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真是盛气凌人(1 / 1)

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作为一家全球领先的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在做空中国方面的历史比“浑水研究”、“香橼研究”等要早得多,做空思路也大不一样。虽然这次做空中国概念股的**不是高盛集团掀起的,但它在历次做空中国中一直“功不可没”。

高盛及其做空中国历史

高盛集团长期以来一贯重视中国市场,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把我国作为全球业务发展的重点地区,并且早在1984年就在我国香港设立亚太地区总部,然后1994年在北京、上海开设代表处,正式进入我国内地。接下来,高盛集团又在我国逐步建立起强大的国际投资银行业务机构,并且是一家获得上海证券交易所B股交易许可的外资投资银行,以及首批获得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的外资机构之一。

高盛集团在帮助我国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参与国际资本市场交易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过去10年中,“中国移动通信”、“中国石油”、“中国银行”、“平安保险”、“中兴通讯”、“交通银行”等股票在境外的上市,都有它的功劳。

高盛集团也一直是全球最有声望的国际投资银行,创建140多年来一直被业界誉为“道德标杆”,可是2010年后声誉大大下降。2010年4月16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因为高盛集团涉嫌在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中欺诈投资者提起诉讼;4月19日,英国前首相布郎最先批评高盛集团“道德破产”;5月5日,惠誉国际评级公司将高盛集团的评级前景下调至“负面”。而事实上,自从2008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华尔街就一直受到“滥发金融衍生产品”的指责,甚至被称为爆发金融危机的元凶,尤其是其中的高盛集团,因为爆发这次金融危机的导火线(基于房屋贷款业务的抵押债务债券)最早正是首先在高盛集团推出的 1。

高盛集团和我国企业的关系十分密切,这也给高盛集团带来了一项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在高盛集团面前,我国企业毫无秘密可言。

究其原因在于,美国大型投资银行都有自己的情报部门,这些情报部门在信息采集、处理、分析方面的能力十分强大,甚至超过国家情报部门的力量。正是在高盛集团等境外机构的游说下,我国大型骨干企业如“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海油”、“中国化工”等石油巨头,纷纷赴国外上市、引进战略投资或实行海外并购的。

不用说,企业赴海外融资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必须聘请外资中介服务机构进行全面、彻底的家底盘查;而只要经过了这种家底盘查,这家中国企业在外资中介机构面前就绝无秘密可言。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有人担心是否会由此涉及、影响我国国家经济安全,这样的担心决不是多余的。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对我国石油企业的海外布局了如指掌、国际金融炒家总是能轻而易举地利用“中国因素”进行成功炒作的原因。当然,不仅仅是石油,电信、金融、汽车、大众传媒、医药等行业也是如此,并且这些客户都是我国龙头骨干企业 2。

从历史上看,高盛集团最擅长的是做空,号称泡沫制造专家。最新的例子是做空“汇丰银行”、“迪拜世界”。在操作思路上,它一定会事先卖空一大堆股票,然后突然发布坏消息,导致股价下跌,这样它就可以从中大赚一笔了。

需要注意的是,高盛集团在这种做空中并不一定亲自出面,而会寻找代理人,所以这种做法非常隐蔽。例如在这次欧洲债务危机中,高盛集团就没有直接跳出来,而是让南非标准银行出面。这一招可谓狠毒。

南非标准银行过去的知名度并不高,但这一次它跳出来说,希腊、爱尔兰等国很可能会因为债务问题退出欧元区,这就是在唱空和做空欧元区。为什么说这是高盛集团在幕后操纵呢?原来,高盛集团是中国工商银行战略投资的第一大股东(现在依然持有133亿股中国工商银行股),而中国工商银行又持有南非标准银行20%以上股份;更重要的是,最早中国工商银行收购南非标准银行的首席财务顾问正是高盛集团。

