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古镇,仿佛就应该是小桥流水、轻舟**漾、荷叶田田、菱歌阵阵。同里,便是在这样应该下诞生出来的水乡小镇。
来到同里,不能不游这里的园林,最著名的园林非退思园莫属。
此座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古建筑,原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兵备道的私家住宅。园主人任兰生曾在安徽做官,后来被弹劾免职,还乡后便修建了这座园林,园名“退思”,语出《左传》:“进思尽忠,退思补过”,文人雅士借题发挥,在“退思”二字上做文章,却留给后人一座典雅的建筑艺术珍品。
此园虽为人筑,却犹如天开,尽得造化之妙。园内占地面积仅九亩八分,但是全园布局奇特,移步换景,亭、台、楼、阁、廊、坊、桥、榭、堂、房、轩一应俱全,虽受地形所限,但都贴水而建,一旱一水,意趣各一。园中的“菰雨生凉”轩,设计了三条水道,池水循环,形成天然的降温设施,真是“生凉”有方。园中的“眼云亭”峭立山岭,凌云飞檐,当游人登上这些楼阁,或近观园内景致,或远眺湖光山色,宛如置身于“世外桃源”的仙境。
最心怡的就是那闹红一舸了,看其名,还以为它是一艘小船,其实不然,它是一个小巧玲珑的红房子,中国红是那样醉人,又那样深沉,做成船的模样,矗立水上,从旁边望去,不就像一艘小船吗?当微风拂过水面,水面漾开一圈圈水纹,凝神盯住这水纹,这闹红一舸可不就正水中前行吗?
出了退思园,我们去了陈列木雕古床的古风园,又瞻仰了传说中的“珍珠塔”,穿过窄窄的巷弄到了楼梯逼仄的崇本堂,过河便是闺阁沉静的嘉荫堂,再往西去找到了耕乐堂,接着又去了以松石寓世间万象的松石悟园。“庭院深深深几许”,在这些古园古宅,总让人感到一种幽幽的久远的神秘气氛在里面流淌。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隐藏在尘埃下的历史,那些被无数游人抚摸过的古藤旧椅,见证了主人或者过客的无数的前朝旧事。
我已经走过了许多的古镇,所有的古镇都是热闹的,同里也不例外,可在同里热闹的只是游人,真的同里还是那么安静。就连做生意的村民也是很安静的。他们用软绵婉转的吴语轻轻地招呼着买卖,绝不会大呼小叫,更不会去拉扯游人,有的则干脆连吆喝也省了,只静静地做自己的事,一任游人在自己的店中流连。
忽然之间,天上飘起了雨丝,我们忙钻进店家在临河撑起的大雨伞。已是中午时分,我们就在这雨中点了几道农家菜小酌起来。
一时间,整个古镇安静了许多,我们坐在那里,静静地听着小雨打在雨伞上的噼噼啪啪声,静静地看着身旁的河水,偶而会有微风吹来,一丝朦胧未明的潮腥般的气息,缓缓地飘入鼻际。忽然,一声欸乃桨音传来,一艘小船驶过青绿的水面,船上的两个小孩伸手向着我们打招呼……
店家的老阿婆跟我们说,身旁那座不起样的小桥就是大名鼎鼎的太平桥。阿婆还说,河是同里的灵魂,桥是同里的性格,太平桥和吉利桥、长庆桥被同里人看作是消灾消难、吉祥幸福的象征,“走过太平桥,一年四季身体好;走过吉利桥,生意兴隆步步高;走过长庆桥,青春长驻永不老。”自古以来,镇上无论谁家婚嫁,迎新娘的花轿都要通过三桥绕上一圈,老年人过寿,也要绕三桥走上一圈。这在古镇已经形成了一种民情风俗。
用过中饭,雨还在下。我们撑一把折叠伞,不再勿勿地去往某个目的地,而是随意地拐进了一个无人的小巷。小巷幽深,两边的人家都紧闭着门户,显得格外的静,这种静才是古镇的本色。
此时,走在幽幽的小巷间,你的脑子里可能会闪过一个又一个的名字:叶茵、计成、王宠、陈去病、范烟桥……不由得更从心里生出一种怯来,怕吵了某个人的学问。想象中,他或她开得门来,丢给你一个嗔怪的眼神,又关了门进去了……
恍惚间,我感觉自己也成了一个古代的人。住在哪呢,定是同里这样的古镇里。有一个不大的园子,门前有河,河上有自家的船。还要有一间书斋,不需太大的,但要有一些自己喜欢的书。不是有钱的人家,可也不能为生计所忧。这样,在合适的时候,可以邀三五好友于园内小聚。背几句古人的歪诗,发几句不痛不痒的牢骚。再就是喝酒了,酒要黄酒——既不是很烈,也更易拉长喝酒的时间。一天下来,朋友们一个个东倒西歪在园里的角角落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