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盆领铁铠 全金属盔甲的问世(1 / 1)

近代以来,中国人在历史认识上最为忽视的就是汉朝。由于影视及文化界长期的主观臆断,国人将大量关注点付诸两个戏剧性最强的时期,即秦与清,过分吹捧这两个朝代,导致了很多错误的认识。我们这本书专注于武器,那么这一节就来讲讲汉朝的盔甲——中国第一个真正的全金属盔甲时代。

首先要说,秦式皮甲在汉朝初期还有颇大的市场。20世纪40年代,曾在朝鲜半岛,也就是汉代故土乐浪郡的汉墓中,出土了皮甲残片。这种皮甲出现的高峰在战国时期,用皮绳捆起涂上漆的大型皮革甲片,用于提高耐久性,到了后期则进一步使用强度更高的金属制甲钉来做接合。但在秦始皇兵马俑这样的场合,大量武士俑依旧身着皮绳将甲片拼接而成的铠甲。

这种皮甲流行的基础,其实就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犀牛和野牛数量还算比较多。所以《左传》里有这样一句话,宋国华元的部下说:“牛则有皮,犀兕尚多,弃甲则那?”也就是牛皮、犀兕皮都很多,丢弃一些甲衣没关系。结果另一人就听不下去了,起来反驳说,就算你有皮革,用来涂抹的丹漆不够了怎么办?原文便是:“纵其有皮,丹漆若何?”当时制作皮甲,就是把牛皮、犀牛皮裁成块,连缀成甲,然后涂上漆。皮甲相对成本较低,战场实用效果又颇为不错,很快风靡整个中国,并随着汉朝的崛起,扩展到包含今天朝鲜、越南、蒙古国、俄罗斯等国境内的许多地区。

但是到了汉武帝时期,随着与匈奴的战争日益激烈,秦式皮甲显然已经远落后于时代,全金属盔甲开始大规模投入战场,并逐渐成为汉军装备主流,并得名曰“铠”。

为什么要强调全金属盔甲呢?因为在此之前,金属头盔已经颇有市场,只不过在战国时期,主要还是青铜头盔。而身上所着的铁甲,史料也有记载,如战国时期的中山国,《吕氏春秋》说他们“衣铁甲,操铁杖以战”,但应该是技术尚不成熟,所以中山国最终被赵国给灭了,铁甲也没有得到推广。加强版皮甲,也只是钉上一些青铜甲片和甲泡。

这个其实也可以理解,计算器传入初期,还有很多人喜欢用算盘。电子货币风行这么久了,纸币依旧是地球上绝大多数人的优先选择。

孔融,就是让梨的那位,曾经写过一句话:“古圣作犀兕革铠,今盆领铁铠,绝圣甚远。”翻译过来就是古代的圣贤拿犀牛皮来做皮甲,今天却流行铁甲了,真是人心不古啊!其实孔融是个文官,说几句闲话自然不打紧,对于前线将士而言,全金属盔甲当然比什么犀兕革铠好。

《汉书》作者班固写过一篇《封燕然山铭》,其曰:“玄甲耀日,朱旗绛天。”这里的玄甲,就是铁甲(黑色,故称玄,玄的古义就是“黑”)。《史记》也说,霍去病去世那年,皇帝为了表示追悼,特别派出了一支身披玄甲的军队,排成队列,从长安一直到茂陵,即汉武帝刘彻自己的陵寝(霍去病的墓在茂陵东侧一千米处)。

这里的玄甲,就是全金属盔甲时代的第一档明星产品。

在刘备的老祖宗中山靖王刘胜墓里,曾出土过一件由纯铁热锻制成的玄铁甲。此外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郊的二十家子汉城遗址,也发现过一领较为完整的铁铠。汉代的诸侯王陵,如临淄齐王墓、广州南越王墓、徐州楚王墓,均有铁铠的身影。西汉长安城武库遗址,更不用说也有。这些汉代铁甲的出土面世,充分证明了金属时代在当时的来临。

这一时期的盔甲,从此前春秋战国的皮甲开始,按照甲片的样式而论,我们一般又称之为札甲——原因是甲片形似书札(竹简)。西汉时期的玄铁甲,大体上都属于札甲,披挂形式大体分为前开对襟式、侧开系带式和龟甲吊带式三种,领口一般为方领样式。由于刚从战车时代过渡到步战、骑战,这类扎甲起初对下肢的防护理念非常薄弱,要等到与匈奴的战争实际检验之后,盔甲的防护范围才慢慢扩大,覆盖了从颈部到大腿的各个部位。

而把甲片层层抵扣,便是鳞甲的初期形态,两汉时期,这种鳞甲也已经批量装备军队。

三国时期曹植所作《先帝赐臣铠表》中写道:“先帝赐臣铠,黑光、明光各一领,两当铠一领。”这里的黑光铠应该就是玄甲,明光铠在后世大放异彩,所以我们先不讲,且说说两当铠。

“两当”是什么呢?《释名》里说“两当”就是一面挡胸,一面挡背,通俗点讲就是一件铁皮背心,某种程度上讲,也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防弹衣。之前我们提过汉代的南越王墓,就出土过这种装备——这种甲的优点就是节约金属材料,防护住了最要害的胸背两处,但其他部位你就看着办吧!

不过凡事都有个优化演变过程。两当铠到了东汉中后期,尤其是魏晋时期,出现了更为考究的骑兵款,附带有裙甲,膝盖以上的部位都得到了庇护,这显然就是一种与时俱进的表现。

前胸后背以下直至膝盖都有了保护,那么两肩呢?这个唤作披膊,先秦时期已经出现初期形态。到汉朝出现铁甲披膊,汉末至南北朝四百年的大分裂年代,相传是无所不能的诸葛亮,搞了一项技术创新,叫作筒袖铠甲,即整个铠甲均由鳞状甲片重叠连缀,带袖,能保护肩部上臂和腋下要害部位。

比较完整的汉朝盔甲,还有盆领这个部件,即孔融说的“盆领铁铠”,顾名思义就是好像铁盆式样的铁铠衣领,主要作用就是保护脖子。

南朝宋第七任皇帝刘彧初即位之际,人心不附,各地发生一连串叛乱。于是刘彧任命殷孝祖为冠军将军,统御各路人马抵御叛军。为了表示信任,刘彧把禁军才有的装备,即这套“诸葛亮筒袖铠”送给他,说是就算用二十五石的弩也不能射穿这套盔甲。

电影《赤壁》中,刘备和虚构的东吴大将甘兴,穿的就是两当铠,刘备的两当铠,也有类似“诸葛亮筒袖铠”的设计。

至于头盔,不得不说汉朝人比较粗犷,早期的头盔就好像我们今天戴的头巾,基本上就是拿铁甲片围着脑袋绕一圈,顶部是没有什么特别防护的——后来在甲片围上面加了一个盔顶,即先把一圈弯曲的长条形甲片缀连起来,再完成加顶,往后才演变出有盔枪的版本。与秦盔相比,你能发现后来的头盔最大的不同就是盔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