不用说,这时候遭遇做空的欧洲国家,必定会马上打探南非标准银行是何许人也。可是它们只会看到中国工商银行是南非标准银行大股东,所以自然就会由此怀疑是中国在后面做鬼,开始对中国进行制裁;而实际上,真正想做空欧元区的高盛集团却躲在这背后安然无恙。这就是高盛集团最喜欢用的“影子操纵”法 3。

2010年4月,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发表一份高盛集团披露如何对冲经济下滑、曲线远程做空中国的报告。在这份报告中,高盛集团分析如何通过战略布局来从中国经济下滑中获得杠杆收益。与此同时,投资银行摩根士丹里也发布了一份内容差不多的报告,主题是“如果中国经济出现下行风险,如何从中获利”,并且在上面注有“高度机密”字样。

这两份报告的流传范围很广,所以产生了广泛影响。至2010年末可以看出,这时候的高盛集团做空中国已经不仅仅限于嘴上说说,而是进入了实质性操作阶段 4。

按理说,做空市场在国外是合法的,为什么这里要当作是“高度机密”呢?文章说,高盛集团认为,投资者要想做空中国,可以关注购买以下金融产品:与中国关系紧密的香港和记黄埔电信公司的信用违约掉期、亚洲(不包括日本)信用违约掉期指数、高盛自身商品指数、恒生中国企业指数、中国在香港股市上市公司的期权组合。

而摩根士丹利公司认为,可以从韩国和澳大利亚的各种金融资产开始做空中国,具体包括股票、信用工具和货币。究其原因在于,这两个国家与中国经济的关系最密切,其中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最密切的三种大宗商品分别是:铜、大豆、石油。

文章引用一位读者的话说,相对于做多中国,做空中国并不是那么拥挤,所以“现在”加入做空中国还不晚,并且他还推荐可以考虑“新华富时中国25指数”等等 5。

为什么要特别推荐这个指数呢?原来,这正是对冲基金在我国资本市场对外资开放很有限的背景下,尝试性推出的和我国股市挂钩的金融产品之一。也就是说,这是对冲基金参与我国资本市场的曲线选择。从理论上说,这些金融衍生产品是能够成为做空中国工具的。

在这些与我国股市挂钩的金融产品中,“超短新华富时中国25指数”具有鲜明的特色,那就是它公开宣称是为做空中国设立的。该基金2007年11月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后,反向追踪在香港上市的“新华富时25中国指数”,其中覆盖的25只股票都是香港上市的大型H股和红筹股,如“中国移动”、“中国石油”、“中海油”、“工商银行”、“中国人寿”等。也就是说,如果“新华富时25中国指数”在下跌,那么该基金的价值就在上涨。并且,该基金因为设置了2倍的杠杆,所以如果“新华富时25中国指数”下跌1%,该基金的净值就会增长2%;反之亦然。从中看出,如果要做空中国经济和中国股市,确实可以通过购买该基金来获取收益。

不过平心而论,该基金虽然被冠以全球第一只“做空中国基金”的称号,但多少有些言过其实,它的主要功能在于为那些做多中国的投资者提供一种对冲风险的工具而已。

即使是该基金反向追踪的“新华富时25中国指数”,虽然覆盖了我国国内的25家大型上市公司,恐怕也不能完全代表中国经济,更不能代表活力四射的民营经济。并且,由于在香港上市的H股和我国国内A股市场上的股价走势并不关联,所以,要想通过该基金做空我国国内经济和国内股市,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希望。

所以,除了这只对冲基金是以做空中国为目的的之外,其他与中国股市相挂钩的境外金融产品,基本上是以做多为目的的 6。

到了2011年6月,就在许多对冲基金做空中国概念股和中国房地产的时候,高盛集团很配合地提出做空人民币,在一份致客户的邮件中建议客户退出一项人民币看涨交易。话音刚落,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中间价就创下2005年我国汇率改革以来的新高。

