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参加劳动的人,即使只在家里做一些简单家务的人,生活得也要比没有劳动经验的人更充实更美满。
在女性社会地位低下的时代,做家务的技能是她们最重要的生存技能之一。如今男女同工同酬,公平竞争,于是,就有一些家长认为,女孩子只要学习好,品行好,家务做不做,都是无关紧要的小事。事实上,这种观点并不正确。
劳动不仅能够造就一个人,而且能够给人以快乐和幸福。哈佛大学曾经对波士顿的456名孩子进行了跟踪调查,了解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成长过程。在这些孩子进入中年的时候,研究人员对他们的生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不管这些人的智力、家境、种族或受教育的程度如何,也不管他们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从小参加劳动和工作的人,即使只在家里做一些简单家务的人,生活得要比没有劳动经验的人更充实更美满。劳动使孩子获得能力,生活上就独立;在面对挫折时,孩子善于以独立的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因此,父母要重视培养孩子劳动的习惯。美籍华人赵锡成出生于上海,现任美国福茂集团董事长。他共有6个女儿,其中长女赵小兰现任美国劳工部部长,是华裔在美国政府职位最高者,四女儿赵小甫现任通用集团副总裁法律顾问,五女儿赵小婷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学博士学位,小女儿赵安吉毕业于哈佛商学院,现任福茂集团副总裁。
赵锡成介绍,他一直很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尽管家庭经济条件不错,但是他并不想让孩子娇生惯养,养成不劳而获的坏习惯。从很小起,他就要求6个女儿在家里分担家务。如,每天早晨,她们要出去检查游泳池的设备,打捞水上的脏东西;到了星期日,则要整理两英亩的院子,把杂草和蒲公英拔掉。小女儿赵安吉在未成年时,就已经负责处理家里的账单,将圣诞卡的邮寄名单输入电脑,并接听晚上的电话。有的家长把让孩子帮助自己做家务,仅仅看做是帮自己的忙。因为自己有时间可以把家务做得很好,就不让孩子做。有的家长让孩子帮着做,孩子刚开始往往是帮“倒忙”,于是就不再让孩子干了。更多的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总是舍不得让他们一起参与家务,这样,孩子会养成以“家务活可以不必干”的习惯,或者用“不会干”、“干不好”为理由来推脱。这种好逸恶劳的习惯一旦养成,对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都会起到一个消极的影响。
调查显示,中国城市家庭独生子女每日平均劳动时间仅为11.32分钟,不及美国孩子的1/6。60%的独生子女从未或很少做洗碗、洗衣服等家务。在家里,家长包办孩子的一切;在学校,老师也很少安排劳动。这样一来,孩子的动手机会减少,生活自理能力降低了,也会逐渐使其厌烦劳动。
孩子做不做家务劳动看似小事,但却会引发一系列的不良后果。
不做家务劳动的孩子,往往动手能力弱,眼高手低。对于孩子来说,劳动实践是学习知识、了解认识社会的重要途径,孩子日常的家务劳动锻炼,正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如果一个孩子的记忆中只有书本知识,而没有运用这些知识指导实践的体会,也很难激发孩子进一步的求知欲望和热情。
不做家务劳动的孩子,往往依赖性强,缺乏自主性。孩子的劳动习惯与自主、自理能力是连在一起的。有关分析表明:家务劳动时间与孩子的独立性有显著关系,也就是说,孩子的劳动时间越长,其独立性就越强。试想一下,一个没有任何劳动机会、在家里什么活儿都不会干的孩子,当她离开父母的时候,怎么能够自如地生活在复杂的社会?更不要说在这个社会中有所发展了。
不做家务劳动的孩子,往往缺乏同情心。如果孩子一点儿家务劳动的经验都没有,她就体会不到父母劳动的艰辛。父母为家庭、为孩子的付出,她也会认为那是理所当然的。孩子这样的思想就会在无形之中为亲子沟通设置障碍,使得父母终日辛劳而不得解脱,难以得到孩子应有的情感回报,让人心生“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感慨。
家务劳动是孩子们可以参与的劳动内容之一,它既能养成孩子劳动习惯和自立意识,促进孩子学习独立生活的本领,还能增强参与家事的意识,留恋、珍惜家庭的安宁和融洽,从后者着眼,鼓励孩子做点家务劳动更有其深刻意义。
母爱是伟大的,也是无私的,所以母亲总想无微不至地照顾家人,尤其是孩子,在家里总是尽心尽力地包揽全部家务。天长日久,孩子就会以这种异常为正常,对母亲的辛苦劳作无动于衷,视自己的享受为理所当然。孩子一旦长大,就会淡然而去,因为她早已丧失对家庭的参与意识,自己是家庭一员的认同心理在内心深处**然无存。这是慈母的悲剧,也是家庭的悲剧,母性较强的家庭,更容易发生这种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