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周恩来总理对湖南方面呈报的《二、三号汉墓发掘的请示报告》做了批示之后,遵照“订出切实可行而又不遭损失破坏的计划”的指示,发掘领导小组在三号墓发掘之初,就召集北京、上海、长沙等的各路科学专家,召开了古尸科研准备工作座谈会,拟定了古尸科研计划。其科学研究的总题目仍为一号墓古尸科研的四大课题,即:保存程度、保存原因、疾病死因、中医中药以及在一号墓古尸研究中尚未解决的如细胞结构、核酸物质等共20个项目,重点则是对于古尸保存原因的研究。鉴于那具有恒温、恒湿条件的陈列室尚未建成,湖南方面又缺乏相关的保护条件,经医学专家黄家驷提议,李振军批准,派人到上海定做一个无菌无氧的高压氮舱,待这高压氮舱做成后,运回长沙,一旦古尸出土后,即可装入氮舱内进行解剖和保存。决议已定,李振军命侯良速到上海交涉办理此事。侯良来到上海后,由上海第一医学院的熟人陪同,到著名的瑞金医院(“文革”前为广慈医院)察看了高压氮舱的设备,询问了安装情况,并当场签了订购合同。
侯良回到长沙,向发掘领导小组汇报了去上海的情况,因这高压氮舱需由极厚的钢板打造而成,规模庞大,整体重量可达几百吨。于是,发掘领导小组在做了所需的高额费用等计划后,开始讨论如何将氮舱从上海运回长沙这个看似简单却又极其麻烦、复杂的问题。有人建议在上海码头装船经长江经湘江运至长沙,但整个湘江似乎没有承载如此大吨位的深水码头,轮船根本无法在长沙附近靠岸。有人建议打造特种大型汽车拖箱底盘,将氮舱用起重机吊上拖箱底盘后,用四辆汽车或并排或前后,像四匹马拉车一样将氮舱拖回长沙。这个主意看起来似乎可行。只是有建筑方面的专家突然提出,从上海到长沙,必然经过南京长江大桥,如此大的吨位压在桥中心,恐怕大桥难以承受,将会有压断倒塌的危险,假如将南京长江大桥压断怎么办?此论一出,众人哗然,若真的将南京长江大桥压断,不但汽车和氮舱会像当年的中山舰一样沉入滚滚长江的泥沙之中,更重要的是,给这座举世瞩目的象征着新中国成立以来巨大建设成果的建筑造成政治上和经济上不可挽回的损失。鉴于这个难以逾越的长江天险,发掘领导小组在经过又一番慎重讨论后,最后做出了从上海购买钢材,同时请制造专家赴长沙就地打造高压氮舱的决定。
这个看起来颇符合实际情况的计划,但真的到了具体落实时又枝节横生,麻烦百出。当派出联系的人再次抵达上海时,上海方面告知,要制造氮舱仅仅去几个人是不行的,必须将制造的设备一同运往长沙,且上海没有可供用来制造这种高压氮舱的钢板,需到重庆钢厂订购……联系人带着满脸的愁苦返回长沙,向发掘领导小组做了详细汇报。领导小组经过研究,本着确保古尸万无一失的原则,决定无论困难再大也要想办法克服,先派人赴重庆联系钢板,待钢板运来后,再让上海方面的专家连同设备一齐运来长沙开始打造。于是,联系人再改赴重庆联系钢板事宜。
马王堆二、三号汉墓发掘领导小组成员在发掘工地上考察。图为组长李振军(右二)、副组长王冶秋(左一)、副组长夏鼐(二排左二)、办公室第一副主任张瑞同(二排左三)、湖南省博物馆负责人崔志刚(左二)、侯良(右一)及考古研究专家白荣金(二排左一)(侯良提供)
但是,就在重庆的钢板未能启运时,三号墓的发掘工作已经开始,从发掘的速度看,这高压氮舱无论如何也无法在古尸出土前打造出来了。在这种情况下,有人提出,一旦有古尸出土,即用飞机运往上海瑞金医院高压氮舱进行解剖,待长沙的氮舱制成后,再将古尸运回。面对这个提议,发掘领导小组再次召开会议进行研究。就在这次会议上,考古大师夏鼐首发异议,提出了“高压氮舱是否需要”“有点氧气古尸就变化这样快”等疑问,并主张“一旦有古尸出土也不要运往上海,那样会造成不必要的混乱和麻烦,就目前发掘的季节来看,冬天即将来临,只要古尸上的丝织物取下来,即动手术解剖。然后放入药液中浸泡,变化应该是不大的,或者不会有什么变化……”
根据夏鼐大师的建议,发掘领导小组终于做出了关于古尸解剖、科研问题的最后一次决定:
一、开棺和解剖的地点,利用省博物馆楼上现在存放一号墓古尸的陈列室。届时可将一号古尸挪至室内一侧,腾出空间为三号古尸进行开棺,解剖。
二、室内应事先进行空气消毒。开棺后的工作过程中要在室内放置大量冰块,保持室温不超过15℃。拍摄电影和摄影中使用的光源,要求隔绝紫外线和红外线,以减轻光线和温度对文物、尸体的影响。
