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文物局文物处处长陈滋德的具体指挥下,三号墓从1973年11月19日到12月13日,经过参加发掘的部队战士、学生、民工以及考古人员25个昼夜的奋战,从墓口已下挖了6.5米,共取土1800立方米,终于见到了苦苦追寻的白膏泥。
对于二、三号墓的发掘,显然跟一号墓的发掘有了极大的差异。一号墓的发掘经费共6000元,而二、三号墓增加到20万元,根据预算还差9万元,湖南省委为此专门补写了报告,再请国家计委拨给。就在二、三号墓发掘的25年后,参与发掘的著名考古专家王?回忆说,仅二、三号墓所用的新闻采访车费就达2万元以上,可见当时的阵势是何等庞大。
就在三号墓白膏泥出现前后,各地专家、学者再次从四面八方涌入长沙,仅前来参加文物研究的就24家,参加古尸科研的多达27家,摄影、照相19家,几乎国内所有有点影响的科研和新闻单位都派人赶赴长沙参加了这个号称“大兵团作战”的考古发掘。
当然,造成二、三号墓与一号墓的发掘有巨大差异的原因,不只是考古和文物价值本身,重要的是其间已掺入了极为浓厚的政治色彩。正是因为有了政治色彩的注入,二、三号墓的发掘才显得如此大气、如此热闹、如此超凡脱俗和轰轰烈烈。这一点,从发掘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发现三号墓白膏泥后制订的工作计划中便可见到。这个计划其中的几条是:
一、以批林整风为纲,加强路线教育,充分发动群众。从开工以来,各组基本上是这样做的,如电影摄制组学习了总理的批示,深深感到党和国家对考古工作十分重视,从毛主席革命外交路线的高度来认识这一工作,就更感到意义重大。开拍以来,三个厂的同志积极主动,协作配合很好。湖南师范学院的师生,批判了林彪的英雄史观,在实践中进一步懂得了奴隶创造历史的伟大真理,保证了发掘工作的顺利进行。今后,我们要继续坚持以批林整风统率发掘工作,发动广大群众,从路线高度深刻认识这次发掘工作的重大意义。拟在开椁前再召开一次全体工作人员大会,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提高路线觉悟,增强全局观念,大家一条心,拧成一股绳,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团结战斗。
二、切实做好防止群众围观的工作。保卫组与当地公安机关密切联系,做好防止围观进行劝阻的方案,准备一定的骨干力量,一旦有群众围观迹象立即出动,进行维持秩序和劝阻工作,严防阶级敌人趁机进行破坏和捣乱。
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挖掘白膏泥之前,领导小组又召开了一次全体发掘、科研人员大会。会后,除对古尸的科研计划按实际情况进行了修改外,又在三号墓的上空搭建了长宽各16米、高6米的防雨棚,棚内再搭建一个四周有护栏的摄影架,以做照相人员之用。棚下开挖了一道排水沟,并安装一部水泵,时刻准备抽出从棚上淌下的雨水。除此之外还调来两台大型汽车和一部起重机,以做运载白膏泥、木炭、文物和起吊棺椁之用。
同一号汉墓一样,三号墓椁室的周围,也是用青色白膏泥和木炭封闭。青色白膏泥一般厚度为60—70厘米,个别地方薄至10厘米。将挖出的白膏泥捏在手中,只见绵软胶黏,形如面团。经考古人员推断,筑墓时可能是把白膏泥晒干锤碎成粉,用水调成糨糊状,再灌在木椁周围,用木炭吸潮,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密闭整体,因而可以有效地防止地面水和地下水的渗入。由于墓室内形成了长期缺氧和压力增大的条件,又可以有效地抑制细菌和微生物的活动,因而墓内的有机物得以长期保存。但是,令考古人员大为吃惊的是,在三号墓室南部竟发现一处宽10多厘米、长100多厘米的地方没有青色白膏泥,这个意外发现,使考古人员大为惊骇,若没有这层白膏泥,外部空气很容易带着细菌乘虚而入,将对棺椁内的文物造成侵蚀,假如棺椁再密封不严,里边的尸体就很难完整地保存下来。考古人员想到这里,不敢再过多地想下去,只好怀着忐忑不安而又有些侥幸的心理继续下挖墓室外的木炭。
