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主完颜亮南侵渡江前后,宋高宗一面下诏表示要亲征,一面早早准备好南逃的舟船,打算故伎重演。其时,南宋朝野的抗金斗志前所未有的高涨。而金朝南有中原民众的反抗起义,北有契丹族移剌窝斡的反叛起事,金世宗登基后政权尚未稳固。虞允文向宋高宗指出,当前正是我朝恢复中原的天赐良机,他只冷冷地回答:“朕知道了,你且去罢。”
在确知金主完颜亮被杀以后,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岁末,高宗才命皇子赵玮随他一起北上建康(今江苏南京),象征性地完成“御驾亲征”的壮举。在随驾过程中,赵玮协助处理朝章奏疏,恪尽臣子之道,赢得了随驾群臣的普遍赞誉。
高宗看到了这种微妙的人心转向,金主完颜亮毁约南侵早使他的求和政策丢尽了脸面,绍兴三十二年二月返回临安,五月,他就下诏宣布决定禅位,正式立赵玮为皇太子,改名赵眘。他对宰执声称:“今老且病,久欲退闲。”而实际上,他退位后还活了二十五年,禅让这年仅五十六岁,身体十分健康。
赵构退位后,声称不再问朝政,其实也干预些政事。有一天,他去灵隐寺冷泉亭喝茶,有个行者对他照料得很殷勤,他打量了一番行者说:“我看你的样子不像个行者。”行者哭着诉说道:“我本是一个郡守,因为得罪了监司,被诬陷降罪,罚为庶人。为了糊口,只得来此处投亲,干此贱活。”赵构当即说:“我明天替你去向皇帝说明。”回宫后他果真对孝宗讲了,要复他的职。几天后他再去冷泉亭,见行者还在,他回宫后在宴饮时便怒容满面。孝宗小心翼翼地问赵构为何生气,赵构说:“我老了,没人听话了,那行者的事,我几天前就同你讲了,为何不办理?”孝宗回答说:“我昨日已向宰相讲起,宰相一查,说此人贪赃枉法,免他一死已是宽大,再要复职实在不行。”赵构却不顾这些,说:“那叫我今后怎么再见人,我已经答应他向你求情。”孝宗无奈,只得去对宰相说:“太上皇大发脾气了,那人即使犯了谋杀罪,你也得给他复职。”宰相只得照办。
比较而言,赵昚在南宋的九个皇帝之中还算是个拔尖人物,他不仅比较能干,而且比较正直,所作所为,并不令人失望。只可惜他的人生道路坎坷不平,虽然在改革内政、发动北伐两个方面都尽心尽力,做出了不少成绩,最后还是壮志难酬,未偿宿愿。因为他做皇帝一共27年,却有25年生活在赵构的阴影之下。赵构虽然把帝位传给了他,但是还以太上皇的身份在各方面控制着他,老而不死、退而不休。他始终没有真正抓到实权。等到赵构去世,他也到了老年,要想有所作为,可惜时日无多,来不及了。
南宋初年那一段时间,正合民间谚语所说的两句话“好人不在世,祸害一千年”。凡是对国家中兴能够起到重要作用的文官武将寿命都不长久,使人无限遗憾;但是一直阻碍国家中兴的卖国贼赵构却肥头大耳地活到八十多岁,这是什么原因?其实道理也很简单,凡是忠于国家的文官大都殚精竭虑,宵旰为劳,可以说是累死的。例如宗泽,他如果能够多活一两年,王师一旦渡河,两河百万民兵纷纷响应,失地可以收回,国家复兴有望,可惜他却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他也可以说是被赵构气死的。凡是忠于国事的武将大都冲锋陷阵,勇往直前,正在青壮年时期就战死在战场上。至于39岁即一身系天下安危的岳飞,却是由赵构直接害死的。他如果能够多活几年,还我河山,洗雪国耻,是很快就可以实现的事。所以他在东京城下被逼班师的时候,会愤激地高呼:“十年之力,废于一旦!”只有赵构这种极端自私的人,时时牺牲别人,专保自己的命,才能活到八十多岁。
赵构和赵昚名义上是父子关系,实际上是养父子关系。从表面上看,两人关系不错。赵构从许多赵氏子孙中选择赵昚当了接班人,以后又把他养在宫中二十多年,延请名师加以培养,一直到禅位给他。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赵构都是赵昚的大恩人。赵昚对于这个养父,也能恪尽孝道,没有一丝一毫失礼的地方。所以后来人把他谥为孝宗,却也名副其实。不过他们二人之间,既是亲人,又是敌人。因为在一个重大问题上,他们之间的立场、态度都不一样。赵构是坚定的投降派,赵昚是坚定的抗战派。在他们父子相处的几十年中,凡是谈到国家大事,涉及抗金问题,那就难免发生矛盾。虽然表面上总是赵昚认错,无亏于孝道;实际上是矛盾越积越深,互相之间总在打肚皮官司。就在这父子两人大打肚皮官司的过程中,一次又一次地错失了复兴祖国的大好时机,最后一事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