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冲基金,无风不起浪(1 / 1)

从上容易看出,在做空中国浪潮中处处可见对冲基金的影子;甚至可以说,各种对冲基金是做空中国的主力军。全球对冲基金本来就是无风不起浪、无利不起早的,而现在它们既然有可以通过做空市场大获其利的机会,当然就一刻也不会放过。在这其中,从全球范围看,做空中国是它们当前最大的业务和最主要的任务。因为中国的经济体量在那里摆着,并且金融体系尚欠完备,做空起来更得心应手。

除了上面提到的全球规模最大的投资银行高盛集团、摩根士丹利以外,全球至少有数百家对冲基金在合力做空中国。本书前面提到的“浑水研究”、“香橼研究”等虽然非常活跃,但至多也只是做空中国的参与者,谈不上主力军,更谈不上幕后导演和最大的获益者。与财大气粗的对冲基金相比,它们还只能算是“马前卒”。

有力出力,有钱出钱

实践证明,做空中国确实可以让对冲基金大获其利。据对冲基金研究公司Hedge Fund Research 2011年12月上旬公布的数据,2011年1月至11月间,全球对冲基金行业平均亏损率为4.37%,而选择做空的对冲基金的业绩都很不错,无论是做空新兴市场股票、银行还是资源类股票的机构,表现都非同寻常。其中最典型的是专门做空中国的英国对冲基金经理人休·亨德利(Hugh Hendry),在此期间的盈利率超过52% 1。

所以,对冲基金在做空中国方面是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活跃得很,这非常好理解。无利不起早嘛!甚至,还有许多机构因为没有能及时加入做空中国阵营,而感到后悔不迭呢。

纽约一家对冲基金经理就对中国媒体说,2011年5月他去参加纽约奥本海默基金(Oppenheimer)举办的中国投资年会时,本来是想去看看有没有中国概念股在这次打假中被打错了,因为这些公司中有许多市盈率已经降到了两三倍,看上去业绩还不错;结果他最终发现,这时候依然有越来越多的对冲基金在加入做空中国阵营。

再来看看空头大师詹姆斯·查诺斯,这时候他公开做空中国房地产股已经有一年多了,他也同样后悔自己没能好好把握住做空中国概念股的机会。他在电视媒体发表讲话说,所有这些(买壳上市)公司的财务年报看起来都有些怪,他真的希望能借到所有股票来做空。

中国概念股“优酷网”首席执行官古永锵认为,这时候因为部分中国上市公司的诚信危机,中国概念股在美国华尔街上遇冷,中国公司融资上市的大门已经开始出现关闭趋势 2。

2011年8月16日,中国概念股“希尔威”股东之一的一位分析师就从一家对冲基金那里得到消息说,一份关于“希尔威”的看空报告正在多家对冲基金公司中传阅。与此同时,“希尔威”董事长、首席财务官和公关部门等也先后接到10多家对冲基金的电话和见面访问请求,其中就包括老虎基金等重量级对冲基金在内。而它们所关注的,正是这份做空报告中指责“希尔威”的地方 3。

“希尔威”由此推断,这些对冲基金为了做空“希尔威”所动用的资金应该有几十亿美元,最终的获利有几亿美元。不过,这也只是一种猜测。因为虽然市场对这种推断差不多已经形成共识,但毕竟没有证据能证明这些对冲基金构成了做空“希尔威”的联盟和幕后导演。

从做空路径看,休·亨德利主要是通过做空一些高周期、出口型行业的日本公司债,来做空中国的。究其原因在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进口需求放缓的背景下,这些债券的收益率将会大幅度走高。所以,休·亨德利从这个渠道入手,确实能够通过做空中国大获其利 4。

如果作进一步探究,休·亨德利在做空中国方面其实是有“长远眼光”的。他旗下的雅特基金(Eclectica Fund)2005年成立时,就建立了一系列针对日本企业信贷的空头头寸。因为他认为,日本工业对我国经济的依赖性最大,日本企业对我国的风险敞口非常大,而当时的这些风险被大大低估了。所以他以每年50个基点的价格大量购买针对“新日铁”和“日本川铁”等公司的廉价信用保险,在他看来,这样做毫无风险可言,因为当时美国钢铁公司(US Steel)信用违约互换(CDS)的成本差不多要高达每年500个基点呢。

