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法三 人生当有人生志,誓从雉卵变蛟龙(1 / 1)

以乡野为志,则治乡野;以天下为志,则治天下!一个人的生活质量、社会地位是高是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自己的期许。你对自己的期望高一点,并肯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你就有可能成为人上人;你对自己毫无期望可言,甘愿受人驱使,极度平庸地活着,那么你就只能做人下人。

从大处着眼观天下,见人之未见断时局

“我们也许看不到地平线以外的世界,但是要保持着探求的精神”。在自然界,狼的生存方式就是将目光放得很远,它们很清楚,鼠目寸光保证不了种群的繁衍与生存。狼的这种思维是很值得人类学习的,做人,不能受环境影响而使眼界促狭起来,而应站得更高一些,将目光放得更长远一些。曾国藩为国、为民、为自己,无一不是一开始就从大处着眼,从而一步步地构筑起了自己辉煌的人生大厦。

很多人将成功归结于运气。的确,人生充满机遇,成功者能识别它,牢牢地把握它。假如在你的性格中能向命运挑战,就证明你是强者!

我们相信人生中充满机会,但我们往往不懂得把握。我们将成功归结于运气的成就,有许多其实与运气完全无关,应归结于当机立断、敢作敢为,见人之未见,坚持不懈。

也就是说,成功需要远大的目光与弘毅的气魄。即,若想成为翱翔于天际的苍鹰,就要将目光投向深邃的天空;若想成为普照天下的太阳,就要将目光投向世间万物。这是一种大胸怀与大视野,唯有如此才能认清大格局、大趋势,并把握机遇乘风而上。

是的,能够左右个人命运的因素有很多,而长远的视野、宽阔的格局绝对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很多大人物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们尚一文不名之时便已开始构筑人生的大格局。这使得他们具备了远大的理想、宽阔的心胸、刚毅的精神,使得他们在看待问题时总是以长远的、发展的、全局的目光去审视。于是,他们看得越来越远,同时也就走得越来越远。

鸦片战争后,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中国各方面都需要彻底改革,否则难以图存。然而深闭固守的社会、虚骄自大的士大夫、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共同形成了进步路上一道不可逾越的天堑,使任何改革行动,似乎都寸步难行。

道光末年,魏源在他所编《海国图志》的前言里,首先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当时并未得到重大的反响。

咸丰末年,冯桂芬写了一部书,进一步对仿行西法,革除中国政治传统上的诸多积弊,提出了具体而系统的方案。书印成之后,冯桂芬特地送了一部给当时的两江总督曾国藩。曾国藩推许这部书是“名儒之论”,但认为书中的主张,多数难以实行。

曾国藩之所以有这样的看法,可能是基于对当时现实环境的了解,认为在这样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之下,不可能做如此重大的改革。然而,在基本态度上,他已觉察到中国的积弊,的确有振作变计的必要。不过,由于他接受的是传统科举教育,所经历的环境,只限于国境之内。能影响他的师友,见识都远在其之下,因而使他在改革的步骤及方向上,不能形成一套清晰、正确而坚定不移的方案,甚而时时还显露出他对大局的认识,未免有所偏蔽。所幸曾国藩尚能随着经验的累积而逐渐自我修正,是以在促进晚清中国近代化方面,他仍是具有相当贡献的。

例如咸丰十一年(1861年),恭亲王奕讠斤等奏请以洋药税购买外国轮船枪炮,用以攻剿太平军,以期早日戡定内乱。有旨令曾国藩、官文、胡林翼(官为湖广总督,胡是湖北巡抚)等先行妥为筹议,次第实施。

