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即位的宋神宗问王安石:“当今治国之道,当以何为先?”王安石答:“以择术为始。”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问王安石:“不知卿所施设,以何为先?”王安石答:“变风俗,立法度,方今所急也。凡欲美风俗,在长君子,消小人,以礼义廉耻由君子出故也……”同年二月,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熙宁变法。
变法刚刚推行时,王安石作为五个执政大臣之一,为推动变法而生气勃勃地活动。但整个朝廷却是暮气沉沉,其他四个执政大臣中,宰相曾公亮年过七十,长期占据高位,遇事模棱两可,阻挡起用新人,不支持变法,是一个“老成持重”的官僚典型。另一位宰相富弼(熙宁二年二月复相),因庆历新政失败已经丧失改革的锐气,因循保守,只求保住高官,见神宗信任王安石推行变法,便称病求退。同王安石并列为参知政事的唐介曾极力反对宋神宗任命王安石执政,在新法刚开始的四月间病死。另一参知政事赵扑见难以阻挠变法,便自叫苦。当时有人讽刺说:五个执政者王、曾、富、唐、赵是生、老、病、死、苦。依靠这样的执政班子显然无法推行新法。宋神宗于熙宁三年(1070年)十二月任命王安石为宰相,授予大权,有力地推行新法。
王安石执政后,随即建立起一个主持变法的新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即皇帝特命设置的制定三司(户部、度支、盐铁)条例的专门机构。神宗任命知枢密院事陈升之与王安石同领其事,实际上是由王安石主持。在这个机构中,任用了一大批新人。吕惠卿、曾布、苏辙都被任命为制置三司条例的“检详文字”官,参与草拟新法。
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包括均输、青苗、免役、市易、保甲、保马、方田、均税等。
年轻皇帝神宗支持的王安石变法,本是一场加强宋朝统治,又有进步意义的大好事,但一石激起千层浪,变法在北宋统治集团内部掀起了轩然大波,遭到当时皇族、元老重臣的激烈反对。当时反对新法的,不仅有文彦博、韩琦、富弼、欧阳修等元老大臣,还有太皇太后曹氏(宋仁宗的皇后,神宗之祖母)、皇太后高氏(英宗的皇后,神宗之母)。曹氏和高氏这两家在北宋都是已有上百年历史的高门贵族,再加上神宗之弟赵颢等宫廷显贵。而这个保守集团的代表人物则是司马光。
作为北宋政坛、文坛的两位杰出人物,王安石与司马光曾一度是好友。但变法后,两人因观点对立,经常“争论于私下,辩论于朝堂”。
说起司马光,我们不得不提起他主持编纂的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一,53岁的司马光自请离京,退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主持编纂了三百多万字的《资治通鉴》。
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资治通鉴》终于完成,该书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司马光还在《过洛阳故城》中留下千古名句:“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也是这一年,北方大旱,一位名叫郑侠的官员向神宗上呈一幅《流民图》,图中景象惨不忍睹,神宗因此受到极大震撼。第二天神宗就下令暂罢青苗、方田、免役等十八项法令。尽管这些法令不久之后得到恢复,但神宗与王安石之间已经开始互不信任。熙宁七年四月,王安石第一次被罢相,出知江宁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