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天我和月宝晚归,走到小区里的时候,听到远处传来一个孩子的哭声。那哭声可以用惨烈二字来形容。离哭声越来越近,月宝不由自主地攥紧了我的手。终于,我们看清了些人形,只见林间小路上有一男一女,拉着一个童车,那哭声就是从童车里发出来的。那一男一女不知在童车前忙活着什么,车里的孩子止不住地又哭又喊。月宝猜出我心思般地摇摇我的手:“这个小孩是不是被坏人抱走了?”
我们俩一步三回头地张望了一会儿,直到那名女子把孩子抱起来,对孩子说:“你这样做对吗?”我终于放下心来,拉着月宝赶快回家,磨蹭了这一会儿,腿上被蚊子咬了好多大包。
月宝到家后还在担心:“那小孩是不是找不到妈妈了?”
“不是,抱着她的就是她妈妈。”我说。
“你怎么知道呢?”
哈哈,这个答案就很讽刺了。若是坏人,只会关心孩子哭不哭,不哭了就万事大吉,但是妈妈却不在乎孩子哭不哭,她只会在乎孩子对不对。
02
孩子小时候,大部分妈妈都是感性的,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只要孩子闹情绪,恨不得把星星摘下来捧给孩子。随着孩子渐渐成熟,妈妈开始越来越理性,喜欢给孩子制定规则,喜欢帮孩子安排生活,喜欢评判孩子的对错。
孩子不小心把桌子上的水杯碰洒了,我们会说:“又犯错了吧?你怎么能在这里玩呢!”
孩子不想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给别的小朋友,我们会说:“这样不对,爱分享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孩子因为没得到某样东西哭闹撒泼,我们也会冷冷地问他:“你这样做对吗?”
很多孩子有这样的感受:昔日对自己温暖慈爱的妈妈,慢慢地变成了一个严肃冷酷的教育者。13岁的初中女孩小C在微博中留言说:“我不想长大,我年龄越大,妈妈对我要求越严格,她已经不是我记忆中温柔爱笑的妈妈了。”
妈妈是什么时候开始转变的呢?大概就是从评判孩子对错时开始的吧。
婴儿时期的孩子大声哭泣,我们会知道他饿了或困了,及时给他提供帮助;但是孩子长大了再哭泣,我们的第一反应是他太任性。
孩子刚开始接触陌生人群,受了委屈,我们会抚摩他的头,低声安慰;但是孩子长大了,交际受挫,我们通常会指出他哪里做得不好,才落得如此下场。
孩子学走路的时候,我们又是微笑又是鼓励,张开双臂随时准备拥抱他;但是孩子长大后学的东西更多更难,我们却鲜少给予鼓励,他成绩出了问题,我们只会指责他不刻苦,不努力。
很多父母都以为,孩子长大了,可以成熟理智地面对一些事了,但其实,人无论长到多大,情感上的诉求都是最重要的。有时候亲子关系受阻,是因为我们在应该处理感受的时候,去处理了具体的事情。
03
月宝上小学后,每天需要很早起床,刚开始的几天,可能是借着上学的新鲜劲儿,起床、吃早餐都很配合,但是新鲜劲儿过了,她每天都要对着满桌子的早餐挑三拣四。为了节省时间,我总是需要连哄带骗,想方设法地把东西塞进她嘴里。当然我也有很不耐烦的时候,她说不想吃某样东西,我便怒气冲冲地问她:“这不是昨天晚上你说要吃的吗?”这时候我的潜台词还有:老娘一大早辛辛苦苦给你做早餐,又洗又切又蒸又煮搞了这么多样,你还不好好吃,你怎么这么不懂事,不懂得体谅人?!可我冷静下来想一想,孩子哪里是挑三拣四,她不过是没睡醒,情绪不佳而已呀。所以在那之后,每天早晨我都会按她要求的那样,在叫她起床以后,抱一会儿她,大概抱五分钟,在忙碌不堪的早晨,这五分钟已经很奢侈了,但是我坚持抱她。在这五分钟里,她的困意会渐渐褪去,情绪会渐渐缓解,然后她就会很配合地穿衣服下床、洗漱、吃早餐,一边大口吃饭,一边还跟我聊点儿学校里有的没的。这五分钟的顺从和接纳会换来之后的平静舒展,比烦躁不堪、你争我喊的拉锯战更省时间。
任何事情中,处理情绪都比处理具体的事情更重要。
月宝小时候,有一次,很多小孩一起玩球,其中有一个俄罗斯的小女孩。几个孩子追着球跑,慢慢有了抢夺之势。一个男孩脚力大,本想踢球,结果一脚踹在了那个俄罗斯女孩的腿上。大家都傻了,这可是国际友人哪!伤了人家我们连句俄语版的“对不起”都不会说。男孩的妈妈不停地对女孩说“Sorry!Sorry!”俄罗斯妈妈只是微笑回应,她温柔地把女孩抱在腿上,低声用俄语说了几句话,然后就久久地抱着那个大哭的女孩,直到那个女孩哭声渐小,自己从妈妈包里掏出纸巾,擦干眼泪,又高高兴兴地和小朋友们玩起来了。虽然我听不懂俄语,但是从表情和语气上就可以判断出来,这位俄罗斯妈妈没有给孩子分析评判事情的来龙去脉,只是处理了孩子的情绪。
事实证明,当我们处理好了孩子的情绪,孩子自己就会去妥善地处理事情。
04
好的父母,不讲理。
无论孩子做了什么,说了什么,背后都有着根源性的情绪,如果我们只把关注点放在孩子的具体行为上,就容易忽略他心里隐藏的情绪。一旦孩子的情绪受到了压抑,没有表达出来,那么即使具体的事情暂时得到了解决,孩子在以后的生活里依然会状况百出。
孩子小时候可能的确不太会表达情绪,除了哭泣、吵闹、大发脾气,他们别无他法。如果他们这种不恰当的情绪发泄方式被父母接纳了,他们的情绪被父母看到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便能学会用语言准确地表达情绪,比如:
“我刚才很生气!”“我有点儿害怕。”“我不喜欢被催促的感觉。”……
反之,如果他们的情绪在小的时候被压抑了,被父母用评判对错的方式纠正了,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有情绪是不对的,他们没学会表达,他们不再表达。可是不被表达的情绪不会消失,只会深深地埋在自己的潜意识里,它们会催生一些负面的念头,慢慢导致孩子形成消极的人格,形成逃避、克制或讨好的行为模式。
道理讲得越多,孩子离你越远。因为在孩子看来,你只关心他做得对不对,却不关心他为什么这样做。
好的父母不讲“理”,只讲爱。
孩子不小心把水杯碰洒了,我们对他微笑一下,默默地把水擦干净,他自己也会意识到给妈妈添麻烦了,下次注意。孩子考试考砸了,小心翼翼地把卷子拿给家长签字,我们如果看到他内心的忐忑,不去过度地批评和指责,他自己也会意识到要发奋努力,不让家长失望。
孩子就是一颗小小的种子,我们用爱来浇灌,来培育,他便浑身都充满爱的能量。心里有爱的孩子,能差到哪里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