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蚍蜉撼树,无碍大局(1 / 1)

如果把做空中国比作“树欲静而风不止”,那么只要“树大根深”,就足以抵挡狂风暴雨的袭击。更不用说蚍蜉撼树、不自量力了。

由于我国人民币市场并没有完全开放,所以对冲基金做空中国,实际上对我国国内经济不会产生多大的实质性影响,更不会对百姓生活构成明显影响,不会对我国金融秩序造成多大的破坏作用。影响较大的主要是股市,以及需要从国外市场进口较多的大宗商品价格。

尤其是这种做空发生在对冲基金之间,属于一种正常的市场交易行为。即使从人民币汇率变动看,也主要是对近期出国旅游、留学的人员产生影响;不过由于汇率变动不大,所以这种影响幅度也并不大。

我国货币政策有天然屏障作用

对冲基金想通过做空中资银行和房地产来做空中国,有不了解我国国情的因素在内。它们对我国房地产、银行业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必然联系,缺乏应有了解。在我国,除非经济发生崩溃,否则银行业就不会崩盘。在这之前,由于中资银行股在境外发行的价格很低,并且它们聘请的都是国际一流的会计师事务所与投资银行来进行操作的,每年实行固定分红,这样就从根本上封堵了境外做空机构的做空空间,并不会出现像其他中国概念股这样的大规模被做空。

在这之前,中国外汇研究院院长谭雅玲在“巨额外汇储备的风险与挑战”论坛上担忧地说,有人认为我国外汇储备规模3.3万亿美元,堪称一只航空母舰,可是她并不这么乐观。在她看来,我国外汇储备的专业化、精细化、效率化严重不足,所以只有量没有质,并不具备威慑力。1997年时外汇市场一天的交易量是1.2万亿美元,2007年达到3.4万亿美元,而现在(2011年)是5万亿美元 1。换句话说,对冲基金要想做空中国,我国是抵挡不了的;因为我国虽然有这么多外汇储备,但实际上根本抵挡不住全球外汇市场的瞬间冲击。

可是这在长江商学院教授、原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经济学家周春生看来,这种说法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首先看每天5万亿美元交易量的构成,它包含多种外汇,而不是专门针对人民币的,也不可能专门针对人民币,所以不能笼统地混在一起算;其次是不可能有那么多对冲基金联合起来,像“八国联军”一样联合起来协同做空中国,这种可能性很小;最后是我国金融市场并没有实行完全开放,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这在客观上对对冲基金做空中国起到一种保护作用。总体来看,任何一家对冲基金要想单独做空我国,很难,因为我国毕竟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如果有很多对冲基金或明或暗地形成默契,在舆论、资金流向方面产生合力作用,就确实会造成威胁作用,它们做空的目的是为了盈利 2。

或许这样一来就能很好地解释以下这种矛盾状态了:一方面是,全球对冲基金在纷纷唱空和做空我国,国际评级公司不断给我国以负面评级;另一方面是,即使在做空我国最凶的2011年六七月份,“民生银行”、“招商银行”等中资银行H股也依然能获得外资投资银行的增持。

例如,以摩根士丹利公司为例,仅仅是2011年6月9日起的22个交易日里,该公司就20次增持“民生银行”H股,增持股份合计达到5374万股,投入资金超过3.76亿港元;只有1次是做空的。在此期间,摩根士丹公司还多次增持“中国铝业”、“中国南车”、“中煤能源”、“上海医药”、“比亚迪”、“潍柴动力”等20多家中国概念股的H股。

再来看美国黑石集团。在2011年6月23日之前,黑石集团一直是做空“民生银行”的,可是从这时候开始的13个交易日里,该公司5次增持“民生银行”H股,增持股份合计2101万股,投入资金1.5亿港元。从6月9日到7月8日期间,黑石集团又4次增持“招商银行”H股,增持股份合计1570万股;在此其间,还多次增持“中国人寿”、“中国铝业”、“中煤能源”、“东方电气”、“紫金矿业”等30家中国概念股。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2011年7月中旬穆迪公司发布全面做空中国概念股的报告后,德意志银行、高盛集团、摩根大通、麦格里等全球著名投资银行均表示不以为然,在增持中国概念股方面“一意孤行” 3。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口是心非呢?2011年11月28日美国《华尔街日报》的报道,可谓是揭开了谜底。报道说,由于对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财务造假、企业管理的担忧,投资者冷落了中国概念股;但中国概念股依然是全球投资公司分析师眼里的“红人”——全球各国投资银行的分析师,都在把自己关注的几乎所有中国概念股给出了“买入”评级。报道引用市场研究公司Forensic Asia的数据说,这些投资银行分析师在对中国概念股的评级中,“买入”和“卖出”的比例为19.2∶1,美国公司的这个比例是10.5∶1,其他亚太市场的这个比例是7.3∶1。