当厚度为15—30厘米的大宗木炭被挖出之后,露出了一张嫩黄色看上去光亮如新的大竹席。竹席的编织方法和现代常见的编织工艺几乎相同,上面分布着红黑相间的人字纹几何图案,面积约25平方米。将竹席轻轻揭掉后,巨大的椁板显露出来。从外形看去,木椁保存完好,考古组长高至喜拿起一把铁质锤子轻轻敲打,椁板传出清脆的响声,这说明木质没有腐朽,内外仍坚实如故。面对此情,考古人员因白膏泥的遗缺而悬起的心又慢慢放了下来,大家怀着亢奋的心情开始研究打开椁室的办法。
此时,发掘领导小组的李振军、王冶秋、夏鼐、黄家驷等早已来到墓室四周,经过一番详细的研究,领导小组决定采取中科院考古研究所专家白荣金提出的“木楔打开法”进行开启,这种方法是用几块小型木楔先沿着椁板的缝隙插入,然后用铁锤慢慢敲击木楔。直至椁板之间露出较大的空隙,然后再用铁锹、铁斧等工具插入空隙,将四个顶头分别咬合着的椁板一层层撬开。这座墓的椁板共有三层,分为一层顶板和两层盖板,顶板极薄,厚度仅为6厘米多一点,盖板每层厚20多厘米。当这三层椁板被拆除之后,露出了竖立着的八块厚度为19厘米左右的椁壁板,就是这八块椁壁板,构成了深1.15米的棺室和四个边箱。这个椁室的布局跟一号墓基本相同,只是总体看来要小一些。棺室长2.61米,宽1.22米。外棺为素棺,没有刻画图案和贴丝织印花,只是涂了一层深棕色的漆。仔细察看棺的形体,发现其侧板与顶头之间漆皮脱落,并有微小裂缝。整个外棺长2.57米,宽1.16米,高1.13米,其规模比一号墓的外棺要小得多。南边箱宽41厘米,北边箱宽94厘米,长均为2.87厘米。东西两边箱的大小相同,均为宽62厘米,长2.63米。同一号墓一样,四个边箱装满了琳琅满目的各种形状的珍贵殉葬品。
考古人员撬起椁板
椁室打开之后,各种与发掘、科研有关的领导、专家纷纷围上前观看,几十家新闻单位的记者也蜂拥而至,争相抢拍和做各种文字记录。受发掘领导小组委托,国家文物局文物处处长陈滋德,面对19家单位摆开的摄影机、摄像机、照相机的镜头,神采飞扬地站在椁室的一侧发表现场讲话:“这座西汉墓,保存下来的文物是极其丰富的,其中不少是罕见的。下一步要抓紧清理文物,做好古尸出土后的科研准备工作,以实际行动,取得比上次更大更好的成绩,绝不辜负中央领导和周总理的期望……”就在陈滋德慷慨激昂发表演讲的同时,整个椁室内外人头攒动,群情激昂,一片喜悦和欢腾气氛。但是,此时的陈滋德和大多数前来的发掘、科研人员,也许并没有完全意识到,大家所期盼的古尸出土已经不可能存在了,一切为此展开的科研准备将付诸东流。这一点,似乎只有夏鼐大师对发掘的前景有所预料,他站在椁室旁侧,轻声对他的爱徒王?说:“我有一种预感,当这部电影正式放映时,陈处长所说的古尸出土和科研等话语,将被删掉。”王?听罢,一时没有反应过来,以为是夏鼐大师对如此兴师动众和演戏般地搞考古发掘表示反感,当内棺打开之后,才真正明白这位大师此番话并非如此。事实上,当这部电影拍成并公映时,陈滋德那关于古尸出土的话果然被无情地删掉了。
考古人员协力掀开三号墓的椁板(傅举有提供)
三号墓的椁板被吊起
尽管夏鼐大师对棺内的一切已有所预见,但毕竟木棺尚未打开,里边情形到底如何,还不能做确切的结论。为吸取一号墓未能及时收取棺液的教训,发掘领导小组决定在清理边箱中的文物之前,按照早些时候周恩来总理对王冶秋的嘱咐,对木棺进行钻孔提取棺液。因为若不采取钻孔提取的方法,而是将棺盖打开之后再提取,里边的棺液就会由于遇到空气而发生变化。当初发掘一号墓时,就是因为棺盖揭开进入了空气,里边的棺液才由透明**变成了有色**,从而造成了研究中的困难和混乱。对于三号墓在木棺上钻孔的问题,早在11月23日就成立了钻孔取样试验小组,并将钻取方法在11月28日做了模拟试验,这次钻孔自是轻车熟路。科研人员先用几块木板盖在边箱上做成桥状,然后人站在“桥”上,把早已准备好了的钻头,对准木棺的东南角向下钻去,随着一阵刺刺啦啦的声响,钻头很快进入棺内。紧接着,科研人员将真空泵的皮管插入棺内,将棺液抽入真空的装置中,以备化验和研究。当这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做完后,考古人员才开始正式清理椁室内四个边箱中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