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需要深厚的功底,并不是人人适合。总体来看,收藏对象(藏品)的艺术价值、收藏方式的低效率(长期搁置)、潜在买家群体的狭窄、交易价格的不确定性等因素,都注定了收藏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性和不透明。所以,收藏作为一种投资理财方式,其风险显而易见。
具体地说,这种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最大的风险是赝品
收藏最大的风险是用真钱买到假货,即赝品。
赝品的准确概念有两个:一是指伪托原作的书画、伪造的文物,二是指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作品。
这两种情形古已有之,并且已有2000多年历史。南京一位农民从路边买了“太平天国圣宝”后,以为真的能在国外卖1万美元以上呢,殊不知这是红铜铸造的赝品,最后不得不因此身背外债去打工。[1]
相对而言,买到赝品的原因多半是你眼力不够,买到不符合质量标准的藏品更多的是上当受骗,这两种情形都防不胜防。
举例说,一些有实力的收藏机构专门去找有一定知名度、市场价格在8万元左右的画家签订一个3年期合同,然后与画廊、拍卖公司等机构联手包装该画家,要求该画家每年提供50张画,这样三年就是150张,每张收购价在40万至50万元。这些画放上两三年后就开始出现在国际书画拍卖会上,但标价高达500万至1000万元。这样高的价格当然很少有买家,所以卖主便自己做托,弄许多人参与其中拍买。可是,拍卖成功了要按10%的标准给拍卖公司支付佣金,这样卖主不就亏了吗?不要紧,这时候他们再和拍卖公司签订一份秘密约定,不管成交价多少,卖掉一幅就给多少固定的佣金。一般来说,这样的操作手法第一年会卖出三分之一,这就意味着成本可以收回了。剩下的作品在以后慢慢推,每年多多少少总能卖掉一部分,这就完全是它们的利润了。
这种“小猫钓鱼”游戏,会不时吸引一两个不了解行情的收藏家“一激动”就把它买回去。回家后一想不对,再想办法把“烫手山芋”转卖给别人,别人再卖给下一个别人,不断地找人给自己垫背。
当然,赝品也并非一无是处,也有许多藏家是故意知假买假的,原因在于:一是真品数量太少,不可能买到;二是实力有限,买不起真品;三是想用赝品冒充真品,将来卖个好价钱;四是购买精美的复制品,目的纯粹是把玩把玩、自娱自乐、行贿领导,也用不着真。
从历史上看,有相当多的赝品是“名家仿名家”、“高手仿高手”,同样具有高超的技艺、深刻的思想内涵、完美的表现形式,同样具有投资价值。当原来的真品灭失后,这些赝品也就成了价值连城的文物。
疯狂恶炒看不清真实价值
收藏界过去还算平静,随着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尤其是在期货、股票市场上转过来的那些藏家看来,收藏市场就是另一个股市。所以他们更习惯于采用期市、股市的操作手法,动不动就掀起一阵铺天盖地、令人心跳加速的恶炒,迷惑真正的收藏价值。
例如,电话磁卡、IC卡无疑是藏品。1994年中国电信发行的面值50元的试机卡,2010年9月北京市场上的报价还是6900元,仅仅一个月后价格就被炒至15500元,上涨8600元。如果你不知根底就一头扎进去,以为可以从中大赚一笔,其风险多大就可想而知了。[2]
容易受别人“讲故事”**
收藏界充满各种“传奇”和“故事”,心理定力差的人就会受此迷惑影响判断力,从而陷入别人预先设下的圈套。
例如,在拍卖行预展作品时,现场有许多人会醉翁之意不在酒,把目光紧盯在那些看拍品的藏家身上,并且主动上前搭讪,说些有关这件藏品的来历等无法考证的故事,这往往就是套。这也是为什么有的精品一辈子都卖不出去,可是有的作品很一般却频频卖出好价钱。在这里,“故事”会干扰收藏行为。
拍卖会上卖方的圈套
藏品来源的主渠道是拍买,而拍卖会上常常会出现卖方设计的圈套,让你往里面钻。
拍卖活动的当事人主要有三方:委托人(卖主)、拍卖人(拍卖公司)、竞买人(你和你们)。从利益博弈角度看,作为买方的你除了“做托”(假买)以外别无好处,所以不可能去设什么圈套;拍卖公司处在中间环节,得罪哪一头都无法达成交易,从而拿不到佣金,所以一般也不愿意设圈套;而只有卖方,它既可以以假乱真忽悠专家、拍卖公司、买家,又有利益驱动,所以在拍卖会上雇人哄抬价格的积极性最高,令你防不胜防。
潜在买家群体的狭窄
藏品虽然也是商品,可是它的潜在买家群体非常狭窄,既不是人人有这种购买欲望,更不是人人有购买实力,所以它的变现速度不一定会如愿以偿。这也是许多受人欢迎的藏品拍卖之前总要被雪藏一段时间的原因,因为它需要借此来逗引收藏者的关注和购买兴趣。
与此同时,藏品虽然也是一种资产,可是如果一直被你捂在手里,就无法享受到它的利息和分红。并且它的价值是波动的,具体是多少连你自己也不知道,所以很难把它纳入到你的个人理财规划中去。
然而,藏品又是客观存在的。比如你过去花2万元买了一幅1960年的油画,现在估计价值至少在400万元以上(由于它还没有变现,所以只能是估计),但你依然可以把它保守地估作300万元现金来安排“使用”,当然不是说它没有变成现金就什么都不是了。
1 小明:《赝品,收藏投资的最大风险》,载《人民政协报》,2004年12月24日。
2 刘启银、王一如:《公用电话卡收藏渐热,50元试机卡现价15500》,载《生活新报》,2010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