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中国历代王朝当中,妇女地位相对而言最高的一个时代。唐朝女性在政治、文化、经济、艺术等各个领域内,都有着令人敬佩的成就。离开女性谈唐朝,必然是残缺不全的。上一章我们谈了武则天的相关问题,而这一章,我选择了唐朝其他几位杰出的女性。
先来说说上官婉儿。上官婉儿有个绰号,叫作“巾帼宰相”,她以前是武则天的秘书,在唐中宗时期则是事实上的军国要务的决策者。
2013年,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附近的空港大道,发现了上官婉儿的墓葬。
上官婉儿的人生跌宕起伏。她的曾祖父名叫上官弘,祖父名叫上官仪。上官仪是个相当重要的官员,进士出身,是当时文坛之领袖。但上官婉儿刚出生,她家就遭到了灭顶之灾,上官仪和上官婉儿的父亲上官庭芝一块儿被武则天给杀了,原因是上官仪劝唐高宗废武则天为庶人。
当时武则天的权势越来越大,高宗对武则天越来越警觉。宰相上官仪看不惯武则天,听说武则天让术士在后宫作法,引起了高宗的愤怒,他立刻就借着这个机会,劝高宗废了武则天。高宗同意了,把废后这件事交给他去办。于是,按照工作流程,上官仪就去起草废后诏书。这时武则天从宫女那里得知皇帝要废后的消息,立刻从后宫一路狂奔到大殿,指责唐高宗,让他给自己一个废后的理由。高宗本来就害怕武则天,被她的指责吓得一时之间乱了手脚。正好这时上官仪起草完诏书进来,高宗突然想到,他得找个台阶下,而上官仪就是那个最好的台阶。于是高宗伸手指着上官仪跟武则天说:“是上官仪教我的!”
把事交给手下人去办,捅了娄子就是手下人的责任,哪有这样的?武则天心里也明白是怎么回事,但她必须得给老公一个台阶下,不能揪着他不放。于是夫妻俩达成了默契,让上官仪当了“背锅侠”,把上官仪和他的儿子上官庭芝一块儿杀了。
当时是麟德元年(664年),上官婉儿不满周岁,尚在襁褓之中。按照那时的法律,她和她的母亲郑氏被没入掖庭宫为官婢。据说上官婉儿出生之前有异象,她母亲怀她的时候,梦见神人拿着一杆秤出来,说此儿未来可以称量天下。结果这孩子出生,竟然是个女孩。郑氏很失望,觉得一个女子怎么能称量天下,就问这孩子:“尔非称量天下乎?”没想到这孩子竟然咿咿呀呀地来了一句:“是。”这个故事出自《景龙文馆记》,不必当真。那时正是上官婉儿权势最大的时候,她手下的文人写这个,就是为了给她渲染一个故事。不过,“称量天下”四个字,上官婉儿担得起,因为她后来真的有这样的地位。
上官婉儿完成自己的人生逆袭是在十三岁。按理说,掖庭宫里的官婢是“人下人”,人生基本上没有翻盘的希望了。但是上官家族的遗传基因相当好,上官婉儿天资聪慧,智商高得不得了。十三岁的时候,她就已经以文章而闻名于后宫。而那时正是武则天身为皇后掌控大权的阶段,她急于培养一批女性人才为自己服务,所以在后宫中到处搜罗有知识有文采的女性。她听说十三岁的官婢上官婉儿才思敏捷,于是就找到她,来了个“命题作文”,上官婉儿一挥而就。武则天由此看中了上官婉儿,把她留在了身边。从十三岁开始,一直到三十多岁,上官婉儿就跟随在武则天的身边,并由此完成了自己人生的逆袭。
当然,这里边就有个问题,上官婉儿与武则天之间的关系太微妙了。武则天可是上官婉儿杀祖杀父的仇人,上官婉儿为什么不记恨自己的仇人?武则天怎么就放心用仇人的孙女?其实,这就是武则天掌握了上官婉儿的心态。