曾国藩于是年七月的奏复,却认为火轮船对于攻打太平军,没有多大用处。他说:“轮船枪炮之所以被人重视,不过因为国人震于其少见,遂使洋人得以炫耀罢了。”可是这事既创议于执政中枢的奕讠斤,又经皇帝批准期于必行,曾国藩自不敢加以否定,只好赞成购买。在同一奏折中,他认为只要买得若干西洋船炮之后,招募一批聪明智巧的本国工匠,加以仿造,一两年之内,我们就可以与洋人共享船炮之利而并驾齐驱了。后来的事实证明:太平军的平定,得力于西洋船炮的助力甚大(至少李鸿章的淮军便是如此),而仿造西洋船炮的工作,并不像他在衡州仿造广东战船那样容易,耗银千百万,费时数十年,终清之世,犹未能达到与列强相抗衡的水准。曾国藩料事,显然不尽透彻。

不过,曾国藩逐渐在改变。头一年,他还不以为购买船炮是当务之急,第二年,他却在安庆着手试造中国第一艘轮船了。有一次,他告诉幕僚们说:“中国要讲求自强,基本要务,第一是革新政治,第二是访求人才。而目下最为急迫的手下工作,就是学会西洋制造船炮的技术。一旦我们学会了船炮的制造,那么洋人的长处我们也有了。无论是与洋人和平相处或相互对敌,我们都可有所倚恃。否则,我们与洋人是没有道理可讲的。无论是仇视他们或感谢他们,终将落得一无是处。”曾国藩这一席话,大体上是有见地的,只是他把洋人的长处,看作唯有“船坚炮利”而已,则未免仍是当时一般世俗的看法了。

同治元年(1862年)七月,在曾国藩大力支持之下,幕客华蘅芳、徐寿等居然造成了一部轮船发动机。试验的结果,曾国藩大表满意。他的满怀兴奋,在日记里充分地流露出来:“洋人的智巧奇技,到底被我们中国人学会了。从此以后,洋人再没有可向中国夸耀的东西了。”然而,事情并不像他意料中的那么简单。从一部略具雏形的发动机到一艘可以行驶水上的完整轮船,中间还有一大段距离。后来,华蘅芳等虽然殚精竭虑,苦心经营,却迟迟无法拼凑成一艘完整可用的轮船。他才知道自己把事情看得太容易了。

正当造船工作屡试屡败,万般焦急的时候,华蘅芳等忽然想起了一个人——几年前在上海认识的广东人容闳。容闳是中国近代第一位留学生,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不但精通英语,具有丰富的西洋学识,难得的是他具有一颗炽热的爱国心,亟思以其所学,为祖国效力。

于是华蘅芳等共同向曾国藩进言,请求罗致容闳前来,认为由他主持设立机器厂,于造船制器工作的推行,必然大有帮助。曾国藩听了极为高兴,马上让最早与容闳相识的张世贵与李善兰,写信速邀容闳到安庆来。容闳来到安庆,和曾国藩见过两次面,曾国藩认为这位青年干练可靠,立即委派他赴美采购“制造机器的机器”,计划将来设立一座机器总厂,由此而衍生各种军火器械的制造分厂。曾国藩奏准赏给容闳五品军功头衔,并交付采购机器的价银六万八千两。足见曾国藩对容闳的信赖和期许之深。

容闳赴美之后,安庆的造船试验工作仍照常进行。到了同治二年十二月,终于装配完成了中国造船史上第一艘火轮船。距离上年发动机的制成,已经整整过了一年又五个月。这艘船的体积很小,船身长约二丈八九尺(九米多),时速只有二十五六华里。

曾国藩亲自登船试车之后,再度燃起了希望的火花,认为从此中国可以拥有真正的自造火轮船了。他为这艘“模型式”的小轮船命名为“黄鹄”号,意思是中国此后将“一飞冲天”,不必再雌伏在列强的脚底下了。

他计划照这艘船的式样,加以放大,并大规模制造。可是后来发现:要造成与洋船并驾齐驱的真正现代轮船,技术上仍有许多无法克服的困难。而中国当时实在没有足够的财力,供作反复试验的经费;在时间上也是远水救不了近火。因此后来安庆造船所并没有实施扩大制造的计划,连那艘已经造成的“黄鹄”号也不知所终。无疑地,这次造船最后证明仍是失败了。

