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的价值在于运用,如果离开运用,无论多少钱都将一“钱”不值。就好比说,我有100万元存款,你有1000万元,规定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准动用,这实际上就表明无论我这100万还是你的1000万都等于0。
道理是明摆着的,但钱怎么用,却非常有讲究。通俗地说就是,有的钱会越用越多,有的钱则越用越少。这就又涉及到本书前面所说的“资产”和“负债”概念上来了:如果你的钱体现为“资产”,那就会越用越多,因为“资产”会增值;如果你的钱体现为“负债”,就会越用越少,因为“负债”本身就意味着一种剥夺和扣除。
如果这样说还有不明白,那么你不妨想一想母鸡下蛋和公鸡打鸣这两种不同行为,也就一清二楚了。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农民家里孵出的一窝小鸡,一过青春期首先砍头的必定是公鸡而不是母鸡。特别是有个时期“割资本主义尾巴”,每家每户只许养一只鸡,那么就更是非养母鸡莫属了——全家都指望着靠它下的蛋去换盐和酱油哪!
如果是养一窝鸡,通常情况下是只留一只公鸡,其任务是天亮给人报晓,相当于闹钟功能(那时候谁都没有钟表);当然,也是作为种鸡留用的。只要条件许可,农民总会尽量把母鸡养着下蛋。
养鸡需要人工喂饲,所以农民需要算一算喂食经济账,才能据此控制母鸡只数规模;即使幸存下来担当下蛋重任的母鸡,也不会养得太肥,鸡屁股太肥的鸡是不会下蛋的,既浪费钱(饲料),又达不到目的(下蛋)。即使到最后不得不要杀母鸡了,也会首先从不下蛋的母鸡开始杀起。
也许农民并不懂得什么经济学原理,也不知道什么叫财商教育,但显而易见的是,上述做法非常符合本书前面所说的“资产”“负债”特征——会下蛋的母鸡是“资产”,它所下的蛋就是给你带来的投资回报;而不会下蛋、只会打鸣的公鸡虽然报喜不报忧也只是“负债”,当它发育成熟后,再怎么给它喂食都不会长个子、增体重了,如果不是为了要派报晓、传宗接代的用场,这时候就相当于你只有投入、没有产出。
所以看到,哪怕是一字不识的农民,他都绝不会倒过来做。一年又一年,鸡群年年更新,年年都是这样。
联系到财商教育上来。父母有必要告诉孩子的是,就像杀公鸡、养母鸡一样,如果要想个人财富不断增长,今后就应该把资金积累中的大部分用于购买“资产”而不是“负债”(尽可能养母鸡而不是养公鸡)。
也就是说,家庭积累要尽量用于投资而不是消费;如果要消费,也要尽量用你的“资产”所创造的收益去消费。这样,你的“资产”数额才会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就好比说,能够给你带来投资回报的“资产”,就像下蛋的母鸡;而“负债”则能从你的口袋里掏钱出去。公鸡打鸣虽然好听,但至多是“精神文明”,不是“物质文明”。
与此同时,要注意的是,即使“资产”也有不同种类,要通过不断学习尤其是专业训练,有针对性地、不失时机地购买投资回报率高的“资产”。这里面的学问大得很,限于篇幅,下面只举一个简单例子加以说明。
众所周知,中国人在投资理财方面比较保守、储蓄率高,自始至终手中的现金(包括储蓄)比较多。这一特点非常有助于抗衡金融风险,却没有发挥现金为王的应有作用。
每当经济不景气时,“现金为王”的观点就特别盛行,但这并不表明就把钱存在银行里拿利息、不敢去投资。正确的做法是,反其道而行之,才能体现出现金为“王”的风范来。
因为经济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只有在经济不景气时进行投资,才能为下一轮成长期的良好获利打下基础,从而实现投资获利最大化——让母鸡下更多的蛋。
例如,某股票一年前的价格是每股50元,你没有买股票,而是把这50元钱存在银行里;一年后的现在该股票已经跌到每股25元,你这原来存在银行里的50元这时候则已经变成了50.75元;如果这时候你继续存在银行里,而不是拿出来买股票,那么现金为王的“王者”功能就无法得到体现。相反,如果你把这50.75元拿出来买股票,只要将来该股票价格重新回升到每股50元,就意味着你已经有了100%的获利回报。
当然,这里的股票是个比喻,其他如企业、厂房、土地、机器设备、企业破产后的残余资产,甚至养儿育女,等等,都是如此。
所以你能看到,越是贫穷的地方越喜欢生孩子,因为他们养育孩子的成本更低;他们的孩子将来只要如果能到富裕地区去打工,取得与富裕地区劳动者相同的劳动收入,其“回报率”实际上是很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