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个读者对我说,自己南大硕士毕业,最后却败给了一个孩子。她说,她女儿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有一天突然捧了一张55分的卷子回来,她一看就炸了——你老娘我一辈子没考过不及格,你第一次考试就给我挂科,还是不是亲生的?当天,她给孩子复习了一晚上“数的分解”,第二天复测厉害了,20分!她直接就杀到学校去了,挨个找老师问情况。老师说,这孩子也没什么大问题,就是基础不太好。基础不太好?怎么可能?她女儿两岁开始上早教,三岁开始被塞进各种培训班,速算都学习快一年了,怎么数学能考20分呢?
这个问题我也不知道,因为我没看到卷子,我只看到一个焦躁不安的家长,这位家长字里行间说的全都是孩子不堪入目的分数,却丝毫没提具体考了哪些知识点,孩子哪些题不会做,为什么不会做。这其实不是一个真学霸的本能反应。
02
学霸还分真假吗?
当然,学霸就是学霸,都是考场上永远的分子,可是真学霸和假学霸又有所不同。
真学霸是真的超爱学习,看到卷子就像见到恋人一样,刷题就像数钱一样,他们热爱的只是知识,成绩只是他们的附加值。假学霸却未必爱知识本身,他们只是爱高高在上的感觉,因为成绩好,被人夸奖,被人艳羡,被人看得起。
我高中时的闺密M一直觉得自己资质不高,和小自己两岁、天资聪颖的亲妹妹比,总是相形见绌。她高中时学习特别努力,就是为了证明自己比妹妹强,在父母面前博得些存在感。但是她高考没发挥好,从考场出来的时候面如死灰,大家等成绩的那几天,她就像等死。好在皇天不负苦心人,她最后的高考分数压在了重点大学分数线上。有一件事只有我知道,她进大学的第一天,曾跪倒在校园角落里的大榕树下痛哭流涕。
至于吗?真的,就算是考上了北大,你会跪拜在未名湖畔痛哭流涕吗?不会!我只会笑死好吗?可是我很理解我的闺密,她一生都在追求成绩,也就是追求父母的肯定,在她心里,成绩就是尊严,就是面子,就是她的存在感和里程碑。
为什么我要提及这个闺密呢,因为刚才说到的读者朋友和我闺密一样,他们对“成绩”这种表面现象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关注孩子的行为习惯、思维意识这些更深层的东西。
03
有一种优秀不是真的“优秀”,有一种优秀叫作“害怕失败”。因为你害怕失败,所以自然拼命努力,让自己永远活成一个分子,活成一个精英。这有什么不好吗?这简直太好了!正是这种不服输的劲头,让很多人逼自己优秀,从而骄傲地生活。
可惜太优秀也会有弊端,因为你的心里住着一个“不接受失败”的自己。作为一个完美主义者,你不能接受自己不完美,不能接受自己不优秀,那你就没有完完全全地接纳自己。
不接纳会怎样呢?
完美是很美好,可惜那部分不完美的自己没有消失,它会投射到别人身上,所以完美主义者通常喜欢挑剔别人,因为他把自己的不完美投射出去后,看到的都是别人的缺陷。
总会有一个人来承担你身上那部分“不完美”,比如孩子。太追求卓越的家长,有时候会很难接受孩子身上的缺点。他们喜欢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孩子做比较,稍有逊色就会给孩子念紧箍咒;他们喜欢用自己的标准衡量孩子,稍有不满就朝督暮责,求全责备。
一年级孩子考试不及格可怕吗?可怕。但也没那么可怕。孩子不及格,首先我们要弄清老师考的是什么,孩子是哪个地方的知识点没弄会,然后家长只需要在相关知识点上帮孩子练习一下就好了。但是很多家长会在一些小事上大张旗鼓,说孩子上课不专注啦,学习不努力啦,没有好习惯啦……各种贴标签。有这些说教的时间,还不如帮孩子认几个字,玩一会儿数字游戏,练几道口算呢。
孩子不优秀时,如果你格外紧张,不应该在孩子身上下狠功夫,而是应该检视一下自己是不是完美型父母,是不是把自己不能接受的“不完美”投射到了孩子身上。孩子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太正常不过了,他要是比我们这些大人都尽善尽美了,那就不是孩子了。
烦恼即菩提,犯错即成长,别用自己的完美理论限制了孩子犯错误的机会。失败不是成功之母吗?千万别害怕孩子失败,也别让自己的表现促使孩子害怕失败,否则,他的成功也不能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