这一连串的失败,并没有消磨曾国藩力图振作的意志。相反地,从失败的经验中,他更看清了中国制造轮船军火的重要性。唯有中国自身具有这种能力,才能摆脱外国的挟制,达到自立自强的境地。因此,他一方面企求容闳采购机器,早日回国,一方面也在寻找其他的机会,获取生产轮船军火的能力。

同治四年(1865年),一个新的机会来了,李鸿章(时任江苏巡抚)在上海购得英人铁厂一座,其中设备,以造船机器为主,附带也有制造各种军火枪炮的机器。

对于学习西洋造船制器,李鸿章的热心,尤在老师曾国藩之上。得了这座铁厂之后,立即命名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将原先已经设立的两所军火局归并入内,扩大制造的范围和规模。曾国藩得到报告,很是高兴,表示全力支持。不久,容闳自美国采购回国的机器一百多种,悉数运抵上海,曾国藩全数批交“江南制造总局”使用。虽然厂中有的是造船机器,但由于经费及技术的限制,起初只能从事枪炮军火的制造,结果成绩很好,产品与西洋不相上下,受到这一鼓舞,曾国藩、李鸿章于是决心更进一步,兼造轮船。

同治六年(1867年)四月,曾国藩准年拨江海关洋税一成约20万两,专供造船之用。一面加聘洋人工程师及工匠,指导华工制造技能,一面责成局内委员,朝夕讨论研究,编译图书,谋求制造技术的改进。同治七年(1868年)七月,第一艘局造轮船完工,费银8万两,载重300余吨,逆水时速70华里(19海里弱)、顺水时速120华里(31海里强)。这是中国人自己制造成功的第一艘真正近代火轮船。

曾国藩亲自登轮,在长江中试航一遭,感到非常满意,命名为“恬吉”号。于是向清廷奏报造船及试航经过。清廷至为兴奋,降谕对曾国藩嘉奖备至。这一艘船是将轮机露出水面的明轮,从第二号开始,便改造暗轮。轮机、汽炉、船身及船上一切配备,完全由中国员工按图制作,外国工匠仅处于咨询顾问的地位而已。这所造船厂直到民国时代,仍在中国海军的修造及维护舰艇工作上,担负着重要的任务。

大千世界,风起云涌,每个人都驾驭着自己的生命之舟在风雨中颠簸,不同的是,有的人能扬帆远航、走得很远;有的人却触礁搁浅、驻足不前。究其根由,是因为前者看得更远、老早便规划好了航向;而后者鼠目寸光、横冲直撞,走一步算一步,为自己的航程增添了很多危险。

目光短浅的人往往只能看到眼前利益或是表面现象,这种人太过短视或者狭隘,是不足以成大事的。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要有放眼千里的心胸与气魄,否则固步自封、盯视眼前三寸之处,立世尚且勉强,更别谈开创了。

纵观古今中外那些有志之士,他们无不将目光投向远处,从不拘泥于眼前利益,正是这种远大的目光与格局,决定了他们永恒的位置。燕雀与鸿鹄的区别,正源于它们选择的视角不同,是做一只鸿鹄,还是一只寄人篱下的燕雀,单看我们的选择。

目光有多远,就能走多远。若想这一生有所建树,就需要高瞻远瞩的视野和不计小嫌的胸怀,需要有“开眼观天下”的人生大格局。无论做什么事,都将目光放远一点,无论当下处境如何,切不要急功近利。将目光放远,为自己以后的人生做好铺垫。当你把目光放得远一点、再远一点,进入你眼中的将是一个广阔而神奇的世界。

人生当有人生之志,志存高远不入俗流

“如果你自诩为奴隶,那你永远不会成为主人!”诚然,每个人对于成功的追求都不尽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你怎样解读成功、怎样定义成功,你都必须为自己选择一个明确的目标,因为没有目标、没有想法的人生,必然会一塌糊涂,必然会极度乏味、极度平庸。曾国藩生就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气魄,断不肯庸碌一生,尚在蛰居之时,他便已发出“一朝孤凤鸣云中,震断九州无凡乡”的虎啸龙吟。

