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自有黄金屋(1 / 1)

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意思是说,通过读书考取功名才能升官发财。不用说,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父母寄希望于孩子“成才”的一条最佳捷径。

然而,现在已经进入市场经济时代,“条条大路通罗马”。“书中自有黄金屋”还成立吗?答案虽然不是绝对的,但依然有一定道理。这就是说,学历高、知识渊博的人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会占先,这也符合教育经济学中“教育是一种投入、投入就必须追求回报”的基本原理。

所以,父母无论内心是否强调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对孩子“劝学”必不可少。教育具有社会功能,良好的教育能够让孩子更好地服务社会、从社会那里获取回馈。

日本的孙正义23岁时得了肝病,整整住了2年医院。爱好看书学习的他,在住院期间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平均每天要读5本书,两年间一共读完4000本书。

与其他人看书属于消遣不同,孙正义可是个有心人。

他在读完这4000本书后,写下了自己以后最适合从事的40个行业的发展规划。

当然,一个人不可能从事这么多行业,所以他必须从中仔细遴选。那么,他又根据什么标准来遴选呢?接下来,他列出了从这两年阅读中得到的感悟,一共有25项选择标准,如:该工作是否能使自己持续、不厌倦地、全身心地投入,并且50年不变?是不是具有很大的发展前途?10年内是不是至少能成为日本第一(孙正义是日本籍)?别人有没有可能进行模仿、超越……

用这样的标准一衡量,他就非常清晰地看到,自己过去的理想是成为全球首富;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从事最新颖、最具有发展潜力的行业,而这正是自己过去的困惑所在。

出院以后,孙正义马上进军计算机行业,创立了属于自己的公司。

1981年公司成立的那一天,他因陋就简地站在现成的水果箱上,对他仅有的两名员工发表演讲说:“我叫孙正义,25年后我将成为世界首富,我的公司营业额将超过100兆日元!”

两名员工一听,掐了掐自己的手腕,断定自己不是在做梦,于是断定这个老板是“神经病”,马上提出了辞职。

可是他们哪里知道,他们的老板在过去两年中已经读完4000本书,对创建怎样的企业以及企业在未来怎样发展,早已成竹在胸!

他不但模拟自己想创立的事业,分别编制出了10年以后的预估损益平衡表、资产负债表、资金周转表;并且还按照时间排序,编制出了不同型态的公司组织图。就像打仗一样,他早就做好了各种各样的沙盘推演。

正因如此,他才会在1996年3月注资1亿美元给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雅虎公司,拥有33%的股份;然后在1998年2月以4.1亿美元的价格卖出2%的股份,投资回报率高达100倍。从而使得他1999年就登上亚洲首富宝座,离全球首富宝座只有一步之遥(当时他的个人身价在700亿美元,全球首富比尔·盖茨的身价为780亿美元)。1999年10月,他又给名不见经传的阿里巴巴投资3500万美元。别人都说他“疯了”,可是殊不知,他从大量的阅读中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15年乃至20年以后的事。[1]

成功学家陈安之认为,“成功来源于从小养成的学习习惯”,“所有成功者都是善于阅读者”,因为你“掌握的知识越多,就越能与客户找到知己般共鸣的话题”。他以孙正义的大量阅读为例戏言道,“平均每天阅读5本书,一年阅读2000本书籍才能成首富。”

现在,世界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许多人的阅读是从网上阅读或手机阅读开始的,而这又给“书中自有黄金屋”做了更新的诠释。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经济学家约翰·休顿的最新研究表明,如果现在网上那些绝大多数学术论文数据的有偿阅读服务换成免费公之于众的话,将很可能会产生数以亿计的经济效益。根据他建立的模型,美国11家政府拨款的研究机构所拥有的论文数据库,访问率每增加1%,每年可以带来2.46亿美元的经济效益。[2]

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可以反过来理解,那就是只要提高这些访问率所花费的投入不多,这种阅读、研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就是非常可观的。

可是,这些可观的经济效益又到哪里去了呢?实际上,最终它还是形成了阅读者(你)个人的财富来源和积淀。

[1]《王者归来:孙正义夺回世界首富宝座》,载《新财富》,2014年9月17日。

[2]《书中自有黄金屋》,载《三联生活周刊》,2010年8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