三、尸体解剖应按照无菌手术的要求进行准备和操作。室内人数应严加控制,谢绝不必要的参观。除少数领导同志外,在解剖和取样时,工作人员如下:
台上参加解剖工作人员3人;
台下技术顾问1人;
台下分装标本、取样2人;
台下登记、记录工作1人;
电影、摄影工作人员在10人以内。
四、为了减轻古尸组织在空气中氧化和破坏的程度,尽可能提高采取组织样品的质量,要求尽量缩短尸体在空气中的暴露时间。把一部分不会影响检查质量的检查项目,放到解剖以后并用福尔马林对尸体固定四周以后再去进行。
五、要根据尸体保存程度的几种可能性,采取不同的解剖和取样程序:
1.三号古尸的保存程度如果达到或超过一号古尸时,可在剖开后先做内脏器官、软骨、肌肉等原位取样,取得的样品立即置入冰桶内保存,送做组织培养、电镜检查、生化和组化的检查。然后再分离内脏器官,完成解剖。
2.如三号古尸的保存程度稍逊于一号,但内脏器官还具有轮廓,可在剖开后先做内脏器官的原位取样。取样完毕后即用福尔马林溶液浸泡,待固定四周后(或更长一些时间)再分离内脏器官,完成病理解剖的要求。
3.如三号古尸的保存程度相当于木乃伊或仅留尸骸,则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几种可能做到的检查项目和取样。
六、以上各条规定适用于三号墓的古尸研究。以后如氮舱建成,则二号汉墓的内棺开棺和古尸解剖仍应在氮舱内进行。
当三号墓的内棺拉到省博物馆楼上的陈列室之后,按照发掘领导小组事先做出的规定,在做了充分的准备之后,于12月14日上午10时正式开棺。
陈列室里,只见发掘领导小组的领导分列两旁,或坐或站。神色严肃、庄重地看着摆在一块木板上的内棺。内棺和手术台前,王?、白荣金、王鹏程、彭隆祥、刘里侯、曾嘉明等考古、医学界的专家,各自坚守自己的阵地,如同进入战场的战士,只待战斗号令发出。在陈列室的四周,被特许前来照相、摄像、摄影的各路记者、摄影师,早已将各种不同的器材架好,镜头对准内棺,如同战场上林立的枪炮,严阵以待,只等开火接敌。与此同时,陈列室下部大厅和博物馆院内,无数的专家、学者和工作人员,交头接耳,议论纷纷,焦躁不安地相互打探楼上的信息。博物馆四周,军警密布,岗哨林立,严密监视着外部的一切动静。楼上楼下,室内室外,大家都在热切期盼着一个伟大时刻的到来。
陈列室里,随着王冶秋一声“开棺”的号令,摄影师的灯光全部打开,室内顿时明亮起来。王?和白荣金拿起工具迈步向前,按照事先研究的开棺方案,仔细地开启棺盖,由于有了数次的开棺经验,不到20分钟,棺盖得以顺利揭开。此时,所有的摄影、摄像、照相镜头都移上前来,对准棺内拍摄起来,室内的气氛骤然紧张。每个人都怀揣着一颗悸动的心,伸头跷脚地向棺内察看。只见棺内黑乎乎的一片,水面上漂浮着大片的丝织物,与一号墓内棺上层的情况相似。下面是否有尸体是众人关心的焦点。这时,白荣金随手找来一根长竹棍递给王?,心中忐忑不安地说:“你先轻轻探一探,摸摸情况再说。”王?沉着地拨开丝织物,从头、胸、腹三处用棍探了一遍,神色立即大变,轻轻说了声:“糟了!”这句话犹如一声闷雷,使在场所有的人心都蓦地往下一沉。王?转身对戴着长袖手套的王鹏程说:“老王,你先伸手摸摸,看看尸体还在不在。”
王鹏程移步向前,弯腰伸臂向棺内摸去。不多时,只见王鹏程缩手缩臂,举着一块形同朽木一样的东西大声喊道:“骨头!”
“啊?!”众人情不自禁地以惊讶的神态看去,果然是一块人骨。
“完了!”有人惋惜地小声叽咕。
“出乎意料!”有人扫兴地说。
“这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啊!”有人仰头长叹。
当王?弯腰又向棺内摸了一遍,发现尸体确已腐烂,只剩骨渣时,室内的领导、摄影记者、医务人员,都像泄了气的皮球,呼呼啦啦地向室外涌去。“你们别走,这里头还有好东西。”王?见状,颇为幽默地对众人呼喊着。但此时的众人已不理会他那似真似假的叫喊了,眨眼工夫,室内的人几乎全部走光。
室外的人听到棺内只有骨头而无尸的信息,纷纷冲上楼来观看。在一阵阵叹息、遗憾声中,只见湖南省博物馆副馆长崔志刚脸色蜡黄,眼里布满血丝,踉踉跄跄地挤上前来,对着手术台上那块骨头看了看,如释重负地对王?说:“老王,这次多亏没出尸体而出了骨头,要是再出一个死人,活人就得被折腾死,我也就没命了!”话刚说完,便因过度劳累而一头栽倒在手术台前昏厥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