撰写这份报告的高盛集团驻伦敦银行家詹姆斯·韦斯特伍德认为,投资者应当退出潜在回报率4.2%的第一轮押注。意思是说,高盛集团曾经在2010年6月建议投资者买入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合约(NDF)的,推荐时的汇率为1美元兑换人民币6.7550元。现在正好一年过去了,如果按照合约到期日6月10日的对应汇率计算,这项交易已经带来差不多4%的回报。退出的目的就是要见好就收,一方面锁定利润,一方面规避人民币汇率短期内的波动风险。

而在这之前的2011年4月,高盛集团同样向客户建议卖出2010年12月它们推荐买入的“CCCP组合”,其中纽约期货石油比重为40%。推出报告的当天,国际油价暴跌2.5%,创下一个多月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有意思的是,仅仅过去不到一个月,高盛集团就又改口称,即使近期国际油价大幅度回落,也会在2012年之前因为石油供给收紧、刺激油价,轻松超越近期高点。前期抛售潮很可能已经排除风险溢价,未来油价的下行空间有限 7。

高盛集团如此这般地“指导”客户买入卖出,一方面是对我国经济会不会硬着陆感到担忧,另一方面也在预示着做空我国经济,至少是在做空中国经济方面露出了苗头。

无论唱空还是唱多,坚决做空

高盛集团无论唱空还是唱多中国,实际上它一直是做空中国的。

例如,2011年10月以前,高盛集团一直是唱空中资银行股的,这时候突然改变风向,改为唱多,并且在连续发布两份唱多报告后,在2011年11月初的客户报告中建议做多中国概念股,其中尤其提到“工商银行”H股是它们“最为看好”的股票之一,并且在报告中预测,该股票的潜在升幅将达到50% 8。

而实际上是什么情况呢?这时候,高盛集团计划在场外减持“工商银行”H股的文件于2011年11月10日意外曝光。

这份文件泄露说,高盛集团正在准备以每股4.88港元的价格出售24亿“工商银行”H股,计划套现120亿港元。而2011年11月14日香港联合交易所的文件表明,高盛集团最终出售了17.52亿股“工商银行”H股、套现85.49亿港元。至此,高盛集团分别在2009年6月、2010年10月、2011年11月三次减持“工商银行”股票,已经套现52.6亿美元,净赚26.8亿美元;再加上它尚未出售的股权价值,高盛集团短短5年间在“工商银行”股票上的投资回报率超过300%。

面对高盛集团的这种“唱多做空”,回过头来看当时“工商银行”H股的市场表现,就可以说一目了然了。

在高盛集团对该股票一会儿“唱空”、一会儿“唱多”的迷魂阵下,“工商银行”H股的价格节节攀升,2011年10月至11月初的一个月内涨幅超过30%,而这时候正是高盛集团要卖出该股票的时候,高盛集团因此多赚了近3亿美元。而就在2011年11月10日高盛集团大幅度减持该股票的当天,“工商银行”H股暴跌8.67%,倒霉的是谁?散户投资者。

从历史上看,高盛集团这种一方面发布看多报告、一方面大手笔减持的操作手法,在2011年下半年表现得尤为突出。尤其是2011年11月16、17日我国国内股市连续暴跌,几乎中断了A股市场的反弹行情;从时间上看,这与整整一年之前的2010年11月高盛集团因为发布一份唱空A股的报告、引发上证指数162点的暴跌如出一辙。

换句话说就是,高盛集团在过去一贯“唱多做空”中国的套路下,2011年下半年连同其他国外权威机构在这方面的表现更加**裸。这里所谓的其他权威机构,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美国银行,他们一方面组织发表看空中国金融体系的报告,一方面大幅度减持“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等股票。

从表面上看,它们强调这是自己为了应对欧洲债务危机、弥补自身流动性需要,但高盛集团内部人士透风说,高盛集团的流动性实际上很充足,资本充足率也完全没问题,满足《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它们看空中资银行股,一条重要原因是认为中资银行的估值已经基本到位。从财务报表看,高盛集团2011年第三季度的全球核心超额流动性为1640亿美元,与二季度持平,这多少也能印证前者的观点。

