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倡导全民创业是不负责任(1 / 1)

在有关部门看来,支持大学生创业主要是为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可是,创业就等于就业吗?当然不是,这个简单道理连这些部门也不会不知道。更不用说,创业与就业相比难度要大得多。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如果就业是上大学,那么创业就是自学考试。在所有人眼里,自学考试文凭当然不如本科文凭硬当,许多好单位的招聘,自学考试文凭连报名资格也没有;更不用说,取得自学考试文凭要比拿到本科文凭难多了——自学考试的试卷难度相当于学业毕业水平,考试合格,相当于你达到了相应的专科、本科毕业水准;而后者则是入学水平,并且要在接受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才会进行考试。孰易孰难,高低立判。现在你倡导这些学生不去就业去创业,不就像让他们高中毕业后不去考大学而是直接参加自学考试一样可笑吗?

从这个角度看,这些部门的初衷也许是好的,可是无形中却给这些大学生的创业成功平添了不少困难。如果真的是为这些孩子好,那就首先要切切实实改善企业生态,让这些不管是大学毕业生也好,不是也好,都能自觉投入到这个行列中去,而不是强行推动。强扭的瓜不甜哪。

可现实正是如此。有些部门提出,要完善各种机制、创造条件鼓励大学生创业,并且认为“培养更多会创业的青年,对社会的发展将是巨大的推动。”某高层领导甚至表示,要形成全社会支持创业的氛围,“通过基金会、项目资助等形式,加大对科技型创业企业的扶持。”更有领导建议,可以模仿商学院模式,建一所“中国创业者学院”…… [1]

可以说,如果不问对象、不问专业,千篇一律地认为所有人上大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创业,那不但是对高等教育的误解,更是一种悲哀。

据说有资料表明,平均1个成功的创业者至少能创造3个就业岗位。但如果就此作为鼓励大学生创业的理由,也“太廉价”了吧?因为再怎么说,一个失败的创业者至少也能解决一个就业岗位,那就是“他”自己至少不用再去就业了,“有事可做”了。用这样的眼光来看待就业,是不是也太庸俗、太不负责任了?!

教育专家熊丙奇认为,无论政府部门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开办创业知识讲座和培训,还是企业以各种名义举行创业竞赛等,实际上都是本末倒置。也就是说,用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办法来缓解就业压力,这种导向本身就有问题。一方面,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比重连1%也不到,这样大张旗鼓地倡导大学生创业,无疑是广种薄收;另一方面,1%的比例恰好表明现在的大学生对自主创业是头脑清醒的。

而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创业导师的著名学者李开复则一针见血地指出,近年来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创业越来越重视、媒体舆论对大学生创业成功的个案不遗余力地进行宣传,很容易给这些孩子产生误导。鼓励学生具有创业精神是对的,但是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是不是一定要倡导他们去自我创业,就另当别论了。[2]

重庆市的一份调查表明,即使在大学期间创业过的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的失败率仍然高达60%以上。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是**过度,对项目缺乏全面、冷静的可行性评估。如某高校食品科学系6名研究生共筹资20万元,准备开设20家面馆连锁店,结果因为管理不善和经营不佳,4个多月后第一家店面就不得不挂牌转让。

二是好高骛远,不知道自己究竟能做什么。某高校学生创办了一家网站,注册用户已有100多万人,可是他却在那里一门心思坐等收购和风险投资的垂青,不知道怎么才能赚钱,结果是捧着饭碗没饭吃。

三是纸上谈兵。有3名大学生推销保健品,他们异想天开地认为,只要每件产品赚10元,有100万人买,他们就能赚1000万。可是最后怎么也销不动,因为他们没钱做广告,这产品压根儿就没有人知道。

四是单打独斗,不会变通。一位大学生毕业后承包了一片荒山种果树,资金链断了,他却因为害怕与别人分享利润而拒绝合股经营,最终只能眼巴巴地看着这些果树变成柴火。[3]

案例

适合创业的只是极少数

说倡导全民创业是不负责任,非常符合“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原则。可以说,适合创业的只是极少数,这其中既有后天的,也有先天的。来自郑州的石豪杰,就是其中的一位。

石豪杰早在2007年时就开始网上购物了。网上购物的便利和便宜,使得他萌发了自己有朝一日要开一家网店的兴趣。高三上学期时,他用手机上网,偶然看到关于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介绍,从此就迷上了这所学校。2009年高考结束后的第二天,他就只身来到义乌,先是逛了一回举世闻名的义乌小商品市场,然后就直奔该校,实地考察学校环境和创业氛围,并且与该校一名领导进行了一番有关学生开网店的交流。

根据该领导建议,他在8天内开出了一家网店。而正在这时候他就下定决心:无论考得好坏,都要报考这所学校。

事实上,他当年的高考分数达到第二批本科,可是他最终还是毅然放弃了这样的机会,报考了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提前向学校报到。他不断地找校领导求情,要求从旅游管理专业转入创业学院。他斩钉截铁地说,“来这里上学,我是带着目的来的,那就是创业。”最终他如愿以偿,进入该校创业学院,通过学校提供的助学贷款缴了开学的6000元学费。在他看来,他天生就是创业的命,而要学创业,就得读这所学校创业学院的电子商务创业班。

刚刚开始从事电子商务销售时,他也是随大流,什么好卖卖什么。2010年5月,他看到3D电影《阿凡达》热映,从中发现商机,开始专门做3D眼镜的网络销售,并涉足产品批发。他毅然放弃自己红火的淘宝店,先后在“1688”、“出口通”等批发平台投入巨资,全力以赴。在做“出口通”时,他投入开业成本近3万元、投入广告近4万元,可谓是花了血本。可是开业的最初两个月内几乎没有生意,让他亏了1万多元。后来因为接到了来自印度的第一份订单,要2000副眼镜,数量虽然不多,利润却是国内销售的好几倍,这才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石豪杰大一时就挣钱买了辆商务车。他平均每天的净收入在千元以上,最多的一天净赚七八千元。仅仅一个南非世界杯足球赛,他就从网上销售国旗、假发、手环、头巾、荧光棒等啦啦队用品中净赚10多万元。[4]后来他实在忙不过来了,就把在郑州工商银行工作的哥哥也请来一起打拼。大二时他开了家属于自己的公司,聘请了11位帮工。2012年毕业时,他在温州、台州、深圳都开设了分公司,月销售额超过400万元。但最让他满意的是,他通过自主研发已经拥有5项专利,并且这些专利都已经转化为产品。

就这样,石豪杰走出了一条从低端到高端、从没有科技含量到拥有自己专利的成功创业之路。唯一缺憾的是,他在大一、大二四个学期中累计有6门功课不及格,而根据学籍管理条例这是应该被退学的。[5]

1 贺涵甫、陈庆辉等:《李开复:刚毕业就创业成功几率近乎为零》,载《广州日报》,2011年6月15日。

2 贺涵甫、陈庆辉等:《李开复:刚毕业就创业成功几率近乎为零》,载《广州日报》,2011年6月15日。

3 陈寒星、毕克勤等:《重庆大学生创业首选广告公司,缺启动资金是首难》,载《重庆晚报》,2009年2月6日。

4 王志坚:《石豪杰:季节热卖啥就卖啥,保准你也能赚钱》,载《浙中新报》,2010年4月29日。

5 王志坚:《石豪杰:该劝退还是评优秀毕业生》,载《浙中新报》,2011年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