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隋唐神话的外向认同与民族大融合(1 / 1)

16.1 民族关系与民族文化的新特点

隋唐时,民族关系发生一系列的新变化。当匈奴、鲜卑主体大体与汉人融合后,中原地区的主人已非原汉人种族了。由于不同种族频频入主中原,且都打出炎黄子孙的旗号,人们对不同种族都可成为华夏正宗已没有质疑。一方面,华夏传统在北方继续绵延发展;另一方面,一批汉人势力南下并与蛮越文化融合,华夏文化获得新发展。前者带着大漠草原上的刚劲强悍的活力,使华夏文化走向阳刚一路;后者带着水乡柔媚明丽的风情,又使华夏文化增添几分阴柔之美。同一文化源头,衍生出两股不同的文化巨流,这就是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的一种分野。隋唐时期,中华民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隋唐王朝的血统并非纯种汉人。隋炀帝有鲜卑血统。李渊母出自拓跋鲜卑的独孤氏,李渊只能说是混血儿。唐太宗、高宗的生母都是鲜卑血统,故隋唐时代的皇室种族是汉、鲜卑结合而成的新汉族,已与传统的汉人不同了[1],这是北方民族大融合的结果。

北朝时期,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后,认祖归宗时,要远溯五帝,因为他们希望有一个正宗的华夏血统成为整个中国文化的主人。在他们看来,东晋及南朝诸政权都是僭伪,他们才是正宗。事实正是如此,东晋、南朝不过南下充当了一个文化传播的角色,是旧汉族的代表。中国文化的主流还活跃在中原土地上,这里的新汉族正显示出异常强劲的活力。到隋唐时,汉与五胡的融合已告一段落。汉也好,五胡也好,都是炎黄子孙已成共识。并且这新的汉族所建立起的强大政权,已是任何一个少数民族都无法取代的。那些少数民族没有能力入主中原,于是跟大隋、李唐结亲,以成秦晋之好;或干脆说成是李氏后人,跟隋唐成直系亲属,以成一稳定的藩属。隋唐王朝在对待少数民族的态度上也表现出平等和宽容的态度,他们并没有以大自居,迫使各民族仰承华夏文化传统,反倒为了民族和睦而俯就异族习俗,向异族学习新东西。李唐王朝这样做,并没有损伤唐文化的尊严,反使唐文化呈现出从未有过的博大气度。

隋唐时的中国主流神话,在仅由儒家所主导的原皇家祀典及五帝神系的基础上增添佛、道两翼,二教于朝野大行已成事实。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区域内,二教更是大行其道。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隋唐综合了这种文化势力,文化认同不再局限于儒家学说及其神系,佛道也成了中国文化代表的新的标记之一。于是,这个新的文化团体在儒、道、佛的任何一面旗帜甚至在少数民族的某一原始宗教与神话旗帜下都能达成共识。这时,神话依旧是民族关系的纽带,只是内容更加宽泛、更加丰富,所认同的对象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

唐统治者以兄弟民族神话为基础作文化认同,以发展相互关系,这种认同是一种外向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