2011年11月28日,高盛集团向主要客户发送一份报告,称,随着越来越多的不利因素的出现,“中国经济前景正在面临巨大挑战”,建议投资者不要继续投资在香港上市的中国概念股,原文是“不再建议投资者买进或长期持有中国公司股票”,认为这些股票的表现令人失望,短期内出现改观的可能性很小。

这份报告一般被市场解读为高盛集团在“多转空”、“看空中国市场”。报告发表后,对2011年11月30日的H股、A股、B股市场均造成较大影响,当天上证综合指数跌幅高达3.27%,创下4个月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B股跌幅更是高达6.13% 9。

2008年10月,就在国际油价达到每桶120美元时,高盛集团的报告说,目标价位应该是每桶200美元。结果,“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纷纷大举杀入,这时候高盛集团见时机已到,便大举抛售,结果在接下来的全球金融危机中石油价格跌到每桶30美元,中国人上了一个大当。

2010年11月11日,高盛集团向客户发布报告,明确建议卖掉在香港上市的中国概念股,从而引发港股和国内A股持续下跌。它“预测”说,国内股市“短期内”回调幅度不会超过10%。果然如此,从11月12日开始的6个交易日里,我国国内股市的跌幅恰好就是10%,并且由此带动大宗商品价格纷纷回落 10。

高盛集团经常玩弄这种做多、做空游戏,目的无非是为了更好地在我国资本市场上进行大肆掠夺。在高盛集团看来,全球真正有实力的下家全都集中在中国。当高盛集团唱多时,目的是要吸引有实力的下家接手;而当新的一轮行情开始后,高盛集团又会利用其全球影响力来做空中国,达到低价吸货的目的。归纳起来看,在这种“高抛、低吸”中,高盛集团总能稳稳当当地获取巨额利润。

2011年末,高盛集团高华证券又在直言不讳地“看好明年”了,并且预测2012年年末沪深300指数将会达到3200点,比国内的一些券商乐观了许多。而实际上呢,高盛集团在这里依然采用的是“唱多、做空”。这种一边说中国股市好,一边进行减持,看上去像“自打嘴巴”,实际上就是“唱多做空”。这种做法如果出现在我国国内,是要被查处的,可是因为它是高盛集团,所以可以“逍遥法外” 11。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唱多做空”呢?归根到底,是它有资金需要流回美国,并且这时候已经获利颇丰,所以必须“拉高(唱多)出货”。

应该说,国际投资银行联手做空我国A股,历史上并不少见,甚至可以说是一直发生的。无论出于什么原因都可以看到,高盛集团在这其中几乎一直扮演着做空排头兵角色,不管它嘴上是怎么唱的。

1 刘永刚:《高盛的中国生意》,中国经济周刊,2010年5月18日,2010第19期。

2 刘永刚:《高盛的中国生意》,中国经济周刊,2010年5月18日,2010第19期。

3 郎咸平:《高盛集团太可怕了,请珍爱生命远离高盛》,国际财经时报,2011年10月25日。

4 邱林:《高盛做空中国究竟代表谁的利益》,中国经济网,2011年11月25日。

5 徐以升:《高盛、大摩加入做空中国》,福布斯杂志中文网,2010年6月7日。

6 谢九:《境外金融衍生品:看多胜于看空》,三联生活周刊,2011年5月20日。

7 杨可瞻、邓莉苹:《高盛乌鸦嘴转向人民币,做空中国苗头隐现》,每日经济新闻,2011年6月21日。

8 李辉、冯雅男:《高盛带头国际投行联手唱多做空中国端倪已现》,中国经营报,2011年11月19日。下同。

9 周悦:《传高盛看空中资股,业内人士称仅为分析师个人观点》,中国网,2011年12月1日。

10 张玉智:《高盛做空中国,圈钱意图明显》,搜狐网,2010年11月22日。

11 赵楠:《张捷:高盛看好明年A股是“唱多做空”》,中国经济网,2011年1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