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浙江南部的小县城仙居,听说这里有着一个据称是“中国商贸第一古镇”的皤滩古镇。
我一向对古镇情有独钟,自然萌生向往之情。
一早驱车来到古镇,据当地导游介绍:皤滩原为河谷平原中凸出的一块滩地,因满布白色鹅卵石,得名“白滩”。唐朝始兴,明清最盛,民国逐衰。兴衰始落,均本于永安溪。由于永安溪上的五条支流均汇于此,商船多选择于此停靠、集散,明清两朝最兴旺时,日停商船近500艘,于是造就了皤滩古镇的繁华。在挨挨挤挤的商埠、华宅间,嵌满了茶楼、酒肆、当铺、书场、赌场、妓院……后来,由于公路、铁路的兴起,水路运输逐渐衰落,古街也随之迅速萧条起来。皤滩古镇留下来的是繁华过后的没落,纸醉金迷后的消沉。
古镇街上,老字号层出不穷,名字都起得古色古香,“蓬岛源流”是药店,“山珍海错”是饭馆,还有“首饰局”。这些老字号都被写在粉墙上,墨迹依稀可辨。这里商铺沿街的窗台,比其他古镇的要宽,据导游讲其实这不是窗台,正是当年营业的柜台。这些柜台多是由整条石块垒成,但已然很破败,甚至满是青苔,唯有从想象中才能体味出当年的繁华。
尽管正值国庆假期,但游人依然不多,这里似乎真的被世人遗忘了。古镇也似乎习惯了这种遗忘,在长长的小巷两旁,商铺门板大多紧紧地关着。少数几户半掩的门中,一、两位老人在默默地做着家事,门口很随意地放着一两个小小竹篮,里面放着三两个桔子、莲蓬、红薯等土特产,供游人挑选。这些老人并没有刻意地吆喝,也没有刻意地推销,过去的繁华、现在的萧条,对他们来说,都是生活。忽有一扇木门在吱呀之声中打开,从老屋中跑出三两只鸡鸭,嘎嘎地叫着,寂静的古镇顿时多了几分生机。
古镇的街路由石子铺成,在岁月的冲刷下已然十分光滑锃亮。徜徉在这条几乎被历史遗忘的古街上,听着自己踩踏在鹅卵石街上所发出的“咄咄”声,感觉自己恍若走进了一片被岁月尘封了千年的云烟中。
古街除了店铺外,还有不少书香门第。古街目前就保留着“陈氏祠堂”、“胡公殿”和“何氏里学士府”等古建筑。让人想不到的是在小小的皤滩古镇竟然有三处妓院,其中“春花院”至今保存完好。院外的墙上“色赛春花”四个字依稀可辨。踏进春花院,雕栏玉砌犹在,只是美人不再。二楼的“美人靠”栏杆,不知被多少只红袖拂过。正面大厅地上鹅卵石做成一颗心和九个铜钱的图案,寓意为“脚踩九连环,方得美人心”。转到中院里就是一间间待客的厢房,这里正是旧时青楼的卖笑之所在。墙上挂满了姑娘的艺名,客人看中哪位姑娘只需翻牌即可。中院的厢房为喝茶听歌的厢房,细数有16间之多。厢房里面还挂着南北朝苏小小、宋朝李师师、明末清初柳如是等才情皆备的一代名妓画像。这个如今破败的院落不知目睹了多少妓女的哀怨情仇、辛酸故事。
还没有收拾好思绪,又来到古戏台前。踩着“吱吱”作响的木阶,走到戏台上,恍然间,锣鸣鼓响,老旦、青衣粉墨登场,台下的人叫好喝彩声不断。抬头望去,戏台两侧二楼的厢房里,正是专供那些妙龄少女喝茶看戏的厢房,遥想当年,会不会有一位美丽的小姐对着台上英武的小生暗送秋波呢?
出得春花院,在街路的拐角处,有三两老人坐在那里,没有言语,没有喜怒,静静的,默默的,任凭游人在他们面前走过,任凭时光在他们脚下的路面如水般淌过……
古镇如人,人如古镇,我忽然有这样的想法:皤滩古镇不正是如眼前的老人吗?经历了曾经的繁华,如今已是荣辱不惊、心如止水。
花没黄,唯有人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