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财富(1 / 1)

人人都知道“智慧”是个好东西,可是有些人会把它变成财富,有些人则不会,还有些人会守着智慧哭穷。

即使在会把智慧变成财富的一群人中,方法和结果也是千差万别。毫无疑问,其中就与他们的财商高低有关。

对孩子进行财商教育,目标之一就是要让他们懂得如何把智慧变成财富;虽然并不是所有智慧都会变成财富,也没有必要把所有智慧都变成财富,但显而易见,能够变成财富的智慧更“智慧”。

话说过去有一位美国商人破产后,把他的三个儿子叫到跟前说,我现在只有这三样东西了:一本价值100美元的经济论著、500美元现金、一辆价值1000美元的新卡车,你们各选一项,然后各奔东西吧。

于是,老大选了这本书,在他眼里知识就是力量;老二选了卡车,他想,用它来跑运输应该能解决温饱吧;老三没办法,只好拿了这500美元现金,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并且现金想怎么投资都可以。

一年过后三兄弟聚在一起,谈起各自的收获。

老大说,他在这半年时间里认真拜读和钻研了这部论著,后来在大学里谋到一个差使,成为一名讲师,半年下来讲课费挣到5000美元,也算是可以了。

老二说,他用这辆卡车跑运输,虽然比较辛苦,但已经赚到2万美元。

老三说,他原来也想要卡车的,可是没轮到,所以后来只好用其中的400美元在旧货市场上买了4辆旧卡车,然后又投入80美元进行维修;一看还剩下20美元,所以就去古旧书店买了一本和大哥一样的经济论著。

他平时的主要任务是到处发名片、联系业务,然后让自己聘请的4位卡车司机去跑长途。而自己只要一有空,就钻研那本经济论著。赚来的钱全部用在了扩大再生产,即继续购买旧卡车、整旧如新后跑运输上,现在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价值应该不低于100万美元吧。

顺便一提的是,在当时的美国,百万富翁屈指可数。这表明老三在一年中就已经实现了当富翁的愿望,这可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所以老大、老二在对老三祝贺的同时,可以说佩服得五体投地。[1]

容易看出,一年前的这时候,除了老二跑运输还看不出想用智慧创造财富、干的纯粹是体力活,那么老大是最典型的想通过智慧创造财富的人。可是到最后,殊不知却让老三取得了最大成功,这又是为什么呢?

真正的原因在于,当初老头留下的这三样东西,单独来看其价值都极其有限,可是它们在不同的人手里、经过不同的运作方式,最终造成的结果迥然不同。

例如,对有远大志向的老三来说,无论他当初选择的是哪一项,最终都可以把它同自己的抱负结合起来,把有限价值无限化放大,而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请各位父母注意,这一点对孩子的财商教育十分重要;并且不仅仅是财商,在其他所有方面都具有参考价值。

过去常说“知识就是力量”,但仅仅有知识还不够;只有把知识变成智慧,才能真正变成财富。

所以你能看到,在任何社会,赚钱人数从多到少的赚钱方式分别是:体力赚钱、技术赚钱、知识赚钱、智慧赚钱;而反过来,他们的财富积累过程和方式则倒了个个。也就是说,全球大多数超级富豪都是依靠智慧来赚钱的,没见凭体力活也能成为首富的。

这也就是全球第一个亿万富翁、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自信:“如果把我所有财产都抢走,并将我扔到沙漠上,只要有一支驼队经过,我很快就会富起来。”

[1]周毅:《无限放大有限价值》,载《市场报》,2006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