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股票很简单。你所要做的,就是要以低于其内在价值的价格买入一家大企业的股票,同时确信这家企业拥有最正直和最能干的管理层。然后,你永远持有这些股票就可以了。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投资策略】
巴菲特认为,股票投资要学会不受别人干扰。要么按兵不动,一旦看准机会就大胆出击,咬定青山不放松,直到“永远”。
咬定青山不放松,体现在巴菲特投资股票的数量并不多,而是习惯于在少数几只自己熟悉的股票上长期持股不动,或者来回反复地持续做下去。由于股票数量少,所以容易掌握其内在价值、了解股性特征、熟悉股价变化发展轨迹。而要做到这一点,实际上与个人性格有关。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8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提到,他一贯自信的原因有两点,其中之一就是旗下公司管理层“会始终以一流的水准来管理交由他们管理的生意。他们根本不知道如何把事情做差。”有一帮得力干将冲锋在前,巴菲特当然就可以在后面悠然自得了。这两句话中尤其是后一句,在幽默的同时更是自信、潇洒得可以。
事实上,巴菲特集中投资的股票数量总是限定在10只以内。《福布斯》杂志的一位专栏记者研究表明,如果你在巴菲特的所有投资中剔除掉最好的15只股票,那么他的长期投资表现也不过如此。
巴菲特认为,股票市场是由两种成分组成的:一种投资者以长期投资、理性投资为主,他们相信股价总有一天会反映企业的内在价值。另一种投资者确切地说应该是投机者,他们把买卖股票当做是赌博游戏,看不到股票的真正价值;与此同时,股票的真正价值也会因为他们的这种频繁进出而被蒙蔽。
很显然,巴菲特是属于前者。不过他承认,虽然股市中投机者比重很大,股票的真正价值会因为投机者的存在而受影响,不过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理性投资者更容易从这种投机市场中捕捉到买卖时机。
巴菲特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典型操作手法,体现在对吉列公司的股票投资上。伯克希尔公司从1989年起开始投资吉列公司,一下子拿出6亿美元购买了近9900万股股票,帮助吉列公司抵挡投机者的恶意收购。
从此以后他就持股不动,即使20世纪90年代末吉列公司股价大跌引发其他大股东连续抛售,巴菲特仍然不为所动。凭什么?凭的就是他对吉列公司的内在价值深信不疑,从而能够抗拒得住各种干扰和**。
巴菲特半真半假地说,即使在股价暴跌的这个阶段,他每天晚上睡觉也同样睡得很香。因为他知道,第二天一早醒来,全球一定会有25亿男人要刮胡子。产品拥有这样广阔的市场,他还担心什么呢?
尤其是接下来吉列公司在1992年向市场推出了女用敏感型脱毛刀片,2000年又推出名叫“维纳斯”的女用三刀片,巴菲特就更高兴了。
他开玩笑说,“维纳斯”推出后,每天他躺在**想的就不是男人的脸、而是女人的大腿了——男人刮胡须只需用1块刀片,而女人用的“维纳斯”却需要3块刀片呢——可是这样想了没多久,他又改想男人的脸了。他幽默地说,总想着女人的大腿,夜里不容易睡着觉。[1]
长期持股不动,让巴菲特终于得到了丰厚的回报。16年后,吉列公司因为被宝洁公司购并而导致股价大涨,伯克希尔公司持有的吉列公司股票市值超过51亿美元——简单算算就知道,从6亿美元增值到51亿美元,年平均复合收益率高达14.3%。这与同期标准·普尔500指数相比,年平均复合收益率要高出1倍多——如果他1989年把这6亿美元投资于标准·普尔500指数基金,这51亿美元的收益现在就只有22亿美元,还不到一半。
巴菲特曾经开玩笑说,他的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投资策略,即使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艾伦·格林斯潘悄悄在他耳旁说即将降低利率或提高利率,他也不会因此而改变。
对比巴菲特,再看看中国股市,投资者最喜欢的就是四处打探消息,无论消息来源是真是假都异常敏感,一有风吹草动就立刻蜂拥而入、蜂涌而出。许多投资者甚至完全是根据这种真假莫辨的消息传播,来决定自己是买入股票还是卖出股票。
这种“蝴蝶效应”导致的结果,就是股市中常见的股价暴跌或暴涨,连累其他不理性的投资者,同时也连累那些理性的投资者。好好的投资心态,硬是这样被做坏了。
顺便一提的是,股票投资要做到“咬定青山不放松”,就势必会涉及到如何看待现金分红的问题。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12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许多股东包括他的一些好友,都希望伯克希尔公司能够现金分红。尤其是令他们不解的是,伯克希尔公司喜欢从大多数投资对象那里收到现金分红,却不愿意给股东支付任何现金分红。
