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相信自己的直觉(1 / 1)

自己的直觉,是自己对即将购买的股票和企业的第一感觉。这种感觉是建立在对企业的充分了解之上的。但是,这种感觉很容易受到所谓的股市行情的干扰,特别是对于那些对股票投资不熟悉的投资者,往往会受到这种干扰的影响,改变原本是正确的投资决定,使结果适得其反。我对自己的直觉特别有信心,几乎所有的投资决定都是来自于自己的直觉。这一点也不夸张。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投资策略】

巴菲特认为,股票投资要学会不受别人干扰,充分相信自己的直觉。在他看来,人的直觉往往十分准确,对于股票投资者来说,这一点同样非常重要,至少从他自己身上能够对此加以证实。

有人曾经就直觉问题向他请教,他坦言道,他的投资决策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凭直觉拍板的;只要直觉告诉他在这方面有投资价值,他就会大胆地去进行投资。

听起来这好像有些不可思议。因为在一般人眼里,凭直觉投资往往意味着草率、盲目,像巴菲特这样的投资大师也会这样“草率”、“盲目”吗?其实不然。因为直觉并不是幻觉,不是空穴来风,尤其是建立在理性思维基础上的直觉,就更是如此。

就巴菲特而言,他对这只股票越了解、越掌握情况,由此得到的直觉就越符合客观实际和未来趋势,这一点非常符合价值投资法则。

也就是说,当巴菲特凭直觉感到这家企业的经营状况令人满意、这家企业的股票值得投资时,他才不去关心当前股市行情和所谓点位高低呢!

因为这家企业的内在价值通过直觉告诉他,这只股票值得投资,这时候还有什么必要关心股指高低呢?

巴菲特认为,一家企业只要能善于运用公司资本,并且保留相关盈余用来增加公司净值,那么从长期角度看,公司的股价就一定会回归到与其内在价值相符的价位。他在伯克希尔公司身上,就是这样做的。

众所周知,由于巴特菲持有伯克希尔公司的大量股票,并且控股该公司,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巴菲特就是伯克希尔公司,伯克希尔公司就是巴菲特的化身。

巴菲特自己也是这样认为的。他说,伯克希尔公司是他的一块“画布”。1985年10月10日,他在接受《女装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我对我的工作非常满意。每天早晨上班时,我好像是前往西斯廷教堂去画画。”

每当伯克希尔公司盈利时,巴菲特总是喜欢购买其他经营良好的企业的部分股份或全部股份。当公司净值增加时,股市上对伯克希尔公司股票的评价也会上升,从而导致股价上涨。

例如,伯克希尔公司1981年每股净值是527美元,当时的股价为525美元,可谓极其相当;而到了16年后的1997年,每股净值为2万美元,股价也随之增长到3.7万美元,就是这样造成的。

1969年,美国股市爆热,巴菲特根据他向本杰明·格雷厄姆学到的投资理论,结合当时股市实际,凭直觉感到这样的股市太疯狂了,接下来一定会潜藏着巨大的风险。他左看右看觉得股市中已经没什么好的投资机会了,于是卖出了所有的股票,把13年来的投资收益全部分配给投资者,一下子就在他的家乡产生了50多个百万富翁。

解散巴菲特有限公司的结果怎么样呢?事实再次证实了巴菲特的直觉是对的:1969年6月,美国股市大跌,渐渐演变成股灾。到1970年5月时,几乎所有股票都比上年初下跌了一半以上!

在巴菲特的直觉中,“黄金没什么大用”,所以他坚持不投资黄金。

2009年时有人问巴菲特5年后的黄金价格如何以及是否值得投资,巴菲特说,“我不知道那时黄金价值几何,但是我可以告诉你一件事,那就是在这期间,黄金没有什么实际用途,它只会静静地呆在那。”他进一步解释说,可口可乐会赚钱,富国银行也能赚很多钱,“养一只会下蛋的鹅,要比只会坐在那里消耗保险费和存储费等费用的鹅要好得多。”

回过头来看,巴菲特的直觉基本上是正确的。2009年的黄金价格在每盎司900美元,4年间到2013年末时累计上涨约40%;而同期可口可乐的股价上涨了100%、富国银行的股价上涨了200%,这还不包括股息分红在内,也不需要巴菲特所指的黄金持有成本(保险费和存储费)。2016年5月黄金价格虽然一度触及一年来的最高点1300美元,但即使如此,在过去的7年间也只累计上涨约40%,年复合增长率仅有5%。

巴菲特之所以认为黄金没什么用处,是指现代的黄金很难判断其内在价值如何,主要是作为投资品存在的。他说,所谓黄金就是从非洲或其他每个地方的地底下挖出来,然后把它融化,再挖一个洞把它埋起来,花钱雇人看着这样一种东西,没什么实际用途。他幽默地说,“如果火星上的人看到这一幕,他们一定会挠头在想这到底是为什么。”

所以能看到,黄金市场实际上担当不起人们寄予过高期望的避险资产身份,一哄而抢,同样也会一哄而抛,主要取决于投机心理预期。对此,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也持有同样的观点,他说,“也许,只有上帝才知道黄金价格的走势。”[1]

在这里,实际上反映了巴菲特的良好直觉不会受别人起哄的影响。

【课后点评】

直觉这玩艺很奇妙,看起来完全是唯心主义,所以直觉灵不灵确实不能一概而论。在这里,更关键的是要看对宏观经济是否有理性的把握。过于关心短期股市行情,会导致直觉失灵,或者直觉被淹没,根本没感觉。

[1]刘洪:《巴菲特为何不喜欢黄金》,载《经济参考报》,2013年1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