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我们重点来看看武则天通过哪些手段突破了男权社会的天花板,达成了称帝的目的。
前面我们谈过,武则天立后事件扳倒了中国最后的贵族集团。在整个立后的过程中,武则天应该是一个被唐高宗所利用的“工具人”,这一阶段主导政治的是唐高宗。但这样的形势,在显庆年间以后发生了逆转。高宗身体出现了状况,越来越力不从心,而武则天本来就性格刚强,又有着强烈的权力欲。所以这时,他们两者之间的天平开始失衡。
高宗患的是风疾,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高血压。高宗的高血压非常严重,有时甚至因为高血压引发视神经压迫,“目不能视”,所以他开始把一些不太要紧的事情交给武则天来打理。武则天通过这段时间逐渐积攒了政治经验,熟悉了各方面政务处理的流程,同时也拉拢了一批人,团结在自己的旗帜下。从这个阶段开始,武则天“威势与帝无异”。
上元元年(674年),高宗称“天帝”,武则天称“天后”。史书评价说:“上元以来,政由武氏。”也就是从这时开始,武则天加强了对自己老公的掌控。上元二年(675年)发生了一起离奇的案件,太子李弘暴毙。李弘是武则天与高宗的长子。上元二年,高宗病得越来越重,他决心禅位于太子李弘。这个消息传出之后不久,李弘就暴毙于洛阳的合璧宫。这样的巧合十分蹊跷,我们有理由去怀疑李弘的死因。他是自然死亡,还是被武则天下了毒手?
有很多历史学者不相信武则天杀了自己的儿子。一是最早记载“李弘是被毒死的”这一说法的,是唐肃宗时期的《唐历》,而在此之前的史料都没有这样说过。二是李弘的确身有重疾。他患有“瘵疾”,也就是肺结核,当时政府发布的文告、制书中说他是因此病而死。不过肺结核虽然在那时算得上是不治之症,但是人得病之后不见得立即就会死,甚至有的人得病几年、十几年也没有死。三是认为杀一个李弘并没有什么用,高宗和武则天一共有四个儿子,就算杀了大儿子,还有其他三个儿子,高宗照样可以禅位。但事实上,这剩下的三个儿子,后来武则天杀了一个,流放了一个,最后一个唐睿宗李旦也让她吓得禅位了,所以她不是不敢动这个手。
我本人相信李弘死于非命,死于武则天之手。这跟1995年的一次考古发现有关。1995年,西安南郊出土了一块《阎庄墓志铭》。阎庄是太子李弘的家令,也就是太子身边的大管家。他的父亲是阎立德,叔父是阎立本,他的家族在当时可以说是名门望族。
阎庄的死很蹊跷。墓志中记载:“上元二年,从幸东都。其年九月廿一日,遇疾,终于河南县宣风里第。”他死亡的时间和太子死亡的时间非常接近。墓志中用很隐晦的话语描述了他的死亡:“积痗俄侵,缠蚁床而遘祸;浮晖溘尽,随鹤版而俱逝。”对此,臧振先生专门有一个考证,他认为墓志的作者是在用非常隐晦的语言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墓主人死于非命。而“鹤版”和“蚁床”都是用典,指的都是太子的死亡。换句话说,作者既想说清楚死者死亡的真实原因,又不敢说得太清楚,就用这种隐晦的语言告诉我们,这个人的死与太子的死密切相关。
阎庄是太子家令,应该对太子的死因一清二楚。两人的死亡日期这么接近,死因又密切相关,这让人难免会产生一个合理的怀疑——阎庄是被灭口的。而且在《元和姓纂》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阎立德、阎立本这个家族中都没有阎庄的名字,阎庄在阎氏家谱当中被除名了。阎立德、阎立本都是宰相级别的官员,在当时的政治形势之下,谁能把宰相级别的官员吓成这样,亲生儿子死了,还要从家谱当中把他的名字给除掉?恐怕除了武则天,不会有别人了。
虽然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但我有九成的把握认为阎庄是死于非命的。而他的死于非命,恐怕间接证明了太子也是死于非命,否则没有必要杀人灭口。那时武则天当皇帝的决心已经无比高涨,挡在她面前的就算是亲生儿子,她也下得去手。坦白地说,武则天要不是这样杀伐决断,也不可能成为一代女帝。
另外,武则天能够上台,有赖于她的“降维打击”,也就是换角度思考,它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有用。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有时遇到某件事,几方的观点相持不下,大家焦灼于这个问题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换一个角度,甚至换一个维度去思考?有没有考虑过用一个更大的问题来覆盖原来的这个问题,让原来的问题变得不再重要?武则天在上台的过程中,就采用了这样的方式:她利用佛教,消除了人们对于她性别问题的纠结。