虽然武则天是上官婉儿杀祖杀父的仇人,可是祖父和父亲对于她来说就是个符号。他们被杀的时候,上官婉儿只不过是一个襁褓当中的婴儿,她对祖父和父亲没有什么印象,更谈不上有感情。可是武则天是个现实的存在,没有武则天哪有她上官婉儿的未来呢?再加上武则天的能力和人格魅力都很强,跟在武则天身边一段时间,她就不由自主地开始崇拜这位女强人了。武则天心里也明白,上官婉儿离开她就什么也不是,所以并不担心她搞什么复仇,相信她一定会死心塌地地跟着自己。两个人在心理上一拍即合。
不过上官婉儿人生最辉煌的阶段并不是给武则天当秘书的这个阶段,这只是她历练的阶段。她最辉煌的阶段是唐中宗时期。那个时候武则天已经下台了,中宗拜上官婉儿为昭容,也就是说上官婉儿成了中宗的妃子。上官婉儿的墓志告诉了我们大家一个以前根本不知道的事情:上官婉儿是在唐高宗时期被武则天任命为才人,然后在中宗时期又被拜为昭容的。这意味着上官婉儿跟她的政治偶像武则天一样,曾经侍奉过父子两代皇帝,这是以前的史书当中根本没有告诉我们的。
唐朝这种乱了辈分的婚姻,我们已经看到了好几个。除了武则天和上官婉儿,杨贵妃也是嫁了父子两代——她先是寿王的老婆,后来又嫁给了自己的公公。事实上,唐朝就有这样的特点,这是草原游牧民族“收继婚”风俗的遗存。唐朝草原游牧民族的习性,在这个问题上也有展现。
那么为什么中宗要拜上官婉儿为昭容?最大的可能就是,这是武则天的政治遗愿。一方面,武则天这是在为上官婉儿找出路。按照唐朝的法令,没有生育过的后妃,必须离开宫廷出家,武则天不可能让上官婉儿过这样的生活。另一方面,武则天看得出上官婉儿是自己的粉丝,希望通过上官婉儿来延续自己的政治影响力,这大概是最主要的原因。
上官婉儿成为中宗的昭容后,跟中宗的韦皇后走得相当近。她力挺韦皇后,很多事都在模仿当年的武则天。比如,她让韦皇后学习武则天上书皇帝,恳请天下为母亲守丧三年。这和为父亲守丧的丧期是一样的,目的是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她还给中宗皇帝上尊号为应天皇帝,给韦皇后上尊号为顺天皇后。前面说过,高宗以前叫天帝,武则天以前叫天后,她这是在模仿当年的唐高宗和武则天。
上官婉儿还很照顾武家的利益。上官婉儿一生棋输一着,就是因为她老是把私人感情和政治斗争混淆在一起。维护武家利益,维护武三思,这应当是武则天的政治遗愿,但上官婉儿做得有点过了,她和武三思之间还产生了男女私情。甚至,她还把武三思介绍给韦皇后,让武三思又发展成了韦皇后的情夫,用这种男女私情将三方结合在了一起。
另外,她还力挺安乐公主。但安乐公主是个“熊孩子”,她最大的野心是当“皇太女”,也就是在父亲死后由她继承皇位的意思。中国历史上有皇太子,也有皇太弟,什么时候有过皇太女?安乐公主通过韦皇后和上官婉儿,不断向皇帝提出这个要求。但问题在于,中宗皇帝已经立了李重俊为皇太子。后来,李重俊发现在父亲那里得不到应有的支持,面对着咄咄逼人的韦皇后、安乐公主和上官婉儿,只能铤而走险,带领几百人发动政变。李重俊杀死了武三思父子,然后又冲入宫中,想杀死韦皇后、安乐公主和上官婉儿。可最终政变失败了,李重俊也因此被杀。
这件事后,上官婉儿痛定思痛,她发现在政治两极当中,她跟韦氏集团走得太近了,这是非常危险的。所以,后来上官婉儿就想当政治上的骑墙派。她开始跟当时的对立面相王集团暗中建立联系。相王李旦是武则天的第四个儿子,曾经的唐睿宗。相王集团的核心成员除了李旦外,还有他的妹妹太平公主和他的儿子李隆基。
