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儒学神话向皇室先挑战后皈依(1 / 1)

11.1 由异端走向正统

传统儒学虽大体不语怪力乱神,但经书中的神秘色彩难免。《诗》《书》《礼》《易》《春秋》,大都含有神话成分,只是儒学祖师孔子能以理性的态度对待这些神话,故先秦儒学以理性从容的面目出现。战国时“尚以诈力”,儒学不得其用,难以渗透到主流神话中去。秦始皇重法家,儒学更遭打击。汉初崇黄老,儒生屡遭绌贬,故自春秋战国以至汉初,儒学甚不得意,是一股受压的异端势力。

自邹衍时儒学之仁义道德开始渗透阴阳五行学说,濡染方士色彩。秦取方士退仁义,行阴阳又兼仙道,剥离了方士身上的原儒成分。此时儒生竟以封禅说取悦秦始皇,实将自己置于方士的地位。高祖时的儒生,只能操攻伐兵战之术以见,难行儒业,如郦食其、陆贾等,可以纵横家视之。陆贾一言诗书,则遭高祖诟骂;叔孙通因着儒服,则遭汉王憎恨,乃变短为楚制衣服,方得高祖喜爱。儒生们实在是夹着尾巴过日子,当然得权变以求生存,投皇帝之所好。如叔孙通最初“专言诸故群盗壮士进之”,后群臣因无礼义节之,混乱无序。叔孙通为定礼仪,使高祖“知为皇帝之贵也”。后高祖崩,又为定宗庙仪法。[1]此时之叔孙通又为巫史一类的角色了。汉初时儒生多以言鬼神方得近皇帝,他们被任用,多是问鬼神之礼,文帝时的贾谊也是如此。汉儒早在谶纬大盛之前已跟鬼神结缘,儒学已开始神学化。

武帝时大尊儒生,董仲舒进儒学,将仁义与王霸刑名之学交杂,裹上一层神学外衣,这便是神学化的新儒学。

董仲舒讲三统循环,讲灾异之变,求雨止雨,都是神话与迷信。这些行为,使得董仲舒成了一个巫师,西汉儒学之神化在董仲舒那里达到了第一个**。

儒学之神化是一个把神化了的孔子及其经书同现实的符瑞与谶语相结合的过程,所以,神化孔子是儒学神话的前奏,这股风最初还是由董仲舒刮起来的。《春秋繁露·符瑞》:“有非力之所能致而自至者,西狩获麟,受命之符是也。然后托乎《春秋》正不正之间,而明改制之义。”这是说麟为孔子瑞。孔子不王,而受天之命作《春秋》以垂法,为素王。董仲舒灾异说源自《春秋》,所以对《春秋》大加推崇:“《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2]在董仲舒心里,如果说孔子是教主,《春秋》就是一部充满神性的启示性的圣典。这样,神话同现实紧密结合起来,现实感也十分强烈。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这儒术已不是理性的原儒,而是神学化的新儒。它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第一次真正地发挥了作用。这时,儒学摆脱了汉初以来的异端角色而开始正统化。虽然离真正的正统思想还有差距,但总归是争得了一个名分,是儒学第一次扬眉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