2011年2月,休·亨德利在杂志上发表文章,高调阐述他要做空中国的想法。不用说,最后的结果证明,他的这种唱空和做空赌赢了。

因为在我国实行严厉地产调控措施的背景下,2011年我国进口日本的高端钢铁增长速度大大放缓,“新日铁”提前关闭高炉、减少产量,这样就使得休·亨德利仅仅在2011年8月的回报率就高达22.5%,9月基金净值继续增加11%。而正是从2011年9月开始,市场上关于外资撤出我国房地产的声音骤然响起,美国银行、高盛集团大幅度减持中国银行股也是从这时候开始的,从而形成一种外资立体做空中国的恐慌局面。

直接冲到第一线

对冲基金在做空中国概念股战役中,除了有力出力、有钱出钱外,往往还会派出专门人员直接冲到第一线。因为如果不这样,就不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做空报告的杀伤力。

全球对冲基金开始做空中国概念股的大概时间是2010年3月至当年年底。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个时期的美国道琼斯指数正在从6000多点一路反弹至10000点,其中涨幅最大的就是中国概念股板块,非常引人瞩目。对此,各家对冲基金自然是看在眼里、想在心头。

这一时期,这些中国概念股涨幅最少的也有三五倍,多的甚至有10倍以上。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谁都会想到接下来必须做空这些股票。也正因如此,当时全球最大的做空基金尼克斯掌门人、曾经做空安然公司的空头大师詹姆斯·查诺斯,发表了看空中国经济的言论。

2010年6月29日,“浑水研究”推出它的第一份做空报告,目标公司是“东方纸业”。报告发表后48小时内,“东方纸业”的股价并没有多大波动,所以市场一般认为这是一份普通的看空报告而已。而实际上,“浑水研究”推出这份报告经过了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并且很明显是得到了对冲基金的配合。所以,直到接下来“东方纸业”的股价突然暴跌了50%,投资者才猛然醒悟到,市场在推高“东方纸业”股价和瞬间砸盘方面的手法,完全是对冲基金的惯用手段 5。

当然,这种操作手法在接下来“浑水研究”做空的几家中国概念股身上同样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也就是说,有足够的症状证明,其背后有对冲基金在操纵,否则仅仅靠“浑水研究”,掀不起多大的波浪。

其中最典型的是“浑水研究”做空“中国高速频道”的案例。一位香港投资界人士向我国记者透露说,他本人就曾经在2011年初参加过“浑水研究”美国纽约的路演,所以知道其中的内幕。

具体地说是:“浑水研究”在发布做空报告之前就会把消息透露给对冲基金经理,动员他们出资参与。这些对冲基金只要花5万美元,就只能见上卡森·布洛克一面,然后卡森·布洛克会告诉对方接下来做空的对象是谁;对冲基金也可以出钱双方一起做,只要把最终获利的10%至15%分给“浑水研究”就行了。

随后,这位记者就“浑水研究”是否和对冲基金联合做空采访了卡森·布洛克,后者反问道:“这个问题重要吗?”此时无声胜有声。

一家对冲基金内部人士透露说,关于中国概念股的做空报告,一般都会由国外团队和国内团队合作完成。而这些国外团队的成员,基本上就是对冲基金的分析师,他们会“逐行逐字”地阅读这些中国概念股公司的年报、季报等公开资料,从中寻找他们需要的东西。一旦看到其中某个数据有异常情况,就会通知国内调查团队去进行实地取证;如果国内团队能够找到证明该数据存在问题的证据,这时候做空报告就可以开始动笔了。

这位国外对冲基金分析师说,在这种国内、国外团队分工中,国内团队只负责搞工商资料和实地调查这些比较琐碎的事,因为它们没有能力阅读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报表;国外团队则主要从事核心研究。

一般认为,调查机构中与对冲基金合作最为默契的是“浑水研究”。一家美国对冲基金人士提醒中国记者说,“浑水研究”创始人卡森·布洛克,当初正是通过父亲的关系,与美国洛杉矶多家对冲基金接触后,才正式成立“浑水研究”这家专门针对中国概念股的调查公司的,请不要忘了这一点。

1 刘冬:《做空中国基金大获利,外资集体做空再起》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12月14日。

2 吴晓鹏:《华尔街加注做空中概股,赴美上市大门出现关闭趋势》,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6月17日。

3 冯禹丁:《对冲基金:幕后导演?》,南方周末,2011年12月15日。

4 刘冬:《做空中国基金大获利,外资集体做空再起》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12月14日。下同。

5 冯禹丁:《对冲基金:幕后导演?》,南方周末,2011年12月15日。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