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本下降并非一定是好事(1 / 1)

有人说,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成本的竞争。因为只有你的成本比别人低,才会获得更大的盈利空间。可是除了偷工减料之外,要想降低成本又岂是一件容易的事?甚至可以说,成本永远是企业的痛。

先说降低成本之不易。以制造业为例,在当前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产品销售价格趋于下降的宏观背景下,这种“一涨一跌”让企业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生存挑战。从古到今有哪个企业不希望千方百计降低成本?可是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个?更不用说,你在努力,别人也在努力,而且可能比你更努力,可以说这方面比较永无止境。

例如,广州一家出口型机械制造企业老板说,由于欧美经济下滑严重,该厂2012年的出口预计只能达到2010年的60%,下跌40%。再加上成本急剧上升,利润已经非常微薄;如果成本控制不好,就会做得越多亏得越多。在他看来,我国已经进入微利时代,以前是“快鱼吃慢鱼”,现在是“慢鱼吃死鱼”,因为“快鱼”已经不存在了。怎么办?唯一的办法是提升管理水平、提升成本控制能力。只有将成本控制得好,才能在这场生死考验中活下来。

为了做到这一点,许多企业拼命在降低成本上下功夫。沿海一家企业厂门口的巨大标语居然就是“成本、成本,还是成本”。过去该企业在采购时实行“货比三家”,而现在是“货比百家”——通过电子竞价采购平台营造激烈的竞争氛围,迫使供应商对价格作出最大让步。这项措施实施以来,不仅节省了外出采购的费用,而且采购成本也比过去降低5%至20%,效果可谓十分显著。

这方面的典型例子还有福特汽车。该公司1999年的净收益是72亿美元,可是当年的采购金额却高达900亿美元,如果按传统方式控制成本最多只能节省22亿美元,可是利用竞价采购和在线采购相结合的采购方式后,一下子就节省成本180亿美元,节约率高达20%。这样的例子在沃尔玛、家乐福、IBM、微软等跨国企业中非常普遍。而对于小微企业来说,比较简便的办法是上“百应网”。这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电子竞价采购平台,注册和参与竞价完全免费,年成交额数百亿元人民币。[1]

换个角度看,一旦成本真的降低了,有时候也不见得是好事。

有人认为,对于企业来说,成本当然是越低越好。成本越低,就意味着盈利空间越大。可是,这种想法只是书呆子的一厢情愿。事实证明,成本下降往往也不见得一定是好事。因为就在你原材料进货成本下降的同时,实际上就意味着当时的整个宏观经济环境也不怎么样,你的销售规模和价格也上不去。这就是所谓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在2011年举办的第110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上,第三期参展主力主要是纺织服装企业。按理说,这时候这些企业应该感到兴高采烈才是,因为当年的棉花价格已经从过去的每吨34000元高位几乎跌到只有一半的位置每吨2000元左右,可是这些企业依然忧心忡忡。

为什么?因为虽然棉花价格大幅度下跌了,可是这是因为整个经济行情不景气造成的;伴着这种不景气,以及人民币汇率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纺织服装企业的整体成本依然在不断增加,完全冲抵了棉花价格下跌的因素。而即使劳动力成本上升过高,这些企业也不敢提高销售价格。所以最终导致的局面是,企业利润比过去下降3%至5%。更不用说,由于经济不景气、产量减少,过去高价购进的棉花库存也推高了部分出口企业的成本;经济不景气又会抑制出口需求。你说,处于这种两难中的这些企业,又怎么能高兴得起来呢?