所谓性格决定人生,心态成就命运。一个人想要成就大事,首先就要有成为大人物的心态。立志是一个人对人生执着的追求,也是一种渴望,更是一种争取人生有所作为的性格反映。“取法乎上,折乎其中;取法乎中,折乎其下”——缺乏立志性格的人,做的一定是小事,甚至连小事都做不好。真的是这样,人都有软弱的一面,如果不能将软弱的性格压制住,那么做事时往往瞻前顾后,还没有行动,就惧怕失败,只会给自己增加心理负担,于是一直畏首畏尾,而人生始终没有突破。

成功者则不同,他们似乎带着一种与生俱来的自信,断不肯甘于人下。这是一种强者的风范。在强者看来,这世间没有什么能够泯灭自己的斗志、没有什么能够阻挡自己走向成功,因为自己天生就是个“强者”。

就像贝尔博士所说的那样——“时刻想着成功、看看成功,心中便有一股力量催人奋进,当水到渠成之时,你就可以支配环境了。”可见,要想成为一个成功者,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时刻保持着成功者的心态,将自己设定为理想中的模样,只要它是切合实际的,便以最大的自信和热情去行动,直到成功为止。

曾国藩一生恢宏,气势冲天。但这是他人生的结果,而不是过程。过程是什么?就是为他的人生目标而付出的具体行动,即立下大志,赢定人生格局。曾国藩的这种性格从何而来呢?

曾国藩从自己一生的成败中悟出这样一个关于性格的道理:凡人材高下,视其志趣。卑者安流俗庸陋之规而日趋污下,高者慕往哲盛隆之轨而日益高明。贤否,智愚,所由区矣。早年的曾国藩,在他还没有获取成功的时候,就经常借诗文以抒发自己的志趣,自比于李斯、陈平、诸葛亮等“布衣之相”,幻想“夜半霹雳从天降”,将他这个生长在僻静山乡的巨才伟人振拔出来,用为国家栋梁。他十分自信地在诗中表示:“一朝孤凤鸣云中,震断九州无凡乡。虹梁百围饰玉带,螭柱万石枞金钟。”

他相信自己终有一天,会如同云中展翅翱翔的孤凤一样,不鸣则已,一鸣则引来九州的震动;如同生长在深山中的巨材一样,有朝一日成为国家大厦的栋梁。

正是这种高远的性格,才使曾国藩一步一步地走出深山,变成一个“震断九州无凡乡”的“孤凤”。

他还说: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为孔孟,则日夜孜孜惟孔孟之是学,人谁得而御我哉?若自己不立志,则虽日与尧舜禹汤同住,亦彼自彼我自我矣,何与于我哉?

正是本着这种苟能立志则圣贤豪杰皆可为之的认识,曾国藩认为,凡做事,都要有志向。必须有三种立志性格:人生当有人生之志,为学当有为学之志,修身当有修身之志。关于人生之志,曾国藩有从“雉卵变蛟龙”到“国之藩篱”的自信,又有“未信君山铲不平”的豪迈,因而使曾国藩得以成为了所谓的“中兴名臣”。

关于为学之志,曾国藩说: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下流。因此曾国藩的学问功底造就了他能够“不甘下流”的成功人生。

关于修身之志,曾国藩一生着力效法历史上的榜样人物。咸丰九年,正是曾国藩和太平军生死决斗之时,他却从容摹拟,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思想家、哲学家、著作家、文学家进行重新评价,共得32人(实际上是33人),做成《圣哲画像记》一文,并命儿子曾纪泽,图其形象,悬诸壁间,作为终身效法的榜样人物,使自己的人格更臻于完善。

对此,曾国藩自己深有体会,他说:欲求变化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即以余生平言之,三十岁前最好吃烟,片刻不离,至道光壬寅十一月廿一日立志戒烟,至今不再吃。四十六岁以前做事无恒,近五年深以为戒,现在大小事均尚有恒。即此二端,可见无事不可变也。

曾国藩认为,人生有了一个高远的目标,一个人的行动,诸如或进或退、或去或从、或取或舍,都不会是盲目之举、徒劳之举。

这正符合中国古代寓言所讲的人生道理,有则寓言说一只猫头鹰因当地人厌恶它的叫声而欲迁往别处。其时有人问它,说:“子能更鸣乎?”意思是说你能改变自己的叫声吗?否则,你搬到新的地方不也同样会遭到人们的厌恶吗?!立志也是如此,正如曾国藩所说:“若无破釜沉舟之志,何必远行百里外哉?!”

