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学当董事长(1 / 1)

不论过去还是现在,学校老师都会给孩子布置一些诸如“今天我当家”之类的作业,要求孩子在家里帮助父母做家务、安排一日的家庭开支等。实际上,这正是培养孩子财商的好方法。每当遇到这样的作业时,请父母不要敷衍了事,更不要省略这个环节蒙混过关。如果是这样,孩子实际上就失去了一次很好的财商教育、锻炼机会。

可以这样说,小时候经常得到这种训练的孩子,将来的财商更高,更适合担当企业管理工作,更容易取得成功。

所以我建议,经常让孩子在家里学学当“董事长”——每个月可以固定一天,让孩子安排当天全家的生活伙食、工作娱乐、费用开支,一头扎进现实社会。如果条件合适,还可以从每个月的“1天”延长到“1星期”或“10天”,如孩子的年龄稍长、又处在寒暑假,就可以这么做。

既然孩子是“董事长”,那么父母的身份就只能是“董事”、“监事”,有责任协助“董事长”开展工作,但也有义务听从“董事长”的安排。所以,当出现“董事长”的安排不尽合情合理时,要尽力配合,久而久之他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至于“董事长”的权限(资金规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定,主要是看家庭的经济条件、父母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财商教育的目的。从前两者看,假设这笔钱被孩子“乱花掉了”也不至于影响正常生活,就在可以接受范围之内。从财商教育目的看,如果是让孩子接受一般的理财知识,那让他掌控几元、几十元、几百元资金是合适的;如果你希望孩子长大后接管家族几千万甚至几个亿的家产,那给他几万甚至几十万元资金作为“实习”费用也无不妥,甚至更能在锻炼他财商的同时也锻炼胆商。

关于这一点,国外的父母比我们做得好,这也是国外的大企业、大企业家层出不穷的原因之一。这些未来的企业家从小就得到了很好的财商锻炼,这一点功不可没。

例如,1954年英国有位名叫理查德·布兰森(Richard Branson)的4岁男孩,被母亲从外面开车带回家时,在离家还有几公里处,就被突然告知需要自己走回家,目的是锻炼他的独立处事能力。虽然面对一望无际的田野,理查德·布兰森根本不知道何去何从,但毫无疑问,经常给孩子进行这样的训练,非常有助于提高他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财商。

所以,理查德·布兰森小时候想吃饼干时,就会想到把父母送给他的一部玩具电动车进行改装,然后对小朋友们卖门票:只要给他2块巧克力饼干,就可以观看他的改装车。结果,一连半个月,他每天都有吃不完的饼干。

17岁时,他看上面广量大的学生群体,用妈妈给他的4英镑钱做本钱,在一个狭窄的地下室里创建了一本名叫《学生》的杂志,进行企业化运作。结果怎么样呢,这本杂志的发行量一度高达20万份。

20世纪80年代,他创立了拥有200家分公司的商业王国——维珍集团,投资范围遍及婚纱、化妆品、航空、铁路、唱片、手机、电子消费产品甚至安全套,成为英国最大的私营企业,个人财富超过42亿美元。

毫无疑问,“董事长”必须具有良好的经营头脑,而经营头脑的培养则要从小做起,越早越好,越早越自然。在这方面,美国人的教子方法值得推崇。

一天傍晚,美国一位快餐送货员把一盒快餐送到顾客家里。开门后出现的是一位年轻的父亲,手里抱着一个小男孩。小男孩手里举着两朵野花,一朵黄的,一朵白的,奶声奶气地问“你要哪一朵?”售货员脱口而出:“好漂亮呀!”

小男孩在父亲怀里踮起双脚,把手里的花尽量举得高一点,重复道“你要哪一朵?”售货员随口答道:“就来一朵黄的吧。”“25美分。”“什么?还真的要付钱呀?”售货员有点意外。小男孩坚定地说:“请你为这朵美丽的花付25美分。”

这下售货员听清了。小男孩满脸兴奋,而一旁年轻的父亲则一言不发,默默注视着这一切。

“好吧,拿好了,这是25美分。”售货员递上一枚硬币。

“谢谢!”小男孩因为刚刚达成一笔交易兴奋得满脸通红,随即情不自禁地雀跃起来。

这时,年轻的父亲将30美元付给售货员,说,“请收好,不用找了。谢谢您成全我儿子的第一笔生意。”

售货员接过钱,一算,这盒快餐的价钱是24美元,送费2美元,一般顾客的小费是2美元,余下的2美元显然就是刚才他购买这朵野花而得到的“贸易补偿”了。

临别时他追问一句:“小朋友多大了?”年轻的父亲回答说,“下个星期就2岁啦!”[1]

相比之下,我国的父母不但不可能这样做,而且还会严厉地批评孩子,只是如果孩子太小才会放他一马。不用说,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久而久之就会失去“经营”能力,把自己定位于打工仔身份。

因为他们的财商不但没有受到历练,而且还处处受到扼杀,所以成年后就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投资理财,只好一门心思去“找”工作了。

[1]严行方:《家长不可不知的36个关键词》,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年,第8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