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优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这是北宋文学大家欧阳修的名篇《醉翁亭记》。正有了这一名篇,让世人知道了安徽滁州,知道了琅琊山。世有欧阳修然后才有醉翁亭。欧阳修被贬滁州期间,琅琊山住持智仙和尚在山上为他建了一座小亭,欧阳修亲为作记,这就是脍炙人口的《醉翁亭记》。欧阳公不仅在此饮酒,也常在此办公。有诗赞曰:“为政风流乐岁丰,每将公事了亭中。”文因亭美,亭因人名,时光可移而文不可灭。
受了欧阳修名篇的**,这个端午小长假,我们一行驱车赶往滁州,追寻“醉翁”当年的足迹。
进入琅琊山,放眼远观,郁郁苍苍,连连绵绵。由山门向上,拾阶而登,就闻得缓缓水声,渐行渐响,叮咚潺潺,倚声而寻,只见山泉下泻,乃酿泉也。泉水之旁,有一园林小筑,入内就见一角凉亭,乃醉翁亭也。
现存的醉翁亭是在清朝光绪年间由滁州文人薛雨时重建的,四个檐角高高翘起,犹如燕尾,深得飞檐走壁之妙。亭前有联“饮既不多缘何能醉,年犹未迈奚自称翁”,说的应是欧公酒不醉人人自醉,洞悉人世间朝暮四时的旷达情怀吧。楹联上方乃是苏轼题写的“醉翁亭”三字。苏轼比欧阳修年轻了30岁,两人都是才比天高之辈,难得彼此欣赏,欧阳修更无倚老卖老,对苏轼深为提携。这醉翁亭旁作为宝物珍藏的醉翁亭记碑刻,正是源自苏轼的手书。欧文苏字,伴随着琅琊胜境的美妙,传为佳话。就冲这,就该让天下的古文追捧者来拜谒一番。
此处建筑已非最早的孤亭一座,后人敬慕前贤,依亭陆续构有“醉翁九景”,醉翁亭、意在亭、古梅亭、影香亭、六一亭、怡亭……,尽皆文酒风雅的余韵。正所谓,山行数里,亭影不孤,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坐在小亭里思绪万千,望着亭里那篇《醉翁亭记》的大碑,默念着熟悉的古文字句,感受着醉翁之“乐”:乐山青水秀,乐四时之美;还乐觥筹交错,乐禽鸟和鸣;更乐“醒能述以文者”。
琅琊山有亭、有殿、有寺。出得醉翁亭,沿着琅琊古道,婉蜒上行数里。跨过一扇古朴之门,就进入了琅琊古寺。
琅琊寺现存最古老的建筑,是著名的无梁殿。这里的沧桑感是无法比拟的,红色的砖墙,斑斑驳驳,许多地方的砖缝露出剥落的痕迹,惨白的石灰在尽力填补着。无梁殿没有飞檐、也无斗拱,里面是类似西方教堂的拱形门,真是风格独特,堪称一绝。在见惯了金光宝气朱门琉瓦的华丽庙宇后,再看看这座悄然遁世、笑看风雨的古老建筑,这种感觉真是奇妙啊。
信步古寺,六朝古松、名泉幽洞聆听山间风雨;摩崖石篆、残亭旧阁见证历史沧桑。此时,夕阳西下,林乌归巢。又值寺庙晚课之时,诵经声起,磬鼓齐响,似乎从历史深处传来。
其实,古今社会就像是一个人生的大舞台,这舞台只有极少数人能在上面演出轰轰烈烈的大剧,多数人是无法登台演出的。于是就有人总结出“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的两种观念。在我理解,“独善其身”不光是道德方面的修养,而且也在于身心的修养。置身林下,寄情山水,正是身心修养的重要内容。真正能领略山水风韵的,那也是要抱着一颗童心的。世间的事情是复杂的,那是那些具有复杂之心的政治家操心的事情,不必要每个人都把自己搞得烦恼连连。
出得寺来,看古道苍茫,遥想欧公当年,一颗心似乎平和沉静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