一个人只有自己树立了远大目标并为之笃行践履,才有可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出类拔萃、不流于俗的人,或成为一个有所成就的人。

其实,很多人原本也是志存高远,原本也有“当元帅”的梦想,只是面对生活给予的压力、面对挫折所带来的打击,他们最终选择了退避。于是,原本无限的潜能彻底被压制住;然后,人生变得麻木不仁;最后,对于苦、对于乐,他们似乎都没有了感觉。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橡皮人”。

或许,很多人已经习惯了这种“波澜不惊”的生活,但从人生价值的角度看,它是毫无意义的。正如拿破仑·波拿巴所说的那样“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那么,不想有所成就的人生也必然是个不无遗憾的人生。人生究竟是何等模样,这,取决于你的定位。

从个人的角度看,人能否有立志的性格,与他对自己的期许和定位高下有着密切关系。一个自视甚高但又狂妄自大的人,不会比一个志存高远且踏实肯干的人有更大的成功几率。若一个人妄自菲薄,目光短浅,做一庸人而自乐,无疑会成为一个失败的凡夫俗子。

志存高远,则意味着你有赢定局面的机会,有大功告成的可能。这是大多数人的一种理想目标,在这个目标的激励下,人生就有盼头,就有希望。曾国藩的一生之所以能赢定胜局,就是因为他知道,“出类拔萃,不流于俗”才是人生的目标所在,也就是说他能站在高处看人生,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手段,达到赢定胜局的目的。回过头来看,一个人的立志性格往往是成功的开端。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有意识地营造一种“自我成就感”,以此来压制人生中那些消极情绪,譬如自卑、自闭、自我放弃等等,从而形成一种心理上的良性循环。倘若你做了一件自认不错的事情,那么不妨鼓励自己“今天做得真不错,再接再厉,我能做得更好!”如此一来,自信感、成就感便会油然而生,令你更有勇气、更有毅力去迎接未来的挑战。诚然,你现在还未成功,但这种自我造就的心理会将你推得离目标越来越近。

志不强者则智不达,活就要活出个样子

“海到尽头天是岸,山登绝顶我为峰!”不甘寂寞的人生需要恢宏的气势,强者身上自有“我能”、“我行”、“舍我其谁”的志气、勇气与霸气,于是舍去了“我穷”、“我难”、“我无关紧要”的弱势心理,便有了日后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曾国藩骨子里是不甘寂寞的,于他而言,“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也就是说要么流芳千古、要么遗臭万年,反正不能一文不名地活着。

皮鲁克斯在《希望你的性格中多一些远见》一书中说:“成功的性格必须首先克服短见和盲目两大弱点,因为它们均因缺乏自信而形成。”做任何事情,都不会一帆风顺,总要遭遇挫折。这就要求你在最困难的时候,克服注重眼前利益的短见,要有长远的眼光,自己给自己定好位。这是保证得到成功性格的必备事项。

一个人如果对于自身的能力缺乏自信,即使其中掺有谦虚的成分,也无法使自己获得真正的成功性格,更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因为健全的自信往往是导致成功的关键。梦想是人类的特权和天性,成功者会展开梦想的翅膀,立定目标飞向诱人的未来,追求人生的成功性格。人们对梦想总是持一种鄙夷的、不屑的看法,但实际上每个人,从童年直到老年,谁也无法摆脱梦想的纠缠。应该讲,这是一种良好的性格。