唐朝应该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妇女地位最高的时代,出现武则天这样的女皇不是偶然的,因为她有着庞大的群众基础。但也只有唐朝这样的时代才能诞生出女皇,因此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女皇。
网上有个说法,认为隋朝农民起义军领袖陈硕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其实不能这么说,因为那是她自称的。关起门来,谁都能自称是皇帝,陈硕真这种自称的皇帝是得不到承认的,不能算数。中国唯一的女皇就是武则天。
中国历史上不乏强权女性,但是她们最多也只做到垂帘听政,到不了武则天这个层面上。武则天能够当女皇,首先得益于唐朝妇女地位很高,男性对于强势女性的接纳程度很高。不过,虽说那时的男性对强势女性的接纳程度比较高,但毕竟还是男权社会,改变不了“男尊女卑”的基本社会特点。所以,要打破天花板,捅破这最后的一层窗户纸,必须用别的办法。
为了顺利上台,武则天使用了很多的举措。在她当了皇后,尤其是以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之后,她就很担心引起性别的对立,担心人们觉得她作为女性太过强势,从而引起天下男性的警觉。为此,她组织元万顷等人编写了《内轨》等一系列“女德教材”,想要麻痹天下的男性,告诉他们:“我是讲三从四德的,我是讲男尊女卑的,你们不要担心。”
更重要的一招是,武则天利用了宗教思想。我们不得不承认,宗教对于人类的历史产生过极其巨大的影响,中国当然也不例外。尤其是唐朝,李唐皇室自称为“老子之后”,因此表面上看起来,道教是唐朝所谓的“国教”。但多读一读唐代的史料就会发现,多数唐朝人信仰的还是佛教。武则天不姓李,不必受制于李唐“以道教为国教”的规定。她母亲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她自己又曾经有过在感业寺出家为尼的经历,所以她崇信佛教。
对于武则天来说,佛教给了她强大的精神支撑。没有那种精神动力、精神支撑,她不可能走到最后。当然,更重要的一点是,她利用佛教完成了她夺权的思想准备。在这一点上,《大云经疏》和《宝雨经》帮了她的大忙。
《大云经》早在北朝就已经有了,而武则天后来利用自己的面首薛怀义等人,又造了个《大云经疏》。史学界原本的说法,是《大云经疏》预言了武则天将成为女皇,但是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按照现代学者吕博的考证,帮助武则天上台的是两部重要的佛经,一部是《大云经疏》,一部是《宝雨经》。武则天利用《大云经疏》达到的主要目的,是强调自己替李唐监国的合法性。而起到最大推波助澜作用、预言武则天当女皇的,是《宝雨经》。
按照吕博《明堂建设与武周的皇帝像——从“圣母神皇”到“转轮王”》这篇论文的看法,真正在佛理方面支撑武则天称帝的,是薛怀义等人伪造篡改的《宝雨经》的经文,而不是《大云经疏》。按照《宝雨经》的设计,“武则天侍奉弥勒菩萨,掌管天下”。《宝雨经》才是武则天称帝的理论支持。
当时武则天大造舆论,全国各地也献上各种祥瑞。这个时期,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个弥勒崇拜的**,到处都在造那种巨型的弥勒像。武则天要用这种视觉改造的方式,向全天下强调《宝雨经》的重要性,强调自己当女皇的重要性、合法性。
有一些弥勒像我们今天仍然能看到,比如洛阳龙门石窟摩崖三佛龛(见图2)。摩崖三像中间的就是弥勒佛,这就是弥勒崇拜的体现。它的开凿时间应该就是武则天时期,但是这三尊像没完工,烂尾了。有学者推测,建造这三尊像的极有可能是武则天的面首薛怀义,之所以没完工,是因为薛怀义后来被武则天杀了。这项烂尾工程,就一直从武则天时期烂到了现在。
莫高窟里最大的佛,九十五号窟北大佛就是当时敦煌当地的大族阴氏家族为了讨好武则天修建的,这尊大佛就是弥勒佛。阴氏家族之所以修弥勒佛,是为了响应武则天在全国造弥勒像的号召,但它远在西北地区,为了吸引武则天的注意,阴氏家族就将它修得巨大无比,在全国都名列前茅。
