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杀,自杀,病亡?(1 / 1)

1973年3月初,以女尸研究为主要内容的各学科专家,分别从全国四面八方汇集长沙。此次参加的科研单位、医学院校共53个,科研人员多达83人。其单位是:

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二机部401所、冶金部有色金属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燃料部石油化工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上海: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上海实验生物研究所、上海寄生虫病研究所、上海生理研究所、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上海第一医学院、上海市公安局。

长沙:湖南医学院、湖南省冶金研究所、冶金工业部矿冶研究所、中南三〇九队、湖南省劳动卫生研究所、湖南省地质局实验室、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湖南中医学院、湖南师范学院、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药材公司、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六三医院。

武汉:武汉医学院。

广州:中山医学院。

南京:南京药物学院。

福州:福建7701研究所。

在这35个单位的83人中,其中有不少为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如中科院上海生化所的王应睐,武汉医学院的武忠弼,解放军医学科学院的刘雪桐,湖南医学院的李亭植、潘世成(女)、王鹏程、陈祜鑫、吴洁如(女)等,都在各自研究的领域取得了国内外瞩目的成就。在这道临时形成的灿烂星河中,可谓明星闪耀,大家云集,确有八方风雨会长沙之势。这是中国考古史上未曾有过的辉煌景观。各地来长沙的专家、学者,配合湖南医学院及长沙其他的参与单位,进行了各个方面的协作和研究,使女尸在解剖学、组织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病理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临床医学,以及中医中药学等诸多学科,都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通过肉眼和病理组织、电镜观察X射线、寄生虫学研究、毒物分析等,对女尸的死亡年龄、血型、疾病、死因等诸方面,做了如下鉴定结论。

年龄:

1.利用骨骼哈弗氏管的测定推断,对照陈康颐主编的法医学关于“根据骨骼推测年龄”的数字依据,推断女尸生前年龄约为50岁。

2.利用X线检查推断女尸生前年龄为40—50岁。

3.妇科检查推断女尸生前为更年期妇女。根据中国古代医学记载妇女绝经期的年龄为49岁,近代资料报道为45—52岁、国外资料为45—50岁的不同数字,推断女尸生前年龄为45—52岁。

4.从女尸的病理变化推断,女尸生前年龄为50岁左右。

综合以上各种不同推断,其结论是女尸生前为50岁左右。

血型:

采用抑制凝聚集试验法,测出女尸头发与组织具有明显的“A”型物质,故断定女尸血型属于“A”型。

汞、砷含量:

根据碘化钠晶体探测器测定,女尸的含汞量比现代人高达数百倍。在骨组织中含铅量较高。

肠、胃解剖:

共发现内有138粒半形态饱满的甜瓜子。

其次,根据多种学科的检查诊断,女主人生前共患有下列疾病和损伤性症状:

一、动脉粥样硬化症。

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

三、多发性胆石症(胆总管内、肝管内、肝内胆管内结石)。

四、日本血吸虫病。

五、第四、五腰椎间的椎间盘脱出或椎间盘变性。

六、右桡、尺骨远端骨折,畸形愈合。

七、左肺上叶及左肺门结核性钙化病灶。

八、两肺广泛性炭末沉着。

九、胆囊隔畸形。

十、**二度撕裂的疤痕(说明生育过,曾有裂伤)。

十一、肠道蛲虫及鞭毛虫感染。

十二、体内铅、汞积蓄。

既然墓主人生前患有如此多的疾病和损伤性症状,到底哪一种是导致她死亡的原因?医务人员经过分析、研究认为:

首先应排除吊颈而死的可能,因为女尸颈部没有绳索勒痕,就不能推断是吊颈而死。

尽管女尸头部皮层有瘀血的痕迹,但检查头部和全身未见机械性损伤,故也就排除了被外力一棒子敲死的可能。

从毒物化验来看,女主人生前有慢性汞(水银)中毒,但不是因中毒死亡。因为在女主人所在的西汉初期,由于生产技术的局限,尚未生产出能使她急性中毒死亡的“升汞”。女主人体内之所以有汞存在,主要是平时慢慢吞食下去的水银。据考古学家考证,西汉“炼丹”技术已盛行,多数贵族都以吞服“仙丹”而梦想长生不老,因“仙丹”主要是由汞制成,人吞服后就会慢性中毒,但这种慢性中毒不能致人猝死。因而,体内中毒不是女主人死亡的直接原因。

在侯良主持下,墓主食管与胃中的六粒甜瓜子被种植在湖南省博物馆院内。瓜子发芽生长后,因环境不太适应,未等结果就枯萎了

既然排除了自杀、他杀和中毒死亡的可能,女主人的死因到底是什么?