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如同小鹰一般,曾拥有过翱翔天际,悠游自在的壮阔梦想。有趣的是,这些伟大的梦想,往往也就在周围亲友的一句句“别傻了”、“不可能”声中,逐渐萎缩,甚至破灭。其中,梦想破灭还与你性格中的弱点有直接联系,即你因别人而放弃远见,可能开始充满短见,贪图小利了。

怎样才能获得一种没有短见却又自信的成功性格呢?想象一下你的问题的答案,想象你正爬越心中的山脉,想象你正冲过终点。表面上,这些设想好像很不实在,但却往往能增强你的耐力,使你百折不挠,继续向理想迈进。

一个成功者的性格应该如此:莫让我们的梦想因别人的几句冷言冷语而熄灭。安于现状,只会使你丧失获得更卓越成就的能量。只要你的眼光看得够远,就一定能真正飞起来。

所以,你的性格中应该融入自己的主见,自信能在将来有所作为,才能放弃眼前小利。否则,你成不了大事,这都是因为你的性格弱点制约了你!

一个人的成功表面看来少不了众人相助、英雄援手,以及势、位等场面。这固然是“硬件”,但更重要的是成功者本身的“软件”也要过硬。曾国藩用“真龙必有云,真虎必有风”形象地说明了人的品格及真本事对成功的影响。在古代,“平天下”是一个人成就最大的标志。

自信与豪迈是成功的砝码。在曾国藩的一生中,很多时候表现了他的自信与豪迈。

曾国藩21岁在湘乡涟滨书院读书时改号“涤生”,意即涤除旧习,焕然一新。他自青少年时代就“锐意功名,意气自豪”。立志“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为光宗耀祖、报效朝廷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这种志向不能不在其诗作中有所体现,譬如他在诗中写道:“浩浩翻江海,争奔且未阑。古来名利客,谁不到长安。”他踌躇满志,信心十足:“莫言书生终龌龊,万一雉卵变蛟龙。”他23岁考取秀才,24岁考取湖南乡试举人,然后远离家乡赴京师会试。但两次会试都落第了,他并不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

曾国藩在功名仕途上的进取精神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的,他的成功是建立在自尊、自信、自强的意志上的。他还坚信“是真龙必有云,是真虎必有风”。

他在一首奋发图强诗中写道:滥觞初引一泓泉,流出蛟龙万丈渊。

从古精诚能破石,薰天事业不贪钱。

腐儒封拜称诗伯,上策屯耕在砚田。

巨海茫茫终得岸,谁言精卫恨难填?这首诗也充分地体现了他的自信与豪迈,看到此,我们对曾国藩后来的大作为似乎就不感到偶然了。

当然,志向自信与豪迈不能流于真正的狂放,还需要以那种笃实、百折不挠的精神与干劲去实践它。所以,曾国藩说:“虚心实做,庶几乎道矣!”

一个人能不能管好自己有这样两点:一是有无坚强意志,二是有无撒手不管的行动。一个不能管好自己的人,无论如何也成不了大事,更谈不上获取成功。

毋庸置疑,每个人心中都有过“豪气”,都曾想过有朝一日出人头地、威风八面,但为什么只有少数人能够成就梦想呢?从根本上讲,是因为这部分人的“豪气”要较一般人更为强烈,而且他们知道怎样去驱使自己的“豪气”。

生活中很多人不是没有梦想,而是没有足够的自信与豪气。所谓信心,是指由于自身产生了某种信仰,而感觉自己正被世界所相信的一种心理。一个人唯有充满信心,其行动的可能性才会更高。

相反,倘若一个人总是妄自菲薄,那他就会逐渐成为自己所自贱的样子;倘若一个人对自己没有信心,那他就注定会与庸人为伍;一个人如果质疑自己的能力,那么他永远也不会成功。

对自己缺乏基本的、适度的信心,在生活中就不可能具备刚毅、无畏的品质,就不可能充满**、充满斗志地去追求自己的目标。这样的人,注定一生碌碌无为,他的生活甚至会举步维艰,又谈何成就一番事业呢?

