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海宁盐官小镇,我对它的了解仅限于电视上人追潮、潮赶人的壮观场面,以及有关乾隆皇帝出身那个美妙的传说。
5月2日,我们一行人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目的地是嘉兴的西塘古镇。但见到高速公路有关盐官的路牌,就动了去盐官观潮觅传说的念头。
到了盐官,不巧,当天观潮时间是在晚上6时。看来海天一色、奔腾汹涌的海潮,这次是无缘相见了。但好在盐官还有人文景观供我们游览。
从“宣德门”入内,就是“宰相府第风情街”。街口的江南民俗馆”,正巧皮影戏即将开演。皮影戏是北方剧种,生活在南方的人们,很少有机会亲眼看到现场的表演,大人和小孩都有兴趣,买票进去一看究竟。
而我呢,兴致更多在于与之一墙之隔的“花居雅舍”。所谓“花居雅舍”,其实就是故时的青楼。整个青楼分作两进,第一进是一个方形的二层小楼,一楼的大厅里摆着一个花轿,据说古时妓女赎身后就是坐着这样的花轿离开妓院的,与旧时的生活告别。再往里面走就是这个馆的第二进,和第一进的结构差不多,只是一楼没有了大厅,大厅在二楼。走上二楼,大厅里面摆着一些桌子椅子之类,当时妓女们在这里“打茶围”。据说“花居雅舍”是宋朝名妓李师师的宅地,黄晓明版《鹿鼎记》的“丽春园”场景就是在这个两进两楼的木结构建筑里拍摄的,张纪中导演选择金庸先生的故乡翻拍这部片子是不是为了更好地贴近原著啊?
陈阁老宅在风情街的另一头。盐官据说有很多的谜,但是在所有的迷中,乾隆身世之迷是迷中之迷。几百年来,在坊间偷偷流传,更有大量文学作品以此故事为蓝本,延伸出各场精彩好戏。最有名的要算是金庸先生的大作《书剑恩仇录》了。盐官人深信不疑,乾隆的生父正是这位清代大学士陈元龙(一说为其堂侄陈世绾)陈阁老。
当然,这只是坊间传言而已,但历史上的陈家的确人才斐然,是个世代簪缨之家,有过“一门三阁老(宰相)、六部五尚书”的荣耀。进入府中,从前厅到后堂,从左厢到右房……一一看过,甚是遗憾,大多为现代重建之物。唯有天井中残存的铺砖,显现几许历史的沧桑,泛滥着思古之幽情;唯有宝砚斋前树龄600多年的古罗汉松,至今挺拔苍翠,见证那一段段草枯草荣的历史变迁。还有现今仍存的“九龙匾”,依稀可见当时世家的荣耀。清雍正登基的那一年,也就是公元1723年,皇帝御题“躬劳著训”四字,并制成匾额赐于陈元龙的堂嫂查氏夫人,表彰她教子有方。这位查氏,正是大师金庸的先人。匾上浮雕着盘绕的九条金龙,听朋友说,谁能一口气把匾上的九条龙都数齐了,能遇有好运呢。
出得陈阁老宅,已是中午时分。这条街上的另外几处景点杨兵部宅、城隍庙和五土庙等以及附近的徐志摩故居、王国维故居,只能放弃游览了。不过,听同行的朋友说,此处的城隍庙有一副对联很是别出心裁,上联为:凡事莫当前,看戏何如听戏好;下联为:为人须顾后,上台终有下台时;横批为:演义。
一语双关,言浅意深,令人拍案,道出了为人的一种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