这种集体看涨的乐观情绪,不禁让人想到20世纪90年代的科技股泡沫。要知道,在当时的科技产业泡沫股中,全球投资公司分析师就是几乎对每一只中国股票的评级都是“买入”(buy)的。如果要做进一步细分,分析师们更看好中国概念股中的银行、科技、零售行业股。

不过,Forensic Asia公司创始人吉列姆·图鲁奇(Gillem Tulloch)也提醒说,2011年做多中国概念股的投资者收益并不好。用中国话翻译过来说就是,在全球都在做空中国的背景下,要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4。

再来看任职6年之久的香港证券及期货监察事务管理委员会主席、英国人韦奕礼(Martin Wheatley),2011年6月卸任前最后一天依然在警告投资者说,中国是投资领域的新的“互联网泡沫”,那些轻易买入中国股票、希望从中国经济迅速增长中获得回报的人将面临危险。当时全球正在普遍看好中国经济,所以他的这番言论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5。

但事实显然又不完全是这样的。尤其是在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下,做空中国经济不容易,而做多也是能大大获利的,尤其是做多其中的银行业。正如民生银行行长在“2011环球企业家高峰论坛”上所说,2011年我国银行业的利润太高了,高到有时候自己都不好意思公布 6。不用说,这时候对冲基金当然是做多我国银行股更能获利了。

努力扩大内需是正道

抵御做空中国必须打好扎扎实实的经济基础;而扎扎实实的经济基础,必然离不开国内强大的经济需求支撑。尤其是在我国经济遭遇做空的国际背景下,努力扩大内需、提高百姓消费水平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上,更应该是实实在在的行动,这是今后我国抵御做空的重要举措。

因为只有国内需求有切实保障,才能有效抵御外部唱空和做空。从现在的情形看,这一点在我国以后的经济发展中完全可以得到确认。

就在对冲基金一致做空我国的时候下,全球金融史上最具声望的家族、罗斯柴尔德资本管理公司主席雅克布·罗斯柴尔德,2011年7月第一次踏上我国领土,一定要来看个究竟。要知道,这个家族鼎盛时期所拥有的财富要占全球财富总量的一半,可见其地位的举足轻重。

那么,75岁高龄的他在中国为期一周的考察中又看到了什么呢?他说,他由此坚定了“看多中国”的信心。他觉得自己对中国的印象非常好,看到的一切都给了他极大的信心,认为这个国家比其它国家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更大、未来克服困难的把握也更大。

针对西方国家对我国经济硬着陆的担忧,他认为,我国政府和百姓家庭的负债表都很好,所以不用担心什么。

他特别提到,他抱着极大的兴趣阅读了我国“十二五”规划 7,并且非常看好这一规划中提到的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尤其是我国政府正在采取切切实实的措施促进消费而不是促进出口,并且还为此制定了一系列培育新兴产业的政策,让他看到了希望 8。

而在此之前,摩根士丹利公司在2010年12月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已经看到一个不被人重视的细节。它们认为,我国的官方统计数据大大低估了个人消费,所以,那种认为我国经济严重失衡已经对近期经济稳定构成巨大威胁的观点,实际上是一种杞人忧天。该报告认为,未来10年我国经济将迎来消费的黄金时期。

而同期波士顿咨询公司的研究报告也认为,未来10年里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和富裕消费者的消费量将会增长3倍;2020年我国年收入超过6万元的消费者将会新增加2.7亿人,从而使得我国中等收入人群和富裕人群从现在的1.48亿人增加到4.15亿人。其他许多研究报告与上述观点大同小异,相对乐观 9。

从“十二五”规划中也同样可以看出,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依然是一个高投入过程,消费空间依然会继续提升;并且,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健全,人民群众的消费水平会进入一个快速增长阶段。

所有这些,都为夯实我国经济基础、抵御做空创造了良好条件。

1 谭雅玲:《我国外储使用缺少市场化手段应用》,腾讯财经,2011年5月30日。

2 权基正:《周春生:做空中国很难》,凤凰网,2011年12月13日。

3 刘伟:《做空中国“遭遇”做空》,深圳商报,2011年7月22日。

4 晁晖:《投行对中国公司股票过分乐观,卖出评级罕见》,腾讯科技,2011年11月28日。

5 谌泓:《惜别“韦奕礼时代”》,当代金融家杂志,2011年10月21日。

6 时超:《民生银行半年人均收入19万,行长称利润高到不好意思》,中国经济网,2011年12月5日。

7 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起止时间2011年到2015年。我国从1953年开始制定国家中短期规划,每五年为一个时间段,第一个五年规划(计划)简称“一五”,以此类推,“十二五”表示这是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8 张艳:《罗斯柴尔德传人研读十二五规划》,京华时报,2011年7月19日。

9 馨月:《唱空中国不等于做空中国》,华夏时报,2011年6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