从具体数据看,棉花价格大幅度下跌了,可是布价的下跌幅度很有限。在经过印、染、织布等一系列加工程序后,一码布的价格才只有下跌1至1.5元。同时,拉链、纽扣等辅料的价格并没有下降。与此同时,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却从两年前的6.8上升到6.3左右,这也就意味着无形中就抹去了企业0.5元利润。在这两年间,人工成本上升了20%至30%,从而导致毛利率比过去同期下跌3%至5%。而即使这样也不敢提价,因为客户会说“棉花降价了,你们还怎么提价呢?”所以,面对一万件以上的订单如果能保持年初的价格就不错了,谁也不愿意失去这样的大客户;只有设计复杂、量小的订单才敢提价5%,以弥补成本上涨造成的损失。可即使这样,从这次交易会的情况看,客户也是看的多、真正坐下来谈的很少。同样一款服装,过去的采购商起码是1000件起订,而现在有的提出只订200件。这样的小订单意味着成本相应更高了,但是为了维护客户关系,也只能咬咬牙接下来。[2]

所以说,如果不是企业内生、而是外部因素造成的成本下降,很可能意味着宏观经济环境的恶化。这表明,这时候的市场销售比正常情况下更成问题。如果选择在这种时候自主创业,创业失败的可能性更大。

案例

降低成本的误区

我国的企业管理通常比较粗放,资源使用效率低。这表明,加强成本管理对提高经济效益的影响作用非常大。但遗憾的是,许多企业的成本管理进入了一个误区,那就是没有落实在提高以货币计量的投入产出率上,而是一味提高投入产出系数或一味压缩成本。

举个例子来说,我国钢铁业从过去的国内自给铁矿石(国内铁矿石多为贫矿)到进口富铁矿,富铁矿的价格虽高,但钢炉利用系数也高,这样综合成本就下降了很多,大大扩展了盈利空间。可是这几年国外的铁矿石价格已有大幅度提高,这样也就使得原来过去的这种价格优势变成了劣势,这时候再盲目进口富铁矿炼钢就得不偿失了。相反,这时候许多民营钢铁厂却通过专门冶炼贫矿石曲径通幽。这样做,虽然降低了钢炉使用系数,可是原材料进价要便宜得多,综合成本比使用富铁矿要降低很多,盈利空间反而扩大了。

再以目前企业中普遍存在的酬薪管理为例,许多企业为了节省开支,常常不给员工加薪或者尽量少加薪,许多企业的员工工资永远是最低工资标准。在这些企业看来,似乎这样就节约成本了;可是殊不知,这种没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永远招不到好员工。

所以常常看到,它们的员工普遍不称职,而且招聘就像“调龙灯”一样,来一批人,做了几天走掉一大半;然后再招,再走,永远为别人培养学徒,自己用的也永远是学徒工;工作吊儿郎当,产量上不去,质量问题频出。包括一些全球著名企业也是这样,它们的生产任务饱满,工作环境也不错,就是留不住人,归根到底是管理水平差。

这种管理水平差,出发点看起来是为企业考虑的,是为了为企业、为老板节约开支,但这只是表象。因为在这种节约开支的背后,没有工作绩效,新员工比例高,老员工没有积极性。他们整体上不熟悉业务,难以独立开展工作,基本上无法为企业创造业绩。而越是这样,主管就越不好意思向老板开口给下属涨工资,结果造成恶性循环。

从本质上看,这种所谓“节约成本”完全是浪费。道理很简单:任何岗位都有基本任职要求,如果你选用无法胜任基本要求的员工在这个岗位上,就是失职,就是浪费,因为你的钱(哪怕是最低工资)也都白花了。真正的节约成本、降低成本,应当是以最少的费用获得最高的回报,而不是以最少的费用获得最低的回报!

换句话说就是,降低用工成本并不是看付给员工的工资高低,而是看该员工为企业创造的价值大小。举例说,如果一名员工能为企业创造十万、百万元的价值,这时候你给他的月薪是一万、二万都不多;如果他为你创造的价值是0,那么这时候你给他无论多少报酬都是浪费。

这就是为什么上个世纪福特汽车公司在遭遇用工荒时,他们付给员工的工资要比市场行情整整高出一倍的原因。多少年过去后老福特总结说,这是他们所能采取的节约成本的最有效方式![3]

1 《全国工业企业经营面临困境,催生电子商务新模式》,新浪资讯,2012年8月30日。

2 《成本高提价难,纺织服装企业陷两难困境》,中国女装网,2011年11月2日。

3 张国祥:《给付低薪是节约成本吗》,中国经济网,2011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