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义务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和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办好农村义务教育,事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事关整个教育事业发展。要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一、具体的工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确保校舍安全。加强基本办学条件建设,使所有农村中小学具备基本的校园、校舍、教学设备、图书和体育活动设施。实施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和新农村卫生校园建设工程,逐步解决超大班级问题,加强农村学校的食堂、饮水设施和厕所建设,改善卫生条件。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使所有农村初中具备计算机教室,所有农村小学具备卫星教学接收和播放系统,普及利用光盘教学或辅助教学,基本建成遍及乡村学校的远程教育网络。
2.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师资水平。实施农村教师培训计划,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在提高农村地区师资教育教学水平中的作用。加强民族地区骨干教师和“双语”教师的培养培训。实施农村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学校任教。加大城镇教师服务农村教育工作的力度,推进师范生到农村学校顶岗实习支教,使之成为经常性制度。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改善贫困边远地区农村教师的生活条件,努力解决贫困地区骨干教师流失问题。
3.依法落实义务教育阶段资助政策。要全面落实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农村低保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享受免除学杂费、免费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
农民是农村改革发展的真正实践者和受益者,如果不让农民成为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那么农村社区建设就很容易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为“空中楼阁”。建设好农村社区,关键是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家园。在许多时候,当管理者还在反复思考,群众的实践早已经走到了前面。调动起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激发出广大农民的建设热情,在改革中遇到的很多难题就会迎刃而解。因此激发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农村社区建设中重要一环。
广大农民的素质直接决定着农村改革发展的兴衰成败。无论是农业结构调整,还是农民增产增收;无论是社会事业发展,还是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千方百计提高全体农民素质。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农村社区建设的兴衰,决定农村社区建设的成败。而从当前农民的受教育情况看,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很低,绝大多数是初中及小学文化程度。留在农村的农民文化技能素质普遍较低,而大批外出的农村劳动力,往往因缺乏就业技能而就业不稳,必须进行引导和职业技能培训。这些情况表明培养新型农民是当前农村社区建设最为迫切的要求,也是农村社区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
二、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落脚点在“村”,重点在“村民”
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需要来看,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精神文明建设,都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作保障。当前,培养新型农民应着力抓好“三项工作”,提高“三种能力”。
抓好“三项工作”:一是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农村社区的迫切需要。继续支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各级财政要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纳入预算,不断增加投入。二是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各级财政要增加对农村文化发展的投入,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书屋”工程,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三是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农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提高“三种能力”:一是提高农民运用科技增收能力。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提高农民应用农业新科技的能力。采取典型引路,建立高效规模农业示范区。围绕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培育乡土人才,建立科技示范户,建立“市县有科技学校、乡村有农业示范基地、组有科技中心户”的农业科技培训网络,定期对农民开展实用技术讲座,实地指导农民科学种养,切实提高农民运用科技增收能力。二是提高农民的市场经营能力。目前,尚有许多农民没有市场竞争意识,盲目生产,被动经营。要引导农民根据自身特点,利用优势条件,认真研究市场、吃透市场、瞄准市场,发展具有市场需求的产品,形成“一村一品”或“一村数品”,形成规模,建成支柱产业,不断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市场占有率。以市场带动产业发展,注重用现代经营形式来培训农民,提高农民的市场经营能力。三是提高农民专业化生产能力。要充分发挥各个地区的资源和生态优势,大力扶持特色优势产业。支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扶持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增强特色主导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引导农民打破自我封闭、小本经营、小规模生产的理念和模式,从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地方性特色产业三个层次上加快农业和农村产业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引导农民放眼市场、打破地域界限,实现规模推进,提升产业化经营的专业化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