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墨子告诉后辈“志不强者智不达”。一个人能在人生中取得多大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心中的豪气与自信。“金鳞”志在九天,所以才能够“一遇风雨便成龙”,我们若想“大鹏展翅乘风起”,心中就一定要有“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自信与豪气,让心中激**着恒久的斗志与**,并不断地向着天际飞升。

自信与豪情于人而言,一如飞机的引擎,只不过大多数人的引擎尚处于熄火状态,一旦引擎发动,且驾驶无误,你就会很快地一飞冲天。

“天下之物,见行可以测微,智者决之,拙者疑之”。做人,绝不能用世俗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人生,调转一个角度去寻找你的人生焦点,用自己特有的处事之道去展示自我。心中长存这样的信念:“我命由我不由天,我一定行!”那么,你就一定行!

人需自强自立精神,咬定青山便不放松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性格影响和决定命运。每个人的性格对成就自己一生的事业都是相当重要的,性格坚强者,会无所畏惧地去做艰难之事;胆怯者只能一步一步避开困难,让自己畏缩在“鸟语花香”之中。这些性格的差异,直接导致成功或失败。对于曾国藩来说,他的性格属于前者,遇到困难,不低头,不趴下,能够挺身而起,故成为叱咤风云的“大人物”。

运气不可靠,没有一个人是完全依靠运气成功的,而执着,却能使成功成为必然。所谓执着,并不是顽固不化、固守成规,而是要求人在确立合理的目标以后,无论出现多少变故、无论面对多少艰难险阻,都不为所动,朝着自己的目标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成功的路上,需要这种忍耐与坚持。

能否坚持、能否忍耐,是决定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在最黑暗的时刻,也就是黎明前的那段时间,最需要的就是忍耐与坚持。因为坚持就意味着曙光。生活中的失败者,往往就是因为未能坚持到最后一刻,才不幸与成功擦肩而过。

卓越的人勇于坚持,而懦弱的人习惯放弃。对于预期目标,倘若你坚持,就有希望;倘若半途而废,最终自然无果。许多事情的失败,并不是因为能力上的欠缺,恰恰是因为少了忍耐与坚持的精神,因而影响了命运,留下了遗憾。

可见,人生需要一个“挺”字。所谓“挺”,就是遇到逆境,遇到困难,不低头,不趴下,而是挺直腰杆,一定要赢得局面。这种求强的性格在曾国藩身上又是怎样体现的呢?

曾国藩在谈到“人须有自立自强和‘挺’字精神”的性格时,说:势利之天下、强凌弱之天下,此岂今日始哉?盖从古已然矣。从古帝王将相,无人不由自立自强做出。即为圣贤者,亦各有自立自强之道,故能独立不惧,确乎不拔。昔余在京,好与诸有大名大位者为仇,亦未始挺然特立不畏强御之意。晚年的曾国藩和他的得意弟子李鸿章有一段对话,再次谈到了世事胜负要靠坚挺性格的秘诀。

“恩师,你看门生最大的不足在哪里?”

李鸿章突然心智大开,冷不防向曾国藩提出这个问题。凭他多年与老师相处的经验,知道用这种突然发问的方式,往往可以得到老师心中最直率的真言。此招果然奏效,曾国藩随口答道:“你的不足在欠容忍。我一生无他长处,就在这点上比你强。还是在京师时,邵蕙西便看出来了,他说我死后当谥文韧公。虽是一句笑话,却真说到了点子上。我那年给你讲的挺经的第一条,你还记得吗?”

“记得,记得。”李鸿章连声答。那年曾国藩说的两个乡下人在田塍上互不相让的故事,给他极深的印象。他曾经认真地思考过很长一段时间,也体味出了这个小故事中所包含着的许多内容,但他把握不准老师本人的意思。“恩师,门生和其他幕僚争执时都猜不透那个故事中的含义,您启发我们一下吧!”

