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今游叹仰止(1 / 1)

拾尺集 严行方 1037 字 3个月前

国庆节难得悠闲,却又觉得很是无聊。因此,在10月2日这天,独自到锡东的泰伯墓去看看,我虽然是无锡人,但却从未瞻仰过这位无锡乃至中国南部地区的人文始祖的陵地。过去也曾多次路过,但都没有进去,因为以前这里很是破败。后来,经过政府修缮,现在基本具备文化景点的特点。因此,利用假日,想过去看看。但毕竟是一处墓地,没好意思叫上其他人同去,自己独自前往吧。好在锡西到锡东,也就四十来公里,一小时的车程就到了。没几个人在那里游览,但门票倒要20元。

“泰伯其可谓德也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这是《论语》中记载孔老夫子的一段话,赞扬泰伯让王位于三弟,而南下开化江南蛮荒之德,说是老百姓无法用语言来称颂泰伯之高德。

泰伯,姬姓,又称作太伯、周太伯、吴泰伯等。生于远古时期商朝末年,是殷商朝在陕西地区的一个诸侯国国王——古公亶父(即周太王)的长子,因为他看出父亲的心思,想让其三弟的儿子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继承大业,因而把王位的继承权让给了三弟季历,他带二弟仲雍,以外出狩猎为名,一路经齐鲁等地南下,来到当时还属于荆蛮之地的江南,入乡随俗,文身断发,在现在的无锡东面的梅村(古称梅里)安家。商代末年,中原地区诸侯各国用兵频繁,泰伯深恐兵祸波及,在梅里平墟修筑城郭名曰“勾吴”(一曰句吴,大概古代时候这两个字是一样的)。泰伯定都梅里后,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曾“穿浍渎以备旱涝”。相传泰伯开凿伯渎河,它流经坊前、梅村、**口,直至漕湖(现在的鹅湖或称蛾震**),全长43公里,是江南历史上人工开凿的第一条河流。无锡清名桥一段俗称“伯渎港”,也是因伯渎河的与之相连而得名的。伯渎河的开凿,使当地百姓世代受利。泰伯三让天下和开发江南的功德,几千年来,一直为后人所敬仰。因为他将中原地区的先进农耕文明,带到了江南,因此,被称为江南的人文始祖。

后人敬仰泰伯的高德,在梅里(梅村)修泰伯庙,祭祀其开化江南之功,以及三让天下之德。——古往今来,为了王位争来斗去,流过多少血,枉死了多少人,算尽了多少阴谋诡计,上演了多少惊天动地的戏剧……真是难以计数。像泰伯这样主动让出王位继承权的,确实很罕见,故在泰伯生后数百年后被另一位圣人孔子称为:至德至圣;乃至后世也颇有颂扬。(我以为与其说是泰伯是德让,倒不如说是避祸。因为王权的争夺,非福即祸,自古以来一贯如此!泰伯是属于在那个时代“看得穿”的一类人。——这当然是我的妄言而已,见笑了。)

只是以前梅村的泰伯庙由于战乱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众所皆知的因素,已经破败荒废了好几十年。当时对面是梅村中学,此庙曾经一度被划归中学的校产,成为学生的宿舍和校办厂的车间。我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因有亲属在那校办厂小住而第一次到那里的,当时两边的厢房已经破得面目全非,大殿竟然成了学校田径队的宿舍,那时窘境可以想象。近年来经过修葺改造,泰伯庙已经颇具规模,虽然比山东老夫子的孔庙还差一些,但基本上已经和一些地方的城隍庙一样的规模了。而如今要买票方得入内,想当初的校办厂还真是“改天换地”了!

泰伯卒后,葬于梅村东面十多里地一个孤独的小山丘上,此山名鸿山,后因有泰伯之陵,又名皇山,周围的乡镇前几年叫“鸿声乡”,现在改名为“鸿山镇”。这也是我10月2日去瞻仰鸿山泰伯墓的时候,才知道的。

泰伯墓现在修得很有气魄,门前现建有一个硕大的广场,大有喧宾夺主之势,一旁建有很大的旅游商业街,但由于平常很少有游人光顾,因此这些店面全部空在那里。

广场中间设姓氏地面碑,其本意是记载由泰伯衍生出的各个姓氏。但实际上据史料记载,泰伯并无子孙,可能终身未婚。

泰伯去世后,勾吴国的王位(其实当时仅是一部落首领而已)由其弟弟仲雍继承。后来那段历史,就是周文王姬昌建西歧国,然后由他的儿子周武王姬发兴周伐纣,灭了殷商王朝;这大概就是《封神榜》里所说的文王遇到姜太公等故事。武王灭商后,为感激两位伯祖让王位于他祖父的恩德,遣人寻访到江南梅里,将仲雍的后人周章,封为吴王。经过几百年周朝的传承,到了春秋时代,那时候的吴王名阖闾,把都城由无锡梅里向东迁往几十里外的姑苏——即现在苏州的附近。因他重用了一大批当时的著名人士如伍子胥、孙武等,吴国成为当时诸侯一霸。

阖闾时代,吴越两国经常争斗,在战争中阖闾中箭身亡。王位传给了他的儿子夫差。夫差为报父仇,在伍子胥、孙武等辅佐下,终于伐越成功,并把越王勾践也俘虏了。后来越王卧薪尝胆,并用了范蠡、文仲等的计策,进美女西施给吴王,迷惑其心志;最终把吴国打败了,夫差也兵败身亡。——这些历史故事通过电视剧等流传很广,大家都已经非常熟悉了。

10月2日,我还到离鸿山十多里地的“吴文化博物馆、鸿山遗址博物馆”参观,再次重温那段吴越相争的历史,真是无限感慨。可惜博物馆里面不允许拍照。

我的历史知识比较贫乏,对于古代史更是非常陌生。虽然对博物馆展览的考古成果非常敬仰,但自己对考古却一点都不懂;对于那段远古的历史,我也仅仅只能仰望感叹而已。

(2008年10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