为什么说武则天这是“降维打击”?原因就在于,当所有人都在纠结于武则天的女身,纠结于她是个女性时,她直接将自己塑造成了“转轮王”,塑造成了佛祖所预言的“当王东土”的人。此时性别问题就不再是问题,因为她是“菩萨的化身”,菩萨根本没有所谓的性别。她利用《大云经疏》和《宝雨经》,给自己的政权抹上了一层合法的色彩,更重要的是让人们不再纠结于性别。儒家说:“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也就是说女人不能出来主事,女人如果主事就是一家的灾祸,而武则天用佛教压制住了儒家的教条。
武则天毕竟是男权社会下的女强人,她利用谶言、利用佛教信仰、利用群众心理、强调女德,都是在淡化自己的性别特征,并且在所谓的性别问题之上,再塑造一个超越性别的、神圣的形象,用来分散人们对于性别的纠结。这就是我所说的降维打击。
武则天在上位的过程中,可以说是“人挡杀人,佛挡杀佛”。太子李弘被她毒死后,紧跟着上台的是她的第二个儿子——章怀太子李贤。李贤与自己的母亲政见不合,又怀疑自己不是武则天亲生的,而是武则天的姐姐韩国夫人所生。这事不知真假,但是起码李贤是相信的,因此母子关系更加紧张。后来武则天以谋反的罪名将太子李贤废黜,流放到南方,最后又痛下杀手,派酷吏丘神勣去把他逼死了。
第三个上台的是她的三儿子李显,也就是唐中宗。李显上台之后急于求成,在自己的老婆韦氏的撺掇下,想用外戚的力量对抗自己的母亲。他想要拜自己的岳父韦玄贞为宰相,结果遭到了朝中群臣的一致反对。他口不择言地说:“我以天下与韦玄贞,何不可!而惜侍中邪!”意思就是:“我是皇帝我说了算,我就算是把天下让给韦玄贞又能怎么样?何况一个侍中呢!”武则天本来就在找他的碴,听到这句话之后简直“如获至宝”,立刻亲手把中宗从皇位上给赶了下去,理由就是他“要把天下给韦玄贞”。
最后上台的是她的第四个儿子李旦,也就是唐睿宗。睿宗排行第四,原本做梦也想不到有一天皇权会落到他手上,此时眼见着前面三个哥哥全倒了,他想要好好活下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装”。在上台的第二天,他就把大殿让出来给母亲居住,并宣布除了祭祀之外的其他的一切军国要务,全部都交给母亲去打理。
到了公元690年,唐睿宗又亲自上表劝进,请母亲来称帝。于是这一年的九月九日,武则天在洛阳登基称帝。古人认为“九”为最高,所以九月九日是最大的日子,从这一点也能体现出武则天的性格。她改国号为“周”,以洛阳为“神都”,长安为“西京副都”,改元为“天授”,由此建立了自己的武周王朝。
作为一个政治女强人,武则天还特别注重视觉的改造。她在洛阳城的中轴线上修建天枢、明堂、天堂等一系列的巨型建筑,就是为了让全天下人一看到这些建筑,就能意识到已经改朝换代了,新时代来临了。
还有改造文字。武则天新造的一系列汉字的字形都有她的用意(见图3)。比如她自己的名字“曌”,日月当空照,霸气十足。她给“臣”字改造的字形,是“一”字底下加一个“忠诚”的“忠”,意思是在她一人之下,臣子们要忠诚。还有“国”字,是一个方框里加上“八方”两个字。其实原来不是这么改的,第一个改造方案,是一个方框里加上一个“武”字,代表着天下已经姓武了。结果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认为方框代表着监狱,把武氏圈在里边,不吉利。武则天觉得有道理,于是把方框里的字改成了“八方”,象征着四面八方。
武则天的上台就谈到这里。最后,我想引用一下陈寅恪先生的话,对武则天进行一个总结。陈寅恪先生认为武则天的上台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他说:
“盖西魏宇文泰所创立之系统至此而改易,宇文氏当日之狭隘局面已不能适应唐代大帝国之情势,……武曌以关陇集团外之山东寒族,一旦攫取政权,久居洛阳,转移全国重心于山东,重进士词科之选举,拔取人才,遂破坏南北朝之贵族阶级,运输东南之财赋,以充实国防之力量诸端,皆吾国社会经济史上重大之措施,而开启后数百年乃至千年后之世局者也。”
单从上文的这些举措我们就能看出,武则天的上台意味着中国的政治形态发生了巨变。而在这个过程中,她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虽然初衷是巩固自己的权势,给自己的政权披上合法的外衣,但是她无意当中完成了一个历史使命,那就是预示未来中国政治格局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