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团(1 / 1)

拾尺集 严行方 767 字 3个月前

立冬过后,天气逐渐转冷,室外阴雨连绵,寒气袭人,冬至的日子为期不远了。

在以前农村,冬至的到来,似乎并不让人觉得萧条寒冷,反而让人滋生出一种期盼和温馨,这可能是冬至前后能够吃到冬至团子的缘故吧。冬至前后,农村人农事渐少,有了暂时的空闲,便开始做冬至团,以致沿袭成了和端午吃粽子、中秋吃麦饼一样的风俗习惯。

冬至团不论有馅没馅,个大个小,大家都喜欢吃。当时一般人家只能做些瘪子团(内部没馅),只有条件好一点的人家,才能包有馅的大团子,对馅也很讲究,肉馅、萝卜馅、青菜馅、芝麻馅、豆沙馅、笋干馅,种类繁多。团子还有各种造型和颜色,一般的团子造型都是圆形的,用手揉搓几下就成,也有长条椭圆形和上圆底平的团子造型。有些人家专门请木匠(雕花匠)制作了团子(包括松糕)的木质模具,模具凹处简单雕刻一些吉祥图案和花纹,加工团子时只要在模具里放点干粉,然后把搓圆的已经塞进馅的粉团放进模具,用手掌细细按压,轻敲一下就出来一个个造型十分好看的团子,圆润细腻,大小一致,在竹匾里整整齐齐的排开等待上锅蒸熟,满匾的团子仿佛就是一件件栩栩如生的工艺品。小孩子看着大人们加工团子,甚是羡慕好奇,大人一不留神,那木制模具就被小孩抢在手里把玩,大人发现后并大声呵斥,小孩子赶紧溜之大吉。团子的颜色除了面粉或米粉的白色,还有麦青色和橘橙色,都是用麦叶、青草、南瓜的汁水和成的,搅拌加工汁水的时候,还要适量放点石灰(据说并不影响健康),这样色泽就更加诱人,味道也特别清香,吃起来口感十足。团子做好后,为了区分不同的馅,在团子上还要用筷子蘸了颜色后点上记号,一般是用小圆点表示,这也是小孩子乐意做的事,淘气的孩子有时候还往自己的小脸蛋上点上几点,引得众人一阵哄笑。还记得以前农村造房上梁前也要做一些糕点,做糕点的场面十分热闹,一村上男女老少都来帮忙,蒸笼一打开,那腾腾的热气馋得小孩子围着团团的转,直流口水,只等着开花的团子(露馅等没加工好的团子)尝来吃。

“有么冬至夜,无么冻一夜。”一般的人家,受经济条件限制,加上省事方便,在冬至前后,是以瘪子团为主食来过冬至节的。这瘪子团没有馅,做法十分简单,只要把米粉放进少许热水,揉和了,再搓成一个个小圆形,轻轻压扁就行了。冬至夜那天,大人们会烧一大锅咸菜(或青菜)瘪子团,有时里面放些山芋、蚕豆,一开锅热气腾腾,清香扑鼻,小孩子都能痛痛快快吃上好几碗。那一家人围在一起吃菜汤瘪子团的情景,现在想来还是那么温馨甜蜜。

第二天早上,粥里面又可以放一些瘪子团,那时候新米粜好,一般都是用井水烧粥,那粥的味道真是清香。和着自制的萝卜干,热腾腾的吃上一大碗,一个上午小孩子就可以尽情的跑跳,都不会感到饥饿。以前农村里的早饭虽然简单,但小孩子都喜欢吃。秋收后吃瘪子团,夏收以后,有了面粉,就在粥里做烂块头(有的地方叫面蛤蟆、面癞团、面疙瘩),咸咪咪,香喷喷,咬紧特别好,也很熬饥 1。

我最喜吃饭锅上的瘪子团,又香又凝(凝,无锡话,指细腻),略带甜味。那时候都在大铁锅上烧饭,一大锅的饭,铁锅四周还有不少空余,瘪子团就贴在上面,饭还没开,孩子们就趴在灶台上闻那四溢的香气,恨不得把锅盖掀开来看看。等蒸熟了,大人就会给孩子每人分几个,孩子们把热乎乎的瘪子团捧在手心里,都舍不得吃掉。

后来生活条件逐渐改善,副食品慢慢丰富。孩子们再也不必巴着大人做米磨粉,盼着过年。如今只要光顾一下穆桂英点心店,就可以买到各种糕点,十分方便。在饭店里也能品尝到萝卜大团子和咸汤瘪子团,但总感觉到少了那浓浓的清香味和自己制作的那份浓浓的情趣。是啊,再丰富珍稀的美味佳肴,哪里比得上这简简单单、清清爽爽的冬至团呢?

1 熬饥,无锡话,意思是不会感到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