望着李鸿章这副虔诚的样子,曾国藩笑了:“其实也没有什么很深的含义,一桩乡下时常可以看到的小事罢了。都是两个犟人,在那里挺着,看哪个挺得久,不能坚持下去的人自然就输了。但表面上输了,他的目标并没有放弃,而是达到了。就此而言,挺是形式,是骨髓,屈是方法,是技巧。二者虽有不同妙用,但目标是一致的。就我个人而言,我年轻时就喜欢与逆境对着干,现在老了,不这么做了,也就无任何业绩了。所以提醒你注意,世间事谁胜谁负,有时就看能挺不能挺。”

曾国藩的一生确实深得“挺”字诀,多少次打脱牙和血吞,都是这种求强性格的反映。人生的意义正在于由弱而强,你缺乏求强的性格,又怎么能够实现这种意义呢?说到底,你不强大,没有人能帮你强大。

其实成功并不难,只要肯忍耐、肯坚持。看准目标,付诸十分的努力、百倍的坚持,许多理想可以这样实现。像曾国藩那般有大志向的人,在人生路上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能咬紧牙关挺一挺,因为他们心中有着坚定的目标、坚定的信念。

人这一生难免风雨飘摇,于是在困难与挫折的轮番打击下,有的人开始退却了,忘记了曾经的理想,放弃了曾经的坚持,不是退回原点便是裹足不前,这样的人注定与成功无缘!

要知道,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不会波澜不惊、顺风顺水,即便你不愿意,但磨难总是不请自来,找你的麻烦。谁想要成功,就必须做好经历磨难的心理准备,要有勇气迎难而上,在忍耐与坚持中等待成功。你每多付出一份忍耐、多付出一份坚持、多付出一份汗水,就增加一份成功的几率。

成功不应该单单是头脑中的一种想法,它需要以人的行动去接近,在接近成功的过程中,只有那些“打脱牙齿和血吞”、“不撞南墙不回头”的人,才能最终摘取胜利的果实。反之,成功便真的只是一种想法而已。

正如马云所说的那样:“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每一分钟我们都有可能遇到困难。也许今天很残酷,而明天更残酷,但后天则会很美好,而许多人却在明天晚上选择了放弃,所以看不到后天的太阳。容易放弃的人是得不到最后的阳光的。”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成功绝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关键在于你能否持之以恒。当困难阻碍你前进的脚步之时、当打击挫伤你进取的雄心之时、当压力令你不堪重负之时,莫要退避、莫要放弃、莫要驻足不前,而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只有这样你才会理所当然地获得认同与成功。

正所谓“天道酬勤”,上帝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就看你以怎样的态度去接受他的赠与。那些有所成就的人士,每每提到早年经历的苦难之时,总是抱以一种感谢的态度,他们感谢曾经的苦难,更感谢曾经的坚持,因为正是苦难与坚持成就了他们。

运气这东西人人都会有,但上帝不会告诉你它何时来到,有些人时运来得早一点,相对煎熬就少一点;有些人时运到来得晚一点,经历的苦难也就多一些。但有一点是相同的——要想转运,就必须不断努力,再苦再累也不放弃,再痛再难也要咬紧牙挺过来,否则运气不会眷顾于你。

胸怀大志的人坚定、执着而又乐观,他们从不认为成功可以一蹴而就、手到擒来。他们深知,成功无非是挫折与失败下一次次忍耐与坚持的结果。他们执着于自己的信念,并在实现成功的过程中不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他们淡定而自信,并在坚持中学会忍耐,在忍耐中学会等待,在等待中迎来成功。

人生本来苦恼已多,再多一点又如何?从少年到青年、从青年到壮年、从壮年到中年、从中年到老年,人这一辈子会有无数的苦难与考验。无论处于哪一阶段,都要守住信念、守住坚持。在坚持中不断努力,在坚持中领悟人生。唯有如此,在人生的终点即将来临之时,蓦然回首,你才不会为虚度年华而感到遗憾,才会感觉自己的生命充满了价值与意义。到那时,你自会感谢忍耐与坚持令你实现了人生的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