上官婉儿太理想化了,她认为自己可以不跟韦氏集团决裂,再暗地联合一下相王集团中的太平公主(她认为女人之间好说话),两头都不得罪。这样,未来任何一方胜利,她都能落个好。但是她忽视了相王集团当中的一个重要人物——李隆基。
李隆基极端敌视女性当权,甚至对自己的祖母武则天都没有什么好感,他的政治底线就是绝对不能让唐朝出现第二个武则天。所以,后来他和太平公主将唐中宗的死因认定为韦皇后、安乐公主下毒,利用唐中宗之死发动了唐隆政变,铲除了韦皇后和安乐公主。
至于上官婉儿,按照太平公主的意愿,是一定要保全她的。但李隆基趁着政变那天太平公主不在场,当场下令把上官婉儿给杀了,一代才女就此陨落。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李隆基已经开始为未来的政治斗争做准备了。他知道姑妈太平公主虽然现在是他的政治盟友,但未来一定是他强劲的对手。上官婉儿是个女强人,他的姑妈也是个女强人,两个女强人强强联合,还有他什么事呢?所以不如趁着姑妈不在场的当口,先下手为强,把上官婉儿杀了,断了太平公主的臂膀。这是李隆基打的如意算盘。
这都是史书当中没有记载的。2013年出土的墓志告诉我们,上官婉儿之死对于太平公主来说是一大损失。对于上官婉儿的死,太平公主极端愤怒,她命人为上官婉儿作墓志,并把这篇墓志变成了政治宣传的资料。墓志中说,上官婉儿曾与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展开殊死的斗争,甚至通过自杀的办法劝谏皇帝不要立安乐公主为皇太女。而最后上官婉儿见劝不动皇帝,甚至要求皇帝把自己由昭容降为婕妤,以示抗议。这些是历史事实吗?根本不是。
实际上,翻开《唐大诏令集》就能发现,上官婉儿由昭容变为婕妤那一年,她的母亲郑氏去世了,依照规矩上官婉儿要丁忧,而皇帝要夺情起复,让她戴孝继续工作。按照规定,上官婉儿要被降一级使用,所以由昭容变为了婕妤。这跟“劝谏中宗不要立皇太女”没有什么关系。
太平公主为什么要把故事塑造成这样?因为她要渲染上官婉儿之死的无辜,以此来证明李隆基不是个东西。上官婉儿的葬礼是由太平公主主持的,墓志是太平公主让人写的,这一套东西的背后其实就是太平公主与李隆基之间的斗争。上官婉儿的悲剧足以令人扼腕叹息,她极有才华,是当时文坛之领袖,又是“巾帼宰相”,当得起“称量天下”这四个字,但是一系列政治方面的失策,最后导致了她死于非命的下场。
既然刚才提到了太平公主,那下面就来说一说这位武则天的小女儿。坦白说,武则天似乎没有什么正常的儿女情长,她对自己的四个儿子可以说狠到了极致,杀死两个,流放一个,吓退一个。但奇怪的是,对女儿太平公主,她几乎倾注了所有的爱。所以太平公主自小养成了一种自信张扬的个性,她以母亲为偶像,充满了政治欲望。虽然没有证据表明她想当女皇,但她一直想控制自己的兄长,想通过辅佐兄长李旦登上皇位的方式来掌握大权。
但是很快,她发现自己遇到了一个强劲的对手——她的侄子李隆基。在发动政变,铲除韦皇后、安乐公主之后不到十天的时间里,姑侄两个人的矛盾就开始集中爆发了。以钟绍京的任命和被贬,萧至忠、崔湜的被贬和被召回拜相为标志,双方的矛盾开始凸显。钟绍京是李隆基的人,而崔湜等人是太平公主的人,这个一上一下的过程中就展现了姑妈和侄子之间的斗争。
在后来出土的葛福顺墓志里也证明,李隆基几乎是从唐隆政变之后,就已经开始着手控制禁军,进行新一轮政治斗争的准备了。唐朝的政变很多,北门禁军永远是政变关键的胜负手,所以控制禁军极其重要。李隆基利用葛福顺等人,通过人事变动在禁军当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同时也限制了对手的影响力。反过来,通过兵制的变迁、编制的改变,太平公主等人也在与李隆基展开禁军控制权的争夺。
