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月宝有天放学后兴奋地告诉我,她英语口试考得不错,老师给了她一个“优秀”。我听完“挺开心”,给了她一个大大的“么么哒”,其实心里还是有不动声色的失落,因为我知道特别优秀的学生其实是可以免试的。免试的名额不少,大概有10个,在班里占比大概四分之一,都是平时上课表现突出,或者作业完成得特别好的。也就是说,月宝今天参加了口试,就已然没有被归于那10个人的行列,她的表现充其量也就是中等偏上的。
我了解月宝,她平时在学校不爱张扬,话也很少,从来没有表现欲望,只愿意成为那个坐在旁边鼓掌的孩子。加上我从未让她在外面上过补习班,英语全指望学校的课程和我在家里用三脚猫的功夫教她,不出众也是正常的。所以我当然不会去质问她:“喂喂,你怎么没有被免试呀?你还需要努力呀!”现在的她,确实已经做到最好了。
小学的老师特别喜欢表扬人,默写全对的、考试一百的统统往班级群里发。月宝刚上学的时候,我有点儿慌,因为这些名单里,我擦亮眼睛找了好几遍,从来没有找到她。但是现在,老师只要一发名单,我看都不用看,就知道里面有没有她。因为除了偶尔的一些小偏差以外,孩子在你眼皮底下的表现和在学校的表现应该是一样的。我知道她哪个地方薄弱,得不到满分很正常,我也知道她哪个地方通吃,考起试来无障碍。
客观地讲,我家月宝不是天生学霸的那种坯子,所以我会在某种程度上对她放松要求:在她的弱项里,别人当天会的东西,我可以允许她三天学会,别人记得很牢的东西,我也允许她偶尔忘记,再反复拾起。
02
我觉得为人父母最大的误区就是永远拿最高标准要求孩子。
比如我一个同事就经常问我说:“我家孩子为什么考试成绩总不好呢?”多好是好呢?她说,她家孩子永远排名在10~15名,无论如何也挤不进前班里前十。有个真相不知当不当讲,以她家孩子的资质,考进前十五已经非常不错了。
有人说,不努力一定不会成功,好像说得没错,但是还有一个真相:努力了,也不一定就会成功。关键是,要看你定义的成功是哪个段位的?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是不是我们现在这些成年人只要有勇气辞职下海,只要有毅力刻苦奋进,我们就都能成为马云?站在自己的角度我们可能觉得荒唐,但是面对孩子的时候,我们在心里永远都是把他向最高标杆对齐的。
他考试为什么没考满分?他成绩为什么就进不了前三?人家孩子都三道杠了,他怎么连个小队长都当不上?答案就是:孩子和孩子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你就是天天拿刀子逼着他,他也成不了学霸。
很多父母不甘心接受孩子平庸,总觉得下下苦功夫一定能把孩子逼上一个档次。其实,只用财富去衡量一个人是可怕的,只用成绩去衡量一个孩子,也是可怕的。尤其是在孩子低幼阶段,太多的急功近利会把孩子的空间堵死,让他原本拥有的智慧也发挥不出来。
什么是急功近利?永远用最高标准来衡量孩子,就是急功近利。
某某孩子舞蹈都十级了,我们也考一个;某某孩子画画都拿奖了,我们也学一个;某某孩子当上大队长了,我们也争取争取;某某孩子考试又第一了,不然,我们把语数外都补习补习……
固然,有压力才有动力,但是压力太大,超出了孩子所能承受的,家长和孩子都会垮,结果未必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03
为人父母怎样算成功?不是把孩子逼进清华北大,也不是让孩子出人头地,而是在充分了解孩子的基础上,帮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工业品没有生命,合格与否都有统一标准,制造起来也是按部就班。但是农产品却不同。它们是有生命的个体,不同的农产品会有自己独特的生长规律,且在每个阶段都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正因如此,揠苗助长使不得,填鸭喂养使不得,大水漫灌也使不得。唯有以自由为土壤、以尊重和爱为阳光,才能让每一个生命个体健康生长。
教育亦是如此,只有了解每一个孩子的脾气禀性,遵循孩子内在的成长秩序,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润物细无声,让孩子的心灵更丰满、人格更完善、个性更彰显。让他们成为自己,他们才能收获属于他们的成功。
没有什么起跑线,每个孩子都是带着命定的剧本来到世上,他们注定会去往命运的不同方向。我们做家长的,当然需要推波助澜,但更重要的,只是陪伴、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