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声 单于夜遁 犯强汉者何以能虽远必诛?(1 / 1)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汉军在战场上使用的是没有骑兵的纯步兵战术,所谓“汉匈第一战”的白登战役,就是刘邦带着三十万步兵,迈着正步来到今天山西大同东北的马铺山,也就是史籍里的白登山,而后“哧溜”一下,稍不留神,前方的冒顿单于便不见了。刘邦东张西望,连草丛里也扒拉个遍,愣是没找到这人,走到白登山往下一望才发现,四十万匈奴大军,已然将这里团团包围,西面是清一色白马,东面是清一色青马,北面是清一色黑马,南面是清一色红马,匈奴骑兵把刘邦围了个水泄不通。

当然这里头有些细节,还是要说清楚的。

第一,刘邦并不是毫无战场经验的生兵蛋子,他不可能对匈奴人毫无怀疑,傻乎乎地就向前冲。事实上,他很多疑。事情的起因,就在于他总是怀疑镇守马邑(今山西朔州)的韩王信(不是楚王韩信),韩王被逼得没辙,这才投降了匈奴。

第二,刘邦更不是莽撞的人,而且随同他出征的,还有陈平、周勃、樊哙等一批文武重臣。在攻打韩王信的战争初期,汉军也确实打了一些胜仗,尤其是铜鞮(今山西沁县南)一战,杀死了韩将王喜,韩国的军队遭到重创,韩王信一溜烟地往北逃亡。

第三,刘邦部下并不完全是步兵,也有骑兵。在韩王信战败之后,匈奴的左、右贤王各带着一万多骑兵,已经出现在了前方。汉军的骑兵部队在晋阳、离石和楼烦西北,先后三次与匈奴作战,全部获胜。

所以,上白登之前,刘邦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已经摸清了匈奴的套路和实力,还轻易下了结论:匈奴骑兵战斗力不强,人数也不多,以汉军的实力,可以搞定!

然后,便是白登被围。双方相持不下。此时正值隆冬季节,风雪交加,汉军士兵中被冻掉手指头的就有十之二三。而匈奴围困了七天七夜,也没有占领白登,最后大家讲和,刘邦答应招冒顿做个女婿,“长城以北,引弓之国,受命单于;长城以内,冠带之室,朕亦制之。使万民耕织射猎衣食,父子无离,臣主相安,俱无暴逆”。

那么这一仗,汉朝究竟输在哪里呢?除却谋略的因素,其实主要就是兵种的问题。匈奴派出的是清一色的轻骑兵,《史记》说,匈奴人打小就能骑羊,用弓箭射鸟鼠;长大了,就能射狐兔,所以几乎不存在士兵和百姓的区别,他们在本土是牧羊人,南下就是杀人放火打劫不皱眉的骑兵。

《李将军列传》里还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说汉军的监军带着几十个骑兵外出,遇到三个匈奴人,互相对射,结果那几十个骑兵全部被射死,匈奴人却毫发无伤,因为他们是草原上的神箭手,即所谓“射雕者”——金庸就是受这个启发,后来写了《射雕英雄传》。

所以不是汉朝没有骑兵,而是中原人都是种田农民出身,玩锄头才是专业,射箭只是业余水平。业余的和专业的玩死亡竞争模式,当然是必输无疑。

而且中原当时的骑兵,还处于从战车附属兵种向独立兵种的过渡阶段,他们习惯的,是讲规则的、慢慢来的战车来回厮杀模式,譬如说两军对阵,就得先布个阵,步兵方阵为中军,骑兵方阵为左右军。直到后来卫青北伐,也是这样的布阵模式:“大将军出定襄。郎中令为前将军,太仆为左将军,主爵都尉赵食其为右将军,平阳侯襄为后将军。”

你说汉朝错了吗?其实并没有错,西方的罗马人也这么干(而且当时的罗马人更依赖步兵)。

实际上,汉朝并不是打不过匈奴,只是吃亏在一个“快”字上。骑兵在古代战场,具有无可比拟的超强机动性,可以出击敌人后方,阻断敌军粮道,达到困死敌军、不战而胜的目的。汉朝的骑兵远不如匈奴骑兵那般快捷如风,这才是最大的问题,至于射术是否精准,倒在其次了。

要知道,以步对骑,骑兵占优势的一方只需采用频繁的侧面冲击,发挥机动性,冲乱敌阵,便可获得完全的胜利。

而步兵一方,哪怕暂时击败了对手,也不能说就获得了胜利。因为骑兵转瞬就会发起新的一波攻击,直到对手被冲垮为止。哪怕是冲不垮你们,你们总要吃饭吧,骑兵只需反复拦截对手的粮道,一旦粮草断绝,步兵一方也是死路一条。

所以,刘邦虽然有三十万大兵,也解不开这个死局。

唯一的办法,就是王牌对王牌。汉朝也发展一支能跑能射能打劫的骑兵队伍,这才是以毒攻毒的终极策略。

怎么办?其实说白了很简单,就是养马——“弼马温”的重要性,这个时候就体现出来了。当然养马不是养鸡,是要花大本钱的,所以先要攒点资本。怎么攒?就是“休养生息”四个字。从刘邦开始一直休养到文景二帝,后来才颁布了一道马复令,民间谁养马谁就可以免除劳役,同时设立管理马政的机构,从地方的马丞一直到中央的太仆。