太平公主是武则天的女儿、唐睿宗的亲妹妹,位高权重,号称“镇国太平公主”。她在朝中遍植耳目,七个宰相当中,有五个出自她的门下。所以太子李隆基一开始居于劣势,只能处处采取守势。当时姚崇、宋璟等人反对太平公主废太子的主张,建议把太平公主放到洛阳去,让她离开长安,不要再跟太子斗来斗去。李隆基听说这个消息之后,非但不敢支持他们,反倒向皇帝上书,要求贬姚崇、宋璟到外地去。这就是因为当时的太子势力还不够,不敢和姑妈有矛盾,只能装。
还发生过一件事,当时李隆基有一个妃子杨氏怀孕了,他非常恐惧,决心把这个孩子给打掉。他不敢跟身边的人说,于是找最亲近的人,也就是他的老师张说在市场上买来了堕胎药,并亲自熬药给杨氏喝。没想到在熬药的过程当中,李隆基睡着了,梦见一个神人过来,把药锅给打翻了。他被吓醒了,睁眼一看,发现药锅果然躺在地上。他觉得这是天意,不敢再给杨氏喂堕胎药,让她把这个孩子生了下来。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唐肃宗。
《旧唐书》记载这件事,很明显是为了渲染肃宗的君权神授,渲染他出生的神异性。但是仔细分析一下,我们就能明白李隆基当年为什么那么害怕了。那时候他还是太子,权势最大的人是太平公主。算一下肃宗出生的年月日,再往前推十个月,就能发现杨氏怀孕的时候正是唐中宗国丧期间。国丧期间不能听音乐,不能吃酒肉,更不能跟自己的后妃同房。如果杨氏怀孕的消息传出去,让太平公主知道,她一定会利用此事大做文章,说太子李隆基不是个东西,国丧期间与妃子同房,都怀了孕了,铁证如山。所以李隆基当时非常害怕。
但是话说回来,太平公主一生咄咄逼人,这种个性也害了她。正因为这种咄咄逼人的个性,所以她在什么事上都采取攻势,而事实证明,不是所有的时候都适合采取攻势的。比如她觉得,再加一把火,让唐睿宗把李隆基的皇太子位给废了多好。所以她找了一个术士跑去告诉唐睿宗,夜观天象发现彗星自轩辕入太微。意思就是说要除旧布新了,太子要上台了。
太平公主让术士对皇帝说这番话,是想让皇帝赶紧把太子给废了,否则太子要取而代之了。但太平公主真的不了解自己的兄长。唐睿宗跟太平公主的性格是相反的,太平公主斗志昂扬、积极进取,而唐睿宗恰恰相反。他是在血雨腥风的政治斗争当中长大的,前面三个哥哥是前车之鉴,因此唐睿宗遇到任何事,首先想到的是明哲保身。他听说天象是这样,于是决定顺应天象,宣布禅位于太子,自己当了太上皇。太平公主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李隆基竟然因为她的计划顺理成章变成了皇帝。
必须要强调的是,这是胜负之关键,太子一旦变成了皇帝,就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这个时候,在政治上持首鼠两端态度的那些人,会选择投向皇帝这边;而太子当了皇帝,就有了更大的行为自主权,有了更多的资源。最后李隆基抢先一步发动了政变,铲除了太平公主,强势了一辈子的太平公主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下面我们结合另外一个考古发现,谈一下宋氏姐妹。上官婉儿、太平公主,这都是如雷贯耳的名字,但是宋氏姐妹就不见得所有人都知道了。2021年在西安发现的唐代《杨承和碑》一出土,轰动一时,因为碑的书写者是唐朝著名大书法家柳公权,而且保存情况相对比较完好,字体清晰。我可以预言,《杨承和碑》很可能会变成柳体字的代表作。
