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创业就像挖井,看你往哪里挖(1 / 1)

依文集团董事长夏华有一个比喻,她说,人生其实就像挖井。这句话用在大学生自主创业上也很贴切。

现实生活中如果你要挖井,一定会首先考虑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在哪里可以挖到水,而不是盲目地挖,没有条件(工具)也去挖。相反,如果挖井变成了挖坑——事先并没有考虑哪里能挖到水,而是盲目地挖,或者浅尝辄止,挖到一半,看看挖到的都是些石头、草根、树皮就放弃了,既希望于下一个目标——情况就不妙了。

现在有许多大学生就是这样,他并不知道自己究竟适合做什么;即使要创业,也不知道自己适合干哪一行、已经具备什么条件,就纵身一跃跳入商海,结果一连呛了几口海水后,就又瞄准另一片水域。这样的创业当然是凶多吉少。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经常有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生问,我既没有资金也没有经验,究竟应该是先就业后创业还是什么的?对此,挖井哲学告诉我们,首先应该做好准备工作才能考虑挖井。这些准备工作包括经验、精力、资金、工具等等。这里的经验包括社会经验和人生经验,缺一不可。只有具备相应的经验,才能找到有水的地方,即值得投资的创业机会。这里的精力,当然是指要有一段相对空闲的时间专心致志地去做一件事,而不是一边考研、一边找工作一边创业,这种三心二意很难取得成功。创业需要启动资金,这是不言而喻的。所谓工具,本是指挖掘机械,在这里是指人财物产供销等方面,用手刨肯定不行。

看到这里,结论就出来了:大学生如果想自主创业,并没有谁规定一定要先就业后创业,关键是看你是否具备了上述条件。并且,是不是具备这种条件不是你自己说的,而是要由别人来说,即用别人的眼光来看你是否具备这样的条件。虽然别人的眼光可能有问题,至少对某个具体创业项目来说并不一定有你了解得清楚,但“旁观者清”在这里还是适用的。相反,如果在别人眼里你都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这种挖井就可能会变成挖坑——一个个半途而废,最终一事无成。

夏华形容说,她创业快20年了,这是每个人生命中最有力量的20年,她看到自己挖了一口深井,有源源不断的水冒出来;同时,她也看到身边有许多人,每个人都挖了十几个坑,总是望着这些坑不断地叹息,因为他们付出了许多,可是一直喝不到水。

夏华总结说,如果你要创业,首先要选定好做什么,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两三年做准备,三五年才能摸出个头脑来,然后要十年十五年才可能会有结果。如果不断地挖坑,你的生命就会一直处于预热期,始终把自己处在一个从不懂到懂的过程中,这就可惜了。

不但创业是这样,即使在企业里打工也是如此。这种不断地挖坑,实际上是不断地考验自己和老板的心理底线,从老板刚认识你、了解你到最终信任你的时候,你就离开了,然后去了一个新的环境,再如此这般地进入下一个循环,最终一事无成。所以更好的办法是,用十几年的时间让不同的人了解你、认识你,让你做一件更深刻的事。

所以夏华说,她从来就不反对创业从就业开始。尤其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如果让他在懵懵懂懂的状态中去选择一个行业创业,既不太现实,也不容易成功。相反,如果是先就业,尤其是为准备创业当老板的那种就业,一定要选择自己喜欢的行业、优秀的企业,在这里干上几年,看看别人是怎么干的、企业究竟应当怎样运营,然后为自己今后的创业打下最基本的基础。而且可以说,这是无法逾越的一个基本过程。想一想,过去的匠人如木匠、泥瓦工、箍桶匠、理发师等等,学徒都要三年才能满师,是不是也是同样的道理呢?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你在这里干了几年后,爱上了这个企业,不愿以自己抽身去创业当老板了,又该怎么办?

