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大心细,这是做成任何一件事情的法宝,投资当然也不例外。我们不要想着去预测或控制投资的结果。实际上,人的贪欲、恐惧和愚蠢是可以预测的,但其后果却不堪设想,更难以预测。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投资策略】
巴菲特认为,股票投资要学会不受别人干扰,只要是自己认准了的事就要大胆地去做,不要总是在那里想着如何进行预测或控制投资结果。如果总是要参考别人的意见,然后犹豫不决,就会失去许多良机。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11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一家健康的保险公司在业务运营上需要遵守四条铁律,总体来看,其中有三条是容易做到的,第四条则很难达到,那就是:“如果不能收取适当的保费收入,宁愿选择离场。”
看起来这显而易见,因为没有效益的业务对企业来说毫无意义。但遗憾的是,因为“其他人都在这么干、所以我们也必须这么干”几乎在所有行业比比皆是,保险行业尤其如此。而实际上,这种随大流是因为他们不具备独立思考的习惯,所以它们注定成不了优秀的保险公司。
巴菲特举例说,就像一个人开车在回家的路上时,突然接到妻子打来的电话,提醒他开车一定要小心;因为她刚听广播里说,高速公路上有一辆车在逆向行驶。这位丈夫听后回答说:“宝贝,他们根本没有看清真相的另一半:不只是一辆车,而是有上百辆行驶在错误的反方向上。”
巴菲特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在股票投资上同样有太多的人在“错误地逆向行驶”。这些人很危险,弄不好就会车毁人亡,可是他们却偏偏熟视无睹。为什么?因为他们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只知道随大流。而巴菲特显然不是这样的。
1950年秋季,巴菲特进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书时,特别崇拜他的老师本杰明·格雷厄姆,并由此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很想知道,本杰明·格雷厄姆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有一次,当他得知本杰明·格雷厄姆在政府雇员保险公司担任董事长后,便在1950年12月利用周末时间,特地去华盛顿特区拜访这家保险公司。
没想到,当天因为是周末没人上班,所以巴菲特吃了个闭门羹。想想大老远跑来就这样回去不太死心,于是他拼命敲门。过了好久,来了位保安,打听清楚情况后,把他引见给当天在楼上值班的总裁助理洛里默·戴维森,两人一共交谈了4个多小时。从此,巴菲特对保险业务操作过程以及政府雇员保险公司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
回去后巴菲特就写了一篇分析报告,题为《我最看好的股票》(The Security I Like Best),当然,该股票就是指政府雇员保险公司了。他通过摆数据、讲道理,最终得出结论认为,该公司“绝对是一家合格的成长型企业”。数据表明,1949年美国135家财产保险公司的平均利润率只有6.7%,1950年更是只有3%,可是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这两项数据却分别高达27.5%和18%,并且预计在1951年上半年整个行业出现亏损的背景下,该公司的利润率仍然可以达到9%以上。
可是,由于当时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并没有知名度,更没有多少人持有该股票。所以,当他1951年6月硕士毕业后回到家乡,在父亲开的经纪公司里担任股票经纪人,并起劲地向客户推荐该股票时,任凭他怎么说,别人也是将信将疑。
无奈之下,巴菲特为了消除大家的疑虑,只好自己掏出1万美元来购买该股票,约占他当时所有资金的2/3,可谓是“重仓持有”了。
但即使如此,人们对他的这一举措仍然不理解,更谈不上认同了。一些保险代理商甚至向他父亲揭发说,巴菲特在推销一家“无人理睬”的保险公司的股票。
但巴菲特的性格是,只要自己认准了就不轻易服输;况且,他对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已经做过实地考察,他相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这一性格特点在他后来的投资生涯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他一方面继续向客户推荐这只股票;另一方面,又以3倍于收益的价格,爱屋及乌地购买了堪萨斯城人寿保险公司的股票,后来还干脆买下了国民保障公司的控股权。
通过购买和拥有这些保险公司股票,巴菲特进一步了解到了保险公司是怎样运作、怎样赚钱的。这种由点到面的深入了解,反过来又大大增强了他购买政府雇员保险公司股票的信心。
后来,无论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财务状况多么糟糕,巴菲特一直认准这是一只好股票,所以只管买进、从不卖出。就这样,巴菲特不但在这只股票的普通股上继续追加投资410万美元,而且还在该股可转换优先股上投资1940万美元,合计在政府雇员保险公司这只股票上投入资金4700万美元,股数720万股,持有该公司33%的股份。从此,该股票也成为巴菲特持股量最大的股票。
仅仅到1980年,巴菲特在政府雇员保险公司股票上的投资市值就达到1.05亿美元,增值123.4%。而这一切,都是巴菲特认准了就要大胆去做的最好证明。
【课后点评】
俗话说“胆大心细”,股市投资也是如此。股市中有太多的机会稍纵即逝,需要当机立断,不能犹豫不决。当然,能够做出这种果断决策的前提,应该是你对该股票有充分了解,并且最好是实地考察的第一手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