通过系统解剖和病理检查发现,女尸皮下脂肪、肠系膜脂肪、腹膜后肾周脂肪及结肠脂肪均较丰满,显示古尸死前营养状况良好。骶、背部没有褥疮,不像长期卧病而死。全身未见肿瘤,亦未见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空洞性肺结核)的病变。消化道各段内均发现有甜瓜子,反映了患者临死前不久尚能从容进食。若把上述几点联系起来思索,可以认为女尸的病死过程,不像一个慢性缓进过程,很可能是一个急性骤发的病死过程。也就是习惯上所说的急死或猝死。或者是说在出现症状或体征后立即或24小时内死亡。根据古尸食管、胃、小肠及大肠中还留有不少甜瓜子的事实来看,女主人的死亡当在发病后24小时以内。

是什么症状引起了女主人的急死或猝死?通过先前的诊断可知,女主人具有多发性胆石症,由于结石嵌顿引起胆绞痛的可能性很大。胆绞痛的急性发作,促发冠状动脉**,引起心肌缺氧加重,以致发生猝死。其发病机制早经动物实验所阐明,是由于胆道疾患急性发作时,通过内脏大神经与上段胸神经的联系而发生迷走神经反射的缘故。

急性胆道疾患亦有急死病例。著名医学专家陈康颐等就曾指出:“个别病例,当大的胆石通过胆管时,或坏疽性胆囊炎穿孔时,可发生猝死。”由于女尸组织切片无法看到炎性细胞成分,故因胆总管及肝管结石阻塞引起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的可能性难以判断。

由于胆总管乏特氏壶腹处有结石嵌顿,有引起急性出血性胰腺炎(坏死)的可能性。但对女尸的肉眼观察未见胰腺出血及脂肪坏死,胰管内未见逆流的胆汁;切片胆色素染色阴性,镜下胰腺各部未见出血,故可排除因患急性出血性胰腺炎致死的可能性。

女尸全身多处动脉粥样硬化,但大、小脑表面及各切面未见出血征象,镜下左、右大脑中动脉未见粥样硬化病变,大、小脑各部位含铁量,经化学分析及光谱测定没有显著差别,故可排除大量脑出血所致的急死。

在医务人员列出的女尸众多的病症中,有一种陌生的疾病,那就是日本血吸虫病。过去讲述中国的血吸虫病的历史时,都援引国外的资料,这次,通过对马王堆汉墓女尸病理学、寄生虫学等方法的研究,在其体内发现了日本血吸虫虫卵,这说明远在2100多年以前中国就有日本血吸虫病的存在了。

其实,血吸虫在人体寄生已有悠久的历史。1910年,Ruffer氏在检查埃及的木乃伊时,从3000—4000年前木乃伊的尿路结石的核心检出钙化的埃及血吸虫卵,从公元前1200—1090年的木乃伊肾脏切片中也检到埃及血吸虫卵。可惜Ruffer氏没有对此病给予命名和深入研究。

日本血吸虫由于1904年首先为日本学者桂田氏发现并命名,故称为日本血吸虫,此种寄生虫在人体寄生并不限于日本,在中国及菲律宾均已有悠久历史。

《周易》卦象上有“山风蛊”,《周礼》庶民有掌除蛊毒之官。医经云:“腹中虫者,谓之腹内中蛊之毒也,自外而入,故内中,自内而蚀。故曰虫。”许慎《说文解字》虫部云:“蛊腹中虫也,从虫从皿。”故著名医学专家范行准认为,远在公元前16—前15世纪,中国已有类似日本血吸虫病的记载。

