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拼爹”也好,比“靠山”也好,最大的靠山是国家,即政府。所以,从这个角度看,真正有“靠山”的企业是国有企业。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首选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大企业的主要原因。
归根到底,这些机构都是国家的,最后都会由政府来“兜底”,不用担心破产倒闭。即使破产倒闭,也不会看着你在大海中“自由飘浮”,至少也会抛给你一只“救生圈”的。相反,如果你创办的是私营企业,就决不会有那么幸运了,必然要面临着自负盈亏的自生自灭。
请想想看,如果要让你横渡大海(商海),一面是没有救生圈,让你光着膀子、穿着短裤独自游泳;一面是让你坐在海轮上,有机械动力,边上还堆满救生圈,哪个更舒服、更保险,就连傻瓜都知道。
以国有企业中的财政补贴为例。财政补贴的最大特点是无偿性,也正因如此,会引发不同群体、不同企业的谋利冲动。不用说,财政补贴是政府部门发放的,最终落入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垄断企业、上市公司的比例居高不下。而私营企业、小微企业要想得到财政补贴,则会比登天还难。这就是一种严重的不公平。比较公平的做法,应当是根据项目而不是企业性质、更不是个人喜好来分配财政资金。
据全国政协委员高明华的调研报告,2001至2008年间我国国有企业的真实净资产收益率为负6.2%,所获各类财政补贴高达6万多亿元人民币。以“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为例,7年间这两家企业以“炼油亏损”为名,共获得国家各种政策性补贴近2000亿元。与之相比,民营企业得到的财政补贴却是“洒花露水”,申请过程也相当曲折。
从企业类型看,这些补贴主要流向了上市公司。资料表明,2011年我国90家上市公司获得的财政补贴高达39亿元,平均每家公司4500万元;2010年1454家上市公司共获得财政补贴463.4亿元,平均每家公司3187万元。与此相比,许多小微企业几乎不可能得到补贴;即使符合相关要求的企业,申请过程也是艰难无比。[1]
之所以会出现财政补贴重国有企业、轻非公有制企业,重上市公司、轻非上市公司的情形,除了其中有部分企业涉及到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较多的因素外;还有一个主要原因,那就是相当一部分是地方政府有意向它们倾斜的“面子工程”。比较典型的是,有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丑闻百出,既没有技术创新,又严重亏损,却依然能在上市后获得地方政府数额不菲的财政补贴,秘密就在这里。
按理说,市场竞争赋予了所有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现在却由于所有制不同、有没有上市的区别,变成了变相“拼爹”行为,这既违背了市场经济原则,又滋生了腐败行为,还给这些有靠山的企业产生了权力寻租的冲动,可谓事与愿违。对于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来说,是极大的不公。因为后者的创业多是小微企业,很难得到这样的补贴。
除了得到无偿的财政补贴外,“拼爹”也表现在企业举债方面。具体地说是,如果企业所借债务需要自己来独立偿还,它就必定会掂量掂量份量,真正从企业经营、回报率角度进行谋划。相反,如果企业有一个强有力的“爹”,承诺企业,或者也不用承诺企业,企业就知道如果将来自己还不起这些债务,反正有“爹”可以帮自己擦屁股,就会变得肆无忌惮而不负责任。从整个市场经济角度看,这种“官二代”“富二代”企业堪称害群之马,因为它扰乱了整个社会的经济秩序。
2012年10月24日,国际著名评级公司标准普尔公司在北京发布的《中国100大企业信用观察报告》认为,这107家企业各自面临着显著的财务风险,其中中国国航、中国远洋、铁道部等17家企业财务风险“极大”,中国铝业、中国中铁、中粮集团等33家企业财务风险“很大”,另有22家企业风险“较大”,只有中国石油、中国移动2家企业的财务风险“极低”。可以说,如果这些企业没有国有背景,财务状况反而不见得会如此糟糕,债务比重也不见得就敢达到如此之高,最终酿成巨大风险。
在这里,标准普尔公司是根据什么来判断这些企业财务风险大小的呢?这主要是它们过去3年间负债占总资本的比率。例如,中国国航过去3年间的这一比率始终超过65%。与此相反的是,中国石油在过去3年间的经营现金流占总负债的平均比率则超过73%;即使息税及折旧摊销前的利润下降30%,也能确保未来12个月内的短期现金来源充足,足以满足短期现金支出需求。[2]
按理说,任何企业都是不可以随便举债的。这不但是能不能借到债务的问题,更在于债务比重过高会给企业运作带来致命性危险。这种危险主要与企业负债比率高低有关,与企业规模大小关系不大。可是由于各家企业的“爹”不同,才造成这样的局面,这可谓是溺爱造成的。
从企业规模看,我国也有不少规模庞大、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可是,任何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相比,都是不敢财大气粗的,因为民营企业没有资金优势,不可能源源不断地从银行取得无上限银行贷款。可是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只要政府出面一协调,把几家国有企业一合并,马上就会凭空冒出一家巨无霸企业来。香港的李嘉诚、台湾的富士康不可谓没钱,可是和我国内地的国有企业相比,是绝对不敢贸然称大的。
