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的农村社区建设理念指导下进行文化建设,要达到的目标也会有所不同。在我国,着眼于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农村社区建设,文化建设的目标必然是为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即通过文化建设,把具有小农意识的农民培养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合作”的公民,在农村社会构建起适应现代化生产、生活所需要的制度和文化。而在农村建设的新发展观之下,文化建设的目标不是简单地教育和改造农民所谓落后的愚昧的劣根性,而在于如何使作为社区主人的农民有能力开展并提升社区的公共生活,包括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公共生活。这样的一个目标指向又可以分解为两个小的目标,一个是培养农民作为个体的主体意识,主人翁精神;一个是在农民的主体意识之上,培养他们的公共精神。没有主体意识,农民就谈不上去选择他们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任何外在力量的引导、教育如果不能被农民内化为自己的意识,就没有任何意义。而具有理性的主体意识,必然意味着具有公共精神。因为任何原子化的个体在现代社会都是需要公共生活的,没有公共精神就没有农村社区共同体的认同。在这个意义上说,公共精神是理性主体意识的延伸。因此,我国在进行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时应着力培养具有主体意识和公共精神的现代农民。
新时期,党中央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目标。十七大报告更是为今后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根据党的十七大报告的精神,从宏观上来讲,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在农村社区,应当采取灵活多样的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这是农村社区文化的核心部分,即观念文化部分。应当创造性地将社会主义价值观与农村社区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有机整合,突出共同的方面,如“和谐”观念、友爱互助观念、诚信观念等,打造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内的农村社区文化观念体系,并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使其深入人心。
第二,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和谐的观念要渗透到各种具体行为及其规范中,化为全体社区成员的共同行为。从婚姻家庭和谐、邻里和谐、老少代际和谐、男女性别和谐,到干群和谐、内外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培育和发展一系列文明风尚,改变落后习俗。借助科学技术手段,普及科技知识,弘扬科学和法制,构建农村社区群众科学文明、遵纪守法、和谐互助的行为体系,建设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公共道德和个人道德的良好体系。
第三,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要特别重视挖掘、保护和发展农村社区本土的文化传统,整理和发挥好当地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弘扬中华文化的精神和各民族、各地方的文化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力和创造力,让社区文化在农村社区建设和发展中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要重视环境治理和改善,建设好生态文明,保持和养育青山绿水,使农村社区成为全体社区成员的共同家园。
第四,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要解决好体制问题,通过改革创新使各种文化组织和文化活动主体都能积极参与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进程中来,并使社区居民成为文化建设最重要的主体,促进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形成深厚的根基,获得不竭的动力和愈益增强的活力,永续发展,更好地满足各方面的要求。
如果从具体的方面来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建设。包括文化设施、设备、各种物质层面的改善和发展,也包括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村社区建设(即农村社区生态文明建设)。这是当前各地区较重视的方面,但不应把这些视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全部,它只是硬件的部分,离开了软件的支撑是不可能收到良好效应的。另外,也要注意和有关政府部门的规划与工程建设相结合,以便更好地开展和进行。
2.文明风尚的培育和建设。这主要涉及行为规范文化部分,是比较重点的一个方面,同时也是较难的一方面。但这是农村社区成员普遍关注的方面,更容易获得群众支持,只要采取适宜的方式和方法,也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3.狭义上的精神文明建设即观念文化建设的部分。在操作上这部分看起来比较虚,需要通过各种方法将其落实。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开展各种教育活动,特别是适合农村社区特点的非正规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方法,具体内容包括科学技术、法律和法制以及其他一般性的知识和观念。实际上,如果这些能与农村社区群众所关心的问题联系起来,也是能够取得好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