有没有效果呢?当然是有的,到汉武帝时代,大汉帝国已经从一开局的“厩马百余匹”到拥有四十余万匹厩马,是妥妥的大佬了。司马迁说,京师长安府库里储备的钱,达到数百万,串钱眼的绳子都烂掉了。太仓里的粮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至于马,则是众庶街巷、阡陌之间成群,老百姓出门,若是骑匹母马,简直是要被笑掉大牙,连聚餐都不给上座。

汉朝虽然维系着北方的和平,对其他地区的所谓“蛮夷”却毫不客气。一番东征西讨下来,南方的越人骑兵,西方的羌氐骑兵,东北方向的胡人骑兵,都加入了汉军阵营,称为“三校尉”:越骑校尉、长水校尉、胡骑校尉。

马多钱多人多,汉武帝再配置对匈奴的武装力量,就可以豪奢了。譬如霍去病打匈奴,你以为就是霍去病一个人光着膀子往前冲吗?一个汉军骑兵,配置三匹马,一匹不打仗,只携带物资,还有两匹轮流换班骑。所以封狼居胥一役,霍去病带了五万骑兵,按理应该带了十五万匹马,最终杀了三个王,八十三个将军、相国、当户、都尉,斩下七万四百四十三颗首级,从此“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匈奴为什么一遇到卫青、霍去病就跟病猫似的,完全没有对战能力?说白了这军事实力的差距实在大啊,当时草原人唯一的强项是弓箭,而汉军骑兵除了弓箭之外,还有马刀,前文所言的环首刀。汉朝冶炼技术的发达,铸就了更适于马上作战的利器,刀脊厚、刃锋利,适于劈砍,再加上长矛和弩,匈奴人跑又跑不过,打又打不过,你说怎么搞?

不过,对于中原而言,骑马还需要等待一项重大发明的出现——马镫。目前所知最早的马镫,出土年代是西晋,但实际上应该还要更早。马镫的出现使骑兵的近距离格斗战相对更容易,且有利于骑兵的长距离行军,能更有效地发挥出骑兵机动性好、冲击力强的优点。

从汉朝中期开始,一直到晋朝八王之乱自己把自己搞烂为止,中原的骑兵都领先草原整整一个时代,也正是这个缘故,哪怕是中原内乱,譬如汉末三足鼎立的那个时代,宦官乱政的东汉、搞不定孙权和刘备的曹魏,对付起北方的游牧民族来,简直就跟玩似的。曹操的儿子曹彰,你看他在中原有什么军功?能打败魏延还是能打败甘宁?可是他到北方草原之上,横挑乌桓,以一千人追着几千人跑,直到桑干河,吓趴了鲜卑柯比能,这难道真是因为曹彰有多厉害,是个跨越时代的超人吗?其实其中很大的因素,就是中原民族的科技优势体现在了军事上,完全压倒了草原民族。

汉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此时担任西域副校尉的陈汤,听说匈奴的郅支单于,联合康居,欺凌乌孙、大宛等国,更有向西攻打安息(今伊朗)、向南侵占月氏、在中亚复兴匈奴的可能,于是发兵向西,推进到郅支城(今哈萨克斯坦南部的江布尔州)。郅支单于当时已经不是单纯的草原风格,他的手下有数百名穿着锁甲的步兵,在城门两边布下鱼鳞阵势,更有百余名骑兵作为策应。当汉军逼近城池之际,发现土城之外还有一座木城,匈奴人居然能从木城中向外射击。说到这里,说几句旁外的话。东西方都曾有人提出猜测,说公元前53年古罗马曾与安息发生过一场战役,约六千名罗马士兵在战后失踪,于是他们看到这段郅支城之战的记载,认为这些锁甲鱼鳞阵士兵就是罗马人。20世纪80年代,也确实有人到甘肃一个唤作骊靬的村子进行探访,他们认为骊靬就是大秦,大秦就是古罗马,所以当年被俘的罗马士兵,可能就是被汉朝安置在了这里。这个事情一度炒得热闹非凡,当地还建起了一座骊靬古城遗址,大搞罗马特色风情旅游,但实际上这事并不靠谱,随后兰州大学对骊靬居民的线粒体基因测序表示,他们就是东亚人种,跟罗马人没有一毛钱干系。而从时间上来讲,骊靬县早在公元前60年以前就已设立,比陈汤的军事行动早了二十多年,这个地名,又怎么可能和郅支扯上干系呢?所以这个脑洞大开的想象已经被证明为子虚乌有。2015年上映的电影《天将雄师》,完全是一出历史空想剧而已。

最终,陈汤攻破了两座城,郅支的首级被挂在长安城头,证明了那句千古名言:“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区区一支汉朝的地方武装,何以能干掉匈奴单于?陈汤对此的解释是:胡人的兵器原始笨重,弓箭也不如汉人锋利,所以打起仗来,五个胡人的战斗力,仅相当于一个汉人士兵。这也就是说,所谓“五胡一汉”,并不是单论体力而言,正常而论,其实游牧民的体能素质要强于农耕居民,这里的真相,是汉朝的军事科学技术高于匈奴的客观事实。

而这,恐怕就是整个冷兵器时代,汉人最强大的时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其实,也是第一军事实力。军队人数的多少,即便在古代,也不是一个能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科学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