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九变篇原文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孙子兵法》智慧破解
所以,聪明的将帅考虑问题,必须充分兼顾到利害的两个方面。在不利的情况下要看到有利的条件,事情便可顺利进行;在顺利情况下要看到不利的因素,祸患就能预先排除。
要用各国诸侯最厌恶的事情去伤害它,迫使它屈服;要用各国诸侯感到危险的事情去困扰它,迫使它听从我们的驱使;要用小利去引诱各国诸侯,迫使它被动奔走。
用兵的法则是,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来,而要依靠自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进攻,而要依靠自己拥有使敌人无法进攻的力量。
§§§41.不善避疑,就会惹麻烦
同治三年(1864)九月初,曾国藩由安庆再到南京,住进刚修建完成的总督署时,群僚毕贺,冠盖云集。曾国荃竟在大庭广众之下,厉声指责清廷功高赏薄,是非不分,一时声泪俱下。曾国藩在旁制止不住,窘急得无地自容,尴尬万分。
《孙子兵法》提出了疑人之心的观点,同样,自己如何避人也成为一个关键的问题。
避疑——就是巧妙地防止别人暗算。没有这一本领,常常会招来致命的打击,因为嫉妒之心可以杀人。曾国藩时刻注意练出避疑绝招。
忠人者反遭黑白颠倒,这时一般人是难以平静的,而曾国藩却以“顺性命之理论”来安抚自己,教诲别人。
当初,金陵攻克以后,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被方山居民于城外逮住,解交曾国荃军中。部将萧孚泗等为了冒功,却呈报是他们派兵拿获的,并且把解送李秀成的乡民们绑起来拷问,勒索李秀成随身所带金银珠宝。与这事有关的将领兵弁,不是曾家的亲戚,便是邻里乡亲;曾国藩兄弟明知萧孚泗等人的胡作非为,大损湘军声誉,也只好眼睁眼闭,置之不问。而这事传到外面,众口喧腾,曾国藩兄弟又成为众矢之的了。
当时朝野都以为李秀成是太平军高级将领,理应献俘京师。而曾国藩兄弟却因为李秀成知道的事情太多了,解到北京,湘军一切不太合法的事迹,势难掩饰,又将贻人攻击口实,生出无数波澜来。因此不顾朝旨的勒令,同僚的劝说,毅然“先斩后奏”,迅雷不及掩耳地先把李秀成杀了,然后再向清廷解释原因,清廷也只好承认既成事实,然而攻讦曾国藩兄弟的流言满天飞,诸如“杀人灭口”、“专横跋扈”之类的指摘,不一而足。
甚至有人认为李秀成并没有死,曾国藩所杀的只是替身而已。清廷为此还特地派大员到南京进行过明查暗访。
更有一事,也使曾国藩十分难堪:金陵城破之后,曾国藩根据曾国荃报告,曾向清廷奏报:城内太平军,或擒斩,或自尽,或追杀,无一漏网。幼主洪福则死于乱军之中。不幸几个月之后,江西巡抚沈葆桢却奏报擒获自金陵逃出的幼主洪福等一干太平天国高级领袖。据供同时逃出金陵的,不下数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