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曾经有个13岁的小女孩在后台留言,说她这次期中考试考砸了,现在连死的心都有。事情是这样的:
这女孩本来学习很好,但是因为第一次使用机读答题卡,非常紧张,生怕出错,结果偏偏就出错了,她错把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涂黑了。老师说,机器读不出来,一分都没有。
我说:“我要是你,确实也挺堵心的,明明题目都会做,考了个零分,放谁身上都不爽,但是我觉得这是好事呀!”
她问:“为什么呢?”
我说:“虽然期中考试挺重要的,但是这只是你未来诸多重大考试里最无所谓的一场。也可以这么说,除了最后的那场高考,之前的所有考试都是‘试水’,你可以尽情犯错。诸如考试没看清题目,或者答题格式出错这种技术性错误,更是越早暴露越好。”我还跟她分享了一件我小学时因为看错一道题,损失一个奖杯的故事,我说从那以后,我每次审题都审两三遍,跟强迫症似的。但也是从那以后,我很少因为没审清题而造成损失。
这个女孩没有再回复我。一直到了晚上,她突然又跳出来了,说:“月姐姐,听完你的话,我哭了很久。”她说,自从知道答题卡涂错了,她就手脚冰凉,整个人紧张得快瘫痪了。她不知道怎么回去对家长说,放学也不敢回家,就一直在路上溜达,抱着侥幸的心理,给我发了信息,没想到,收到了我的安慰。她更没想到,我竟然会对她说犯错是好事。从小到大,她都特别害怕犯错,因为每次犯错,父母都会非常严厉地斥责她,说她这不好、那不好,因为一点点小事,把她这个人全盘否定。起初,她会非常努力地去达到父母的要求,但是她发现,即使达到父母的期待,也并不能得到鼓励和肯定,他们一定会发现新的问题,指出她新的不足。久而久之,她就活得很惶惑,生怕犯一点儿错。每次犯错,哪怕是卷子上出现一道错题,她最先想到的不是怎么改错,而是怎么向家长解释,掩盖自己的错误。
这位小读者就读于市重点中学,排名在班内前五,在我看来,已经是个挺优秀的学生,但是她自己从没意识到自己优秀,因为她一直生活在父母的挑剔和否定中。
02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曾经提出过一个心理学名词叫“习得性无助”。他曾用狗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狗施以难受的电击。狗被关在笼子里,躲不开电击,所以只能悲惨地承受着。几次实验后,塞利格曼又按响蜂音器,却不给狗电击,而是直接把笼门打开。没想到狗并没有逃走,不等电击出现,狗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失败是一个人成长中的必要过程。小孩子从学习走路开始,就会有无数次跌倒。孩子跌倒的时候,一方面有挣扎起来的欲望,另一方面,也有需要家长安抚的愿望。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摔倒了,我们可能还会把他抱起来,帮他把痛处揉一揉,但是他们长大后,我们却很难平静地面对他们的错误。尤其是完美型父母,永远会把目光放在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希望他们能尽善尽美。初衷是好的,孩子的损失却是惨重的。他们会有习得性无助,因为一犯错,就会被“电击”,以至于害怕犯错。一犯错,还没等到被电击,就开始颤抖抽搐。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比喻:武汉的冬天气温在0℃左右,在以往取暖条件不太好的情况下,处处寒冷,而且家里比外面还冷。但是在哈尔滨,虽然气温经常是零下20℃甚至更低,但因为屋子里有暖气,在北方过冬天就变成了一件很舒服的事。
这个原理不难理解,家里有暖气,非常温暖,人们在家里从头到脚积蓄了很多热量,这时候再出门,他是有抵抗寒冷的力量的。但是如果家里比外面还冷,人们就没有地方汲取热量,就变得很脆弱、不耐寒。
父母的怀抱就是孩子的家。这个家不够温暖,孩子就没有太多能量,他们就没有勇气去面对外界的挑战;这个家够温暖,孩子就有机会补充能量,他们才有力量去迎接学习、工作上的诸多挑战。
03
我相信这位小朋友的父母肯定没有想到孩子有这么大的心理压力,因为他们不过是对孩子严格要求而已。但是他们一定料不到,这个优秀的13岁女孩,只是因为涂错了答题卡,而不敢回家。
说实话,我们都上过学,谁没看错过题?谁没忘写过作业?谁没上课走过神?这些都是不可饶恕的错误吗?
我们曾经也不是完美的孩子,所以,请不要苛求孩子完美吧。如果我们做父母的,能在孩子童年时尽可能地给予他们支持、信任和肯定,这种信任和肯定会内化成孩子的人格力量,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去应对他们具有挑战性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