杨承和是个宦官,也是杀害唐宪宗的凶手之一。他拥立了唐文宗,还卷入了牛李党争,最后被贬而死。他的案子与当时著名的大才女宋若宪密切相关。
杨承和曾经联合王守澄、魏从简、梁守谦等其他几名宦官,在政治斗争当中挑边站。当时唐敬宗驾崩,另外一位宦官刘克明想立唐宪宗第六个儿子绛王为皇帝,但是王守澄、杨承和、梁守谦这些人选择的是江王。在两派相持不下的情况之下,他们发动神策军,杀死了刘克明和绛王,拥立了江王,也就是唐文宗。
宋若宪是武则天时期著名大诗人宋之问的后裔,她的父亲宋廷棻一共生了一男五女,儿子愚不可教,而这五个女儿一个比一个厉害,分别是宋若莘(有的史料当中写作宋若华)、宋若昭、宋若伦、宋若宪、宋若荀,个个都是才高八斗。
到了唐德宗贞元时期,李抱真向皇帝汇报,说宋氏五姐妹非常有才,于是五姐妹一起被召入宫成了宫官。五个女子不仅替皇帝起草诏敕,在文坛上也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她们经常品评那些男性诗人的诗歌,经过她们品评的那些诗歌,可以获得很高的赞誉。当时人们把宋氏五姐妹称为“五宋”。
到了唐文宗时期,宋若宪脱颖而出。其实宋氏五姐妹都很有才干,但是老四宋若宪活的时间是最长的。一直到唐文宗时期,宋若宪都在宫中,在宫官当中,备受重用。
后来唐文宗重用李训和郑注,这两位都是靠着宦官的力量上来的,当然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两位在皇帝还是太子的时候,就跟皇帝之间有政治方面的关系。别看唐文宗是宦官拥立的,但他时刻警惕宦官专权,想铲除宦官势力。李训和郑注上来之后,实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限制宦官的权力。后来就爆发了甘露之变。
在甘露之变前,李训和郑注曾经举报过当时的驸马都尉沈生,说他不当得位,而且是靠贿赂两个关键的人物上来的。他贿赂的两位大人物,一个是杨承和,另外一个就是宋若宪。
说实话,杨承和和宋若宪的案情究竟是否属实,已经无从考证,但是可以肯定,当时的唐文宗非常需要这种举报。皇帝下决心要铲除宦官势力,他就是要找宦官集团的碴,利用这些机会来定点清除这些大宦官。杨承和因此被流放、赐死,宋若宪受到牵连,最后也被赐死。后来甘露之变发生,李训和郑注的改革失败。甘露之变非常残酷,宦官对朝臣展开了反攻倒算,大量的朝臣及其家属遭到了杀害,政治形势急转直下,唐文宗从此也被宦官们严密控制起来了。
开成元年(836年)正月,唐文宗下诏为杨承和恢复名誉,也就等于间接为宋若宪恢复了名誉。但是一道诏书,真的就是为他们恢复名誉了吗?坦白说,这个为杨承和恢复名誉的行为,是宦官集团逼迫唐文宗做的。无所谓谁正义,谁邪恶,根本上就是两派政治势力之间的博弈,而这一阵由宦官集团占据了上风。所以说,宋氏五姐妹的命运,尤其是宋若宪的命运,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
其实唐朝还有很多杰出的女性,比方说建国功臣平阳公主,大才女薛涛、鱼玄机等,篇幅有限,以后如果有机会再做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