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曾经收到过一位读者的提问,觉得很有代表性:
“侄女现在读小学六年级了,她星期天在一个地方学习画画,大概已经学了三年。她爸爸把她的画和老师的画发给专家看了,专家说老师的专业水平不能给孩子提高了,所以弟弟想给侄女换一个兴趣班。可是侄女不同意换,为此,孩子和她爸爸已经半个月不说话了。你觉得该换,还是不该换呢?”
这是一类特别典型的问题,父母站在理性的角度觉得孩子“应该”接受更好的教育,以利于她的进步和发展,但是孩子完全出于本心的考虑,她喜欢这样或那样,完全不会去纠结这样做是不是“有用”,是不是“有意义”。那这个时候,我们听谁的?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这两种选择的结局。
一种选择是,孩子不同意换班,家长硬给孩子换,可能从专业角度上,能让孩子有更大的提升,但是孩子的兴趣却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减损。孩子不同意换班,就意味着,她在乎的不只是单纯的画画,可能还有对老师的喜爱,对同学的留恋,对环境的依赖等等这些附加因素。这些因素的分量在孩子心里不比画画本身轻,甚至可能也是她坚持画画的重要原因。但是家长完全看不到这些附加因素,只是单纯地看重老师的技能,就陷入了一种纯理性的角度。可这种理性真的能换来孩子技能的提升吗?也未必。也许孩子换了新环境,但是她不喜欢,她可能就不愿意再画画了,她没兴趣了!她的技能就会慢慢变得大不如前。
另一种选择,家长遵从了孩子的想法,暂时让她停留在这个环境里,她至少会饶有兴趣地坚持下来,那么即使在一个技能不是特别高的老师的**下,她也可能会越画越好。尤其是艺术这种东西,就是用来表达内心状态,用来陶冶情操的,它根植于感性,而非理性。你硬要强调她的技能,她的发展,那你培养的可能是技师,它偏离了艺术家最基本的初衷。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艺术家无师自通,而且作品非常打动人心,但是很多从小学艺术的孩子最后却“泯然众人矣”,他们真的只是成了一个技师。所以在“学艺术”这个领域里,我个人更看重孩子的“兴趣”和“感觉”。
何况,孩子现在对换老师这个事不仅仅是轻描淡写地反对,而是非常严重地抵抗,为此已经半个月不和爸爸说话,可见她对自己的选择还是非常坚定。如果这个时候硬让她服从,失去的还不仅仅是孩子对画画的兴趣,还有她对父亲的尊重。没有任何一个孩子会尊重不尊重他的人。
02
总听到家长诉苦,说孩子不听话、叛逆,而且和家长没大没小,一点儿也不懂得尊重家长。其实曾几何时,多少个和孩子剑拔弩张的瞬间,家长也没有真正尊重孩子,没有把孩子当人看,在他们眼里,孩子不过是一些有待驯服的小猫小狗。
鲁迅先生说过:(孩子)小时候不把他当人看,长大后他就做不了人。
可能没有家长会承认,自己没有把孩子当人看,大家只是觉得在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教育。但是,教育是引导,却不是驯服。
人作为高级动物,高级在哪里?无非就是人类能思考,有思想、有智慧。孩子虽小,却也有自己的思想和智慧,如果家长一味地用自己的想法和观念去束缚孩子,事实上,就是没有把孩子看成可以独立思考,有想法、有智慧的人类。所以当孩子的想法没有被尊重的时候,家长做得再“对”,孩子也不会认为家长是为他好,他也不会真的好。他最多只能是迫于压力而屈从,然后变得更像家长所期望的样子,但未必是他自己理想中的样子。
其实我也遇到过同样的困惑。月宝从四岁开始学钢琴,刚开始完全是基于我给她做的选择。自她学琴以来,我像所有琴童的家长一样,遭遇过孩子不练琴时的崩溃,承受过看着孩子一边流泪一边弹琴的心痛,也看到过孩子在台上光彩照人的表演……从月宝的天分上来讲,她学琴很快,两手配合也没有障碍,表演也不紧张、不怵场,无论怎么看,都是个学琴的苗子。但是她真的不喜欢弹琴。她不止一次地对我说:“妈妈,我以后能不能不再弹琴了?”
出于理性的考虑,每周风雨无阻地去上课,雷打不动地完成作业,付出过那么多汗水和泪水,最重要的是她还弹得不错,从哪个角度讲都不应该放弃,但是在没有作业要完成的情况下,她真的不去碰琴了。偶尔我主动强制她弹一会儿,作为一个对能量非常敏感的人,我能觉察到她的能量和我的能量都非常压抑,非常痛苦。我最终做出的决定是,遵从她的感觉,以后她想弹就弹,不想弹就不弹了。
可能有很多“鸡汤”会说:所有的坚持都是家长在坚持,你逼一逼孩子,她一定会更有前途,她长大了会感谢你。我相信这一点。但是我也相信,孩子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我在这个方向上推挤了她,就会剥夺她在另一个领域里的探索。比如孩子可能天生是个画家,或者生物学家,而如果我用大量的时间让她练琴,导致她没有时间画画或观察小动物的话,对她而言,会弹琴并非成功,反而是遗憾。现在我对月宝的态度就是,可能还会对她有一些引导,比如听到一首好听的歌,我会鼓励她试着用钢琴弹一弹,但她不愿意弹,也不强求。
03
孩子天生就是带着功课来到这个世界的。他们有自己的梦想,自己的追求,他们自身就是一个完美、纯洁的能量体。对于自己想要的东西,孩子会调动自己的力量去争取,但是对于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他们也会有本能的逃避和抗拒。
老话常说:“人,不能跟命争。”换句话更确切:“父母,不能跟孩子的命争。”因为你确实争不过他,搞不好还会把父母恩情赔进去。
我们能为孩子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关怀他的内心,尊重他的想法,顺水推舟,帮他执行自己的人生计划,帮他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最后,回到这位读者的问题上,我的答案是:不换。如果您发现有更适合孩子成长进步的课程,或者有更厉害的老师,最多可以在孩子不抗拒的情况下带孩子去试听,看孩子有没有深入学习的意向。但这个大主意,最后还是要让孩子自己来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