隋代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公元605—610年)记载,“江南有射工毒虫,……夏月在水中,人行水上及以水洗浴,或因大雨潦时,仍逐水便流入人家,或遇道上牛马等迹内即停住。初得时,或如伤寒,或似中恶,……或恶寒热,四肢拘急,头痛,骨悁……”“自三吴已东及南诸山郡山县,有山谷溪源处,有水毒病,春秋辄得……”“水间有沙虱,其中甚细,不可见,人入水浴及汲水澡浴,此虫着身……便钻入皮里……初得时,皮上正赤,如小豆黍粟……”“初得恶寒,头微痛,目匡疼……”从地理分布、感染季节、感染方式及途径和症状来看,公元600年时及以前,中国已有日本血吸虫病的流行。

1905年,Cattto氏在新加坡解剖死于霍乱的一名福建籍华侨尸体,在其肠系膜静脉中检获了日本血吸虫成虫。同年,Logan氏在湖南常德,从一名18岁的农民粪便中检出日本血吸虫卵。从此为中国有日本血吸虫病的流行取得了寄生虫学上的证据。

而此次从女尸检出日本血吸虫卵,使中国有日本血吸虫病流行的历史推展到2100年以前。

马王堆一号汉墓女尸在湖南长沙出土,死者生前在长沙居住。2100年前洞庭湖的范围远比今日为广,当时长沙县的乔口、云凝均属洞庭湖滨。洞庭湖的钉螺滋生已有悠久历史,如1881年Heude氏即曾在湖边采集到钉螺。因之,死者在长沙或附近的日本血吸虫病疫区接触疫水,并受到感染,是极有可能的。但是,从各种迹象来看,她死于日本血吸虫病的可能性仍然不大。

当这几种可能全被排除之后,最大的可能就是由于冠状动脉堵塞严重,加上胆石症急性发作为诱因,反射性引起冠状动脉**,导致急性心肌缺血,而由于这种情况造成猝死的可能性最大。

根据国内外有关急死和尸检研究的文献报告,猝死的发生率均以冠心病患者为最高,而且冠心病的病例,不论其是否已经发生了急性心肌梗死或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猝死都是最常见的死亡形式。武汉医学院附属二院1972年统计冠心病350例,其中猝死发生率占冠心病死亡病例的45%,死于休克者占24%,死于心衰者占15.5%。国外Mower1964年统计一组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1101例中死亡的138例,其中猝死于心律失常者占56%,死于心衰者占27%,死于休克者占17%。这些数字足以说明猝死在冠心病病死形式中所占的比重。

在中国医学文献里,没有冠心病这个病名,但很早就有类似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的描述。最早提及类似冠心病的医学文献是战国至秦汉时期公元前5世纪的《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在《灵枢》中说道,“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一书中写有“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的记载。这些记载生动地描述了现代所称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心肌梗死与心绞痛中的症状。国外在古尸研究中,1909年Shattock用冰冻切片观察到麦伦普塔赫(Merenptah)法老的主动脉有钙化。1911年Ruffer研究埃及木乃伊血管时,观察到3000年前埃及人,不仅有血管钙化,而且有和现代完全相同的动脉硬化现象,但未见古尸冠心病的材料。意想不到的是,医务人员这次从马王堆一号汉墓女尸的研究中,却获得了2000年前中国古人患动脉粥样硬化症、冠心病等的现代科学证据。

当然,冠心病的死亡原因较复杂,据现代研究,常见与心室纤颤以及心律紊乱、长期顽固心衰、心源性休克、心脏破裂等有密切关系,其他严重并发症亦可导致病人死亡。关于这具女尸,上述病理生理变化无客观资料可供查考,从病理形态来看,未见心衰、心脏破裂、室壁瘤及大块陈旧性或新鲜型心肌梗死的表现,但心肌有多发性小灶性梗死后瘢痕形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相当严重。按国内外有关冠心病猝死病例的尸检材料说明,猝死病例的心肌不一定有相应的严重改变。故此,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冠心病的猝死,大多并非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或冠状动脉血栓形成,而是由于某些诱因,如情绪波动、急性绞痛或迷走神经反射等促发冠状动脉强烈**,在关键部位上引起急性心肌缺血,骤发重型心律紊乱心跳顿停致死。

——这或许就是女主人死亡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