他解释说,要回答这个问题,关键是看什么时候现金分红对股东有意义、什么时候没有意义。他说,伯克希尔公司拥有大量的剩余现金却不分红,是因为这些资金具有以下三大用途:
一是要看“这些资金能不能明智地配置到我们现有各种各样的业务之上。2012年我们固定资产投资和补强型收购总额121亿美元,创出历史记录,这表明,在现有业务上进行投资是伯克希尔公司资本配置的一块肥沃土地。而且我们具有一大优势:由于我们下属公司众多业务涉及很多经济领域,所以我们能够享有的投资选择范围远远要比大多数公司更加宽广。在决定投资什么的时候,我们能够选择浇灌鲜花而跳过杂草。”
二是要考虑寻找收购与现有业务不相关的企业。他说:“我们收购企业的业绩记录,总体来说令人满意;也就是说,我们过去把资金用于收购企业,和把这些资金用于回购股份或者现金分红相比,让我们的股东的财富增加得更多。”他说,虽然过去的业绩并不表示将来,但通过收购企业为伯克希尔公司显著提高内在价值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三是回购股份,即在股票价格相对保守的时候回购股份是非常明智的一种利用资金的可靠方法,就好比用80美分或者更低的价格购买价值1美元的股票几乎永远不可能出错一样。如果遇到特别优秀的股票,还可以突破原来不超过股价110%的上限;2011年12月他从市场上回购一大批股票时,又把价格上限提到了120%。
接下来才是轮到现金分红。
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巴菲特举例说,如果我和你是一家公司的两个股东,每人拥有50%的股权。该公司的账面净值是200万美元,按照有形资产净值计算的年投资收益率是12%,也就是说每年的净利润是24万美元;并且,有理由预期用盈利再投资依然能同样获得12%的投资收益率。而这时候,有外部投资者愿意按净资产的125%收购该公司。换句话说就是,现在我们两人所持股份的价值是每人125万美元。
这时候,能不能把每年的盈利拿出1/3即8万美元来用于现金分红、2/3即16万美元来用于再投资呢?许多人认为这是一个理想的方案。
如果每年都这样做,你第一年会拿到4万美元的分红,以后每年收到的分红和持有的股票价值都会达到8%(即12%的净资产收益率减去1/3即4%的现金分红的比例),10年后该公司的净资产将会达到431.7850万美元(年复合增长率8%);而你在接下来的那一年即第11年收到的现金分红是8.6357万美元,我们俩人的股票价值则均为269.8656万美元。
可是换个角度看,如果在此期间不分红,而是每年出售3.2%的股票来换取现金收入(按净资产125%的价格卖出正好相当于4%的现金分红),情况会怎么样呢?10年之后,该公司的净资产将会增加到621.1686万美元(年复合增长率12%),10年后两人的持股比例为72.24%即每人36.12%,每人拥有该公司净资产的账面价值为224.3540万美元、股票市值为280.4425万美元(账面价值的125%)。
容易看出,两种方法对比下来,后者要比前者高出约4%。而实际上,这个4%正好是你每年现金分红所分掉的部分。
也就是说,如果只卖股票不分红,比你每年不卖股票要分红所获得的现金收入还要高,持股价值也更高,可是照样有同样的钱(4%)可供你花。
说来说去,巴菲特的观点简单明了,那就是伯克希尔公司股东“永远分不到钱”,因为这些钱分给股东不如放在他手里用来周转的回报率高;如果你要花钱,可以参照上面的方法卖掉部分股票。只是为难的是,伯克希尔公司的股价太高,许多散户投资者只拥有1股,所以无法分割4%予以卖出;而这样一来,正中巴菲特的意,因为他更喜欢股东长期持股。
当然,不分红还有一大好处,那就是现金分红在美国要缴所得税;如果你分红后再买伯克希尔公司股票,还要徒增25%的溢价成本,又何苦呢!
确实,巴菲特自己就是这样做的。他介绍说,在2005至2012年的7年里,他每年都减持伯克希尔公司股份4.25%,连续7年共减持7.12亿股B类股票,还剩下5.29亿股股票。虽然股票数量大大减少了,可是账面价值实际上却是大幅度增加的。2005年时的账面价值是282亿美元,2012年则增加到402亿美元,增长了42.55%。
【课后点评】
巴菲特认为,当你买入非常有投资价值的股票后要坚持“永远”持股。无论股市中传播怎样的好消息和坏消息,也无论股价如何涨跌,要坚持“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日积月累,得到的获利回报会更高。
[1](美)基尔帕特里克著、何玉柱等译:《投资圣经:巴菲特的真实故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P282,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