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有备无患是天下最要紧的事(1 / 1)

那么湘军制胜的原因在哪里?

从战争的动员来看,曾国藩以保卫名教作号召,动员士大夫阶层和“乡野老实之人”参军作战。湘军的书生将领都笃信程朱理学,有顽固的封建主义世界观,而出身农民的士兵与封建礼教并不矛盾,于是,他们在“誓死卫道”的口号下很容易结成一体。洪秀全用来动员群众的,是从西方传教士那里道听途说来的天主教义,在中国本来就没有根基,特别是后来发生天父的代言人杨秀清竟然被杀的事件,人们的宗教热情顿然冷淡下去,诸王离心离德,群众像一盘散沙,这仗就打不下去了。

从战争的指挥来看,曾国藩本来是文人,并不懂打仗,王□运的《湘军志》也说他“以惧教士,以惧行军,用将则胜,自将则败”。湘军的几次大败仗,如靖港之败、九江湖口之败、祁门之围,都是曾国藩直接指挥的。然而,对于战争,曾国藩有几点则非常卓越:

(一)他不是战阵之才,却是治兵之才,前面已述对官兵进行思想教育,把军营办成大学校,是古今罕见之例。此外,湘军的束伍练技、幕府制度、后勤供应等等,都是无懈可击的。

(二)他不是成功的前线指挥官,却是聪慧的战略家。如,湘军总的战略路线,先夺武昌,以两湖为“立脚之根本”,利用水师优势,建瓴而下,依次夺田家镇、九江,强攻安庆,直捣金陵。这在当时可说是惟一正确的路线。再如,对天京的三路进兵计划,曾国荃率主力顺江直下;左宗棠巡抚浙江,牵制李世贤;李鸿章去上海,迎战李秀成;左、李同时对天京形成大范围包围。这种一路主攻,两路策应的战略,无疑也是正确的。

(三)他制定的基本战术方针有效。如,结硬寨、打呆战,挖长壕困敌,围城打援,以静制动,反客为主,等等。

§§§61.有备无患是天下最要紧的事

曾国藩对湘军日夜课程的七条规定,就是要突出一个“勤”字,使士兵在营中日夜都有一定课程可做,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又提到,“治军之道,以勤字为先。身勤则强,逸则病;家勤则兴,懒则衰;国勤则治,怠则乱;军勤则胜,惰则败”。只有在平日里保持高度的紧张,才能有备无患,战时镇定自若。

《孙子兵法》认为:

做什么事都应该有备无患,否则会大难临头。曾国藩深谙“兵者阴事”的道理,对行军打仗本不在行的书生而言,他每临战阵,多以失败告终。但他注意总结教训,而且注意民心的作用,严格约束部将。

曾国藩为了把湘军训练成为一支劲旅,一支有胆有技、能征善战的子弟兵,是不吝花费心血的。曾国藩将湘军的训练分为训教与操练两种,而以训教为根本,特别注重思想性的教育。

湘军的训教,没有制成明文颁布,但在曾国藩所著的《劝训练以御寇》中有反映。他写道:

禁嫖赌,戒游惰,慎言语,敬尊长,此父兄教子弟之家规也。为营官者,待兵勇如子弟,使人人学好,个个成名,则众勇感之矣。

曾国藩以理学家的身份创立湘军,为此他十分重视义理之教在湘军中的作用。王守仁曾说过“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的话,曾国藩遂将此一思想运用于治军上,则可理解为,重视“操练”就是“破山中之贼”的功夫;“训教”则是“破心中之贼”的功夫。因为“破心中之贼难”所以对于训教必须下苦功夫。如何训教,曾国藩将其分为两个方面,即官兵与兵民。在官兵方面,他强调以义理来带兵。

在湘军中,倡导将领以父兄般地教导士兵,士兵也就视将领为父兄,加之湘军中客观存在的亲党邻里的血缘和地缘关系,每每在训教后,均收到勇丁感动得五体投地的效果。

曾国藩十分重视湘军的纪律教育,力争以湘军形象改变老百姓心目中“兵不如匪”的看法。曾国藩说:“恐民心一去,不可挽回,誓欲练成一旅,秋毫无犯,以挽民心而塞民口,每逢三八操演,集诸勇而教之,反复开说至千百语,但令其无扰百姓。自四月以后,间令塔将传唤营官,一同操演,亦不过令弁兵前来,听我教语。每次与诸弁兵讲说至一时数刻之久,虽不敢云说法点顽石之头,亦诚欲以苦口滴杜鹃之血……国藩之为此,盖欲感动一二,冀其不扰百姓,以雪兵勇不如贼匪之耻,而稍变武弁漫无纪律之态。”目的在于,要在精神上唤起兵勇的自觉,以对抗太平军。曾国藩苦口婆心,开诚布公,劝导士兵严守纪律,爱护百姓,然而,这只是其假面做作,真正到了屠杀百姓之时,曾国藩却绝没有一丝爱民之心。

对湘军的操练,曾国藩强调勤与熟。他将湘军营规定为《日夜常课之规》七条:

一、五更三点皆起,派三成队站墙子一次。放醒炮,闻锣声则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