本书作者曾经关注过一次国内企业集团高层的投资研讨会。会上给人留下这样一种深刻印象:国企老总在谈到投资时眉飞色舞,说这个项目不错,可以考虑投几个亿;那个项目也很有前途,可以投几个亿。在他们看来,几个亿的投资就像夹着钱包去菜场买菜一样,根本不在话下。可是另一边那些民营企业集团老总,在谈到投资时就是一脸的凝重,不但否定了绝大多数的项目,即使连剩下的那几个认为很有前途的项目,也总是感觉举棋不定。
归根到底,这还是因为金融支持问题。国有企业是政府的,国有银行也是政府的,它们都具有相同的政府信用保证,所以本来就是“一家人”。不要说小微企业了,就是规模再大的民营企业,这方面也根本无法与之匹敌。没有这样的资金背景,民营企业尤其是其中的小微企业要想和国有企业相抗衡,那无疑是鸡蛋碰石头。
除此以外,就是国有企业的背景使得企业决策成果是由企业负担的。即使投资这几个亿全都亏了,也总能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理由”是中国著名特产之一),不用老板自己掏腰包,甚至不会影响老板每年几百万、几千万的年薪收入。可是民营企业就不同了,一旦决策错误造成亏损,所有损失都是要“自掏腰包”的,情形当然就不同了。
就好比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是射手,水平都不错。可是由于利益不同,国有企业这位射手的靶子是插在地上的,射中射不中都没关系,胆子当然就大了;而民营企业射手的靶子是顶在他老婆头上的,这时候即使他的水平再高,也会犹豫不绝,因为稍有偏差就会要了他爱人的命。
正如国务院参事室特邀研究员保育钧所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我国采取的一揽子计划对拉动经济大局起到了作用,但这个好处是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享受的,民营企业就没怎么享受到。[3]
不用说,这是不公平的,事实上也激化了各种经济矛盾。要想真正解决问题,就必须深化改革,尤其是要打破这种厚此薄彼,一碗水端平。
案例穿鞋的不怕光脚的
俗话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意思是一无所有的人与人相斗更勇敢,因为他已经不用担心还有什么可失去的了。这里“穿鞋的”是指地位较高、处于强势的群体,“光脚的”则相反。其实,现实中更多的是“穿鞋的不怕光脚的”——有权有势有靠山的人有恃无恐,当然就更有底气。就好比在玻璃渣上走路,光脚的会走得过穿鞋的人吗?!
具体到创业群体,这里可以分为两种解释:大学生自主创业者与事业有成的成功企业家相比,前者是“光脚”的,后者是“穿鞋”的;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相比,前者是“光脚”的,后者是“穿鞋”的。同样用100万元投资某个新项目,对于大老板来说是小事一桩,即使全部亏了也可以轻描淡写“买个教训”;可是这对大学生创业者来说,就可能要倾家**产,直至改变人生轨迹。数字扩大10倍,对于一个需要投资1000万元的新项目来说,有靠山的国有企业即使全部亏了也可以付诸一笑,可是小微企业或民营企业亏了就可能会一蹶不振、破产倒闭。
说些实在点的例子。41岁的上海人马浩,2012年五次飞往新西兰奥克兰市与妻儿团聚。他已经移民新西兰5年了,持有新西兰的永久回头签证,可以随时进出新西兰。在他的朋友圈中,全家定居国外、只有一个人在国内赚钱的“裸商”有很多,他只是其中之一。
为什么这样呢?马浩和朋友聚会时最大的感受是国内政策“正在波动期”。他们这些人,总是对各种风向特别敏感。2012年下半年他听到最多的是全国有多个地方开始“突击征税”。一家地方法院院长甚至向他抱怨说,当地公安部门对今年查办企业家经济案件的数量定了指标,“案子一多,法院办案人手根本不够,所有人都累垮了。”
另一位已经移民美国的上海人马明远,对权力天平倾斜的能量感触颇深。他有一位浙江地产商朋友,2012年初因为无法拿到银行贷款,便向亲朋好友借贷,结果被以非法吸储的罪名刑事拘留,至今未能取保。
已经移民加拿大的温州商人李渊,对国内投资政策的不确定充满焦虑。他说,“每隔几年就发布一个‘非公经济36条’,但是现实中总会遭遇到来自国有资本的打压。”两年前他入股一家民营加油站,最终因为不间断的油荒和断供,使得他和合伙人苦不堪言,最终只好把加油站低价转卖给另一家国有企业。
资料表明,2010年美国向中国人发放了7万张绿卡,其中有很多就是为了照顾中国国内做生意的“裸商”们的。这些裸商们承认,他们不会在国内留守太久,一旦形势出现滑坡,就会考虑如何携带丰厚的身家离开中国,这在他们圈内是公开的而对外是矢口不提的。[4]
英国《经济学人》发表的报告表明,中国大陆已经有超过16%的富人移民海外或正在办理手续,44%的人正准备离开。
不用说,如果国内有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政策稳定、依法办事,无论企业规模大小、所有制不同,大家都是靠真本事而不是歪门邪道竞争,这些富商们本来是不需要移民的。这种移民不仅会对我国造成财产经济方面的损失,还很容易引发社会问题和金融秩序等问题。
大学生创业和这些实力强大的裸商们比,这些实力强大却又相对弱势的裸商们与国有企业比,谁胜谁负不是未卜先知吗?
1 杨国英:《财政补贴应“一碗水端平”》,载《新京报》,2012年10月25日。
2 《标普:中国远洋等面临极大财务风险》,载《中国证券报》,2012年10月25日。
3 张斌、康怡:《垄断不除,危机不止》,载《经济观察报》,2012年10月22日。
4 赵一海:《裸商:在国内赚钱,去国外安家》,载《南方周末》,2012年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