事活动推行到一个艺术的境界了。

陆羽经好友皎然和尚的引荐,结识了当时在湖州属地吴兴号称色诗双绝的名妓李冶。当陆羽第一次前来拜访已经入观作道士的李冶时,按当时时兴的风气,李冶给陆羽敬了一杯热腾腾的香茶。谁知陆羽仅向杯中看了一眼,便说道:“亏了你还以诗才著称,料不到还没摆脱庸俗之气。”

此话一出,不由使李冶吃了一惊。“我李冶还没与您正式交谈,怎么就认定我俗气?”

陆羽用手往茶杯轻轻一指道:“就凭这杯茶已可看出。”

“这茶有什么?”李冶不解地望着陆羽。

“亏了你们吴兴的啄木岭茶名扬天下,吴兴顾渚山的紫笋茶还是皇家的贡品,对茶如何冲调,你还跟俗家一般,没入门哩!”陆羽答。

“呀,冲茶泡茶也有学问?”李冶更加惊讶。

“岂止是学问,而且学问大着呢!”陆羽有些得意地继续说,“茶乃养生之精,论其性它具有解热渴、驱凝闷、缓脑痛、明眼目、息烦劳、舒关节、**昏寐、提神、醒酒等功效,长期服用,可以有力悦志,增益思考……这些其实还都是外在的,更深层次的则在五美,也就是味之美、器之美、火之美、饮之美、境之美。说到底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大思想、大艺术之美……”

李冶见陆羽越说越玄,心中叹服的同时又有些不解地问:“您还没喝这杯茶,怎么就说我的茶未脱俗气呢?”

“就凭浮在水面上的几片茶叶,我就知道你起码不是用开透的水泡的,不用开透之水,茶味如何能现?”

李冶似有所悟,并自愿拜陆羽为师学习茶艺,陆羽当然乐意,当晚就留宿观中,且一住就是半个多月。在这段时间里,陆羽除与李冶谈论诗文以外,主要传授烹茶品茗的功夫。李冶凭着自己的聪明伶俐,很快领会了其中的要诀。不久,李冶除诗名色艺外,善于烹茗煮茶的声名也振动四方。后来,又经过陆羽的传授,李冶的茶艺之术又走向了一个新的境界。

唐建中四年(783年),德宗皇帝闻知李冶的诗名和茶名,特下诏召她上京晋见,这时李冶已四十多岁,但姿色不减当年,唐德宗在惊喜之中,召幸了她。第二年,大将朱泚发动政变,唐德宗仓皇而逃,李冶被弃在宫中。而朱泚入宫后,寻遍后宫佳丽,当寻到李冶时,见其仍是风韵宜人,尤其那一身洁白细嫩的肌肤,更是令人想入非非。朱泚当场将其挟入内室加以非礼,并命其随时待命侍夜,李冶迫于无奈,只好遵命。但这场叛乱不久便被平息,唐德宗再度回京时,恼恨李冶对他的不忠,竟下诏将其杀害了。

《茶经》书影(《百川学海》本,宋左·圭)

李冶虽死,但她从陆羽那里学来的茶道艺术却流传了下来,直到今天,吴兴一带还有人用她的烹茶方法,煮茗待客。而湖州一带著名的“擂茶”,据传也是她留下的绝技。

就在李冶死去的前五年,也就是唐建中元年(780年),她的茶艺之师陆羽,经过大半生的潜心研究,终于在湖州青塘门外,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此书上承神农本草之学,下启农桑耜之术,对中国思想学术史、科学技术史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茶经》的问世,在标志着中国的茶事已开始成为一门科学、一门艺术的同时,也体现了以茶—人为载体的物质特性与人类精神活动的高度统一,为唐代的文化、经济、贸易、科技乃至社会风俗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由于唐代茶事的兴旺和发达,饮茶极为讲究,饮必名茶,煮茶之水必引自名泉。陆羽在广泛总结了饮茶人的看法和亲身实践后,评定了天下名茶和名泉。在《茶经·一之源》中,把全国八大茶区粗定为“上、中、下”三等。具体到一地,则根据土质、气候、生长情况的优劣做了评述。他在著作中说:“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同时,陆羽还评定了天下之水,并排出了座次。他将庐山康王谷水帘洞之水评为水中状元,由此引发了一场“品水公案”,这个公案直到千余年后,才由大清朝的乾隆皇帝一锤定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