其实,这根本就不是问题。既然你在这里干得很欢,又为什么非要选择离开呢?要知道,这时候选择自己创业,固然并非不可,但也不能保证你就能成功。有人甚至说,自从一个人懂事开始,想的和做的就永远不会都一样。因为想象的空间太大,怎么想都可以,可以很理想化;可是要做的行业就只是一行,并且不一定是想象中最理想的那一行,因为现实总要受到太多的制约。

创业当老板是这样,做其他事情也是这样。以恋爱婚姻为例,每个女孩都做过白马王子的梦,甚至已经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可是在现实生活中面对真实男子的时候,就可能会改变想法,觉得爱我就好。

明白了这一点就知道,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刚刚毕业后最重要的是学会找井、挖井,打好基础,而不是过于异想天开。这倒不是说你不能有憧憬和远大的理想;可是,如果你什么条件都不具备,就准备着去挖井,结果往往只会挖成一个个坑。相反,如果你把挖井的本领学到了,以后再这样一直不停地挖下去,还怕挖不到水吗?这种挖井本领,说穿了就是首先学会把一件小事做好。只有学会做好一件件小事,将来才有可能做成大事,因为任何成功都是由一件件小事垒砌而成的。

案例

重要的是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挖井哲学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要做好准备,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1991年,夏华大学毕业后在中国政法大学留校任教。虽然她在大学里教书,可是她觉得来自时装之都大连的她更适合搞时装。于是她在暗底里调研了10多家企业,以“证实”自己虽然不是学的服装专业,也没有学过设计,却至少是个顾客,懂得怎样穿衣服。归根到底,自己还是喜欢时装职业。1994年的一天她向学校打了辞职报告,彻底下海了。

然而,究竟是做男装还是女装、休闲装还是时装,她一时无法确定。于是她用了一个最笨的办法,就是到当时北京最好的商场西单商场的台阶上去坐三天,专门观察顾客手提袋里最多的服装是什么品牌。她认为,这个品牌一定是卖得最好的;既然卖得好,她就要去那里当导购“实习”一下,亲自体会它为什么会卖得这么好。

就这样,她在这个品牌柜台当了8个月的导购。现在回过头来看,她认为这是自己建立时装王国最有用的8个月。正是这次“实习”,让她知道了自己应该干什么、市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服装到底是什么?并且从此以后,她在自己的企业里也就形成这样一套制度:所有管理层都必须有站柜台的经历;虽然时间不一定需要这么长,但一定要有与顾客面对面接触的一线经历,才能知道顾客真正需要什么。

她在“实习”时,市场上全是清一色的灰蓝色西装,唯一的竞争因素是价格。因为她看过许多国外的时尚杂志,所以就问老板,为什么不做国外那种特别漂亮的休闲装呢?老板说“不敢”,因为谁都对市场不了解;从当时的市场行情看,只有女孩子才敢穿得这么靓。

于是她对老板提出,既然你不敢,我来弄。当时的商场里这种品牌服装有20根杠子,每根长1.2米,她向老板要了4根杠子来卖这样的服装,承诺赚了一人一半,亏了由她一个人承担。老板答应了。

就这样,她来到当时北京唯一有出口配额的毛纺织厂北京毛纺厂,指着时装画报说,她就要这种一模一样的面料。销售科长一听,高兴得要跳起来,说,这种面料根本没人要,所以给你的价格可以特别低。紧接着,她自己担任“设计师”,说穿了就是凭自己与顾客接触中的印象,觉得这个兜儿好、这个领口开得高了低了,指挥着服装厂师傅画图。

服装挂在商场里后,大家都不知道这是哪儿生产的,纷纷打听厂家。每套西装的价格,都是她标的天价680元。销售一下子就火爆起来,一根杆子一天可以卖100件,直到今天,这样的销售记录都破不了。

由于始终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市场需要什么,夏华一步步从小做到大,建立了今天的依文企业集团,拥有4个专业男装品牌,400多家店面、2000多名员工,年销售额几亿元。依文不但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国庆60周年等重大盛会设计制作服装,并且已经坐上行业领军地位[1]。

1 夏华:《创业中最难跨越的坎》,优米网,2010年8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