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廷对于曾国藩兄弟明加封赏,在骨子里却是疑忌横生,猜防备至。这对于一生以克己自持,谦退为怀的曾国藩来说,并不难接受,能小心翼翼地挺下去,可是天生火爆脾气的曾国荃,就咽不下这口冤气了。
首先,他向清廷托病,奏请开缺回籍调理,清廷略示敷衍之后,竟谕令“照准”,连一句表示温慰的话都没有,仅赏给人参六两而已。
曾国荃感到满腔冤愤,无处发泄。同治三年(1864)九月初,曾国藩由安庆再到南京,住进刚修建完成的总督署时,群僚毕贺,冠盖云集。曾国荃竟在大庭广众之下,厉声指责清廷功高赏薄,是非不分,一时声泪俱下。曾国藩在旁制止不住,窘急得无地自容,尴尬万分。
曾国藩受到的猜疑更多也更早。靖港之役后他跟骆秉章、鲍超会奏湘潭之胜与靖港之败,请奖赏立功将士。曾国藩自己则另外备一个专折,痛陈错误,自动请罪。折中且有“请将臣交部从重治罪”之语。不料清廷在获悉这个湘境空前大捷的大好消息之余,竟会革去曾国藩的礼部侍郎职,责成其戴罪“剿贼”,甚至于还由咸丰皇帝御笔朱谕,加以嬉笑怒骂,盛词相责。咸丰毫不容情地大骂曾国藩:
此奏太不明白,岂已昏聩耶?汝罪固大,总须听朕处分。岂有自定一责问之罪?殊觉可笑!想汝是时心操如悬旌,漫无定见也!
清王朝中不少大臣忌妒曾国藩的大功而向慈禧进谗,如祁隽藻辈即引曾国藩少年时渡洞庭湖诗:“直将云梦吞如芥,未信君山铲不平”句,以及忆刘蓉诗:“四海一刘蓉,……他日予能访,千山捉卧龙”句,强调曾少年便有帝王思想,便以刘先主自许,以诗为证,入情入理。当时如果不是因为湘军的兵力使清廷奈何不得,只好加以羁縻,同时曾国藩又善于自处,否则一定会兴大狱,或是兵戎相见了。
§§§42.没有磨难的人生都是脆弱的
曾国藩与胡林翼为生平至交,每当他不能忍时,胡便温言相劝。而胡的坚忍更是曾国藩的一面旗帜。
《孙子兵法》在军争和地形等篇中,都有关于在险境中取胜的论述。
磨难是人生成熟、成长起来的良药,没有磨难的人生都是脆弱的!
曾国藩中年以后,务以坚忍用世,对官僚们也以坚忍为归。曾国藩晚年总结自己几次吃“大堑”而长大智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