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你可以赢,但输不起(1 / 1)

大凡自主创业的人,都是不安分守己的人。这种不安分守己,可能因为天性是这样,也可能是被逼无奈不得不这样。总体来看,更多的是因为周围环境不确定造成的。正因如此,这些人在创业道路上一定会存在许多困惑或恐惧,如果没有老本垫底,难免要吃亏。

自主创业者需要有更多的勇气和力量,需要智慧和技巧。可遗憾的是,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总是强调按部就班,从上小学甚至学龄前开始,父母就总是要求孩子安分守己,“听老师的话”,一切向“标准答案”看齐;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多多得分”,才能考个好大学。

不用说,能够上大学的人都是学习成绩较好的。因为我国高考制度的唯一标准就是分数,分数越高越能进好大学。而这样一来,也就意味着这些大学生通常都是一些“学习好”、“安分守己”、“比较缺乏冒险精神”的人。要让他们去自主创业,难度更大,成功率更低。

换个角度看,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是赤手空拳的。他们自主创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赚钱,顺便也解决就业问题。赚钱是必须的,如果亏了本后果就不堪设想。换句话说就是:他们可以赢,但输不起。

有人说个人创业是历史潮流,谁也无法抵挡;但至少目前还看不到这一点。之所以说这是历史潮流,是因为历史经验表明,只有以个人主义为出发点,才能提高全社会的劳动效率。这种个人主义本质上是利己的,但客观上是利人的。就好比你创业的目的虽然是为了自己赚钱,但要做到这一点,客观上必须为别人和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并且还必须提供优质产品和优质服务,才能得到更大的回报。

而在这个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政府要有效管理,这也是许多创业者困惑和恐惧的事。说穿了就是,政府要想有效管理创业者,最根本的是为他们提供服务;而不是站在创业者的对立面与民争利。

与民争利的结果,必然是肥了部分当权者的腰包,害苦整个创业者群体和国家。再具体一点地说就是,如果企业老板从工商、税务等部门享受到的是贴心服务而不是处处刁难,那就一定会安心、放心地去投入正常经营,为政府创造更多的税收,这个道理是最简单不过的。

可是我们看到的是,中国的创业者不可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经营管理上,而总是要千方百计“搞定人”。这是客观现实。因为我们的制度包括法律漏洞很多,弹性很大。同样是一件事,最终怎么处理,往往要根据执法者的个人喜好来“从重”、“从宽”地调节。不用说,“搞人”的过程最累人,但“回报”也最大。这就是中国古语中所说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可是所有这一切,对于社会交往不广、社会经验不足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困难的。这也就注定他们的创业容易失败。

有这样一个实例:一位大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五年内一分钱都没存下,所有收入都用来请客、吃饭、送礼了,最终全盘皆赢——不但把客户变成老婆,并且人脉极广,很快就成为千万富翁。说得更透彻一点就是这是个“阴谋”:他在生意交往中得知这位女性是“千金”,便不择手段地追求,一个月就追到了手。接下来的事情不必多说,作为“富二代”的老公,他做生意变得容易许多。这就是许多人的“成功之路”。[1]毋用讳言,这种方法在中国非常奏效。现在都是独生子女,这女孩子无论是“官二代”还是“富二代”,最终都是要嫁人的。相对而言,她们更喜欢与能说会道、风流倜傥、气量大、善于打交道的男生交往,这也就是上述这位大学生创业五年内没有赚到钱、五年后“飞黄腾达”的原因——说穿了他不是靠自己的经商本事,而是靠女方家族的本事;同样也是靠“拼爹”,只不过拼的是女方的“爹”(女方的“爹”当然也是“爹”)。但归根到底他走的是“曲线救国”之路,而不是仗靠真正的经商本事;否则,说不定他再过五年依然存不下钱来。

案例

怎样做到十拿九稳

在一个创业需要“拼爹”的时代,如果你在这方面没优势,就要提高创业成功的保险系数,没有“十拿九稳”的把握不要轻言创业。

徐新元上大学时就萌发了自主创业的念头,梦想着有一天能像比尔·盖茨那样开一家属于自己的电脑公司,当老板,发大财。可是2000年7月他从曲阜师范大学化学专业毕业时,想来想去自主创业没什么把握。在他看来,当时他的家乡山东泗水县还处于信息技术发展初级阶段,市场面太窄,自己又无“爹”可拼,并且缺乏相应经验。所以,他还是想先积累一些经验再说,先从接近计算机行业的领域做起。

当时有家国有化工企业已经邀请他去上班,这对家庭条件并不好的他来说是一件大好事,可却被他断然拒绝了,因为离他的理想太远。最终他应聘到临沂市双月园私立学校担任初级计算机教师,大学同学都大跌眼镜,笑他傻。可是,又有谁知道他的真正心思呢?

任教期间,他总是活跃在岗位最前沿,凡是与计算机有关的工作他都乐此不疲,如免费为别人安装、维修、调试电脑等。每个周末,他在图书馆一坐就是一天,阅读、研究与计算机有关的资料。为了获取实战经验,他甚至去电脑网络公司当学徒,并且声明不要工资。

也许别人觉得他很苦,可是他却乐在其中,因为他看到自己离创业的路越来越近。而这时候,他也已经从普通教师晋升为计算机部教导主任,月薪3000多元,医疗费用全报,日子可谓过得很安逸。然而,这并不是他要的生活,更没有泯灭他心中那股创业之火。

2006年,当他看到计算机知识在家乡大面积普及时,毅然决定自主创业,实现埋在心底6年了的理想。

当年9月,他在亲朋好友的一片反对声中果断辞职,投资30多万元回乡创办了一家电脑服务部。开业之初,因为没有业务,他不得不靠借债度日,年底一盘算净亏1万多元。

怎样才能打开市场呢?他想,自己既然没“爹”可拼,那就只能依靠实实在在的服务来吸引顾客。他打出“行货正品、假一赔十”的口号,薄利多销;同时改进服务方式,设立专门的服务热线,24小时免费上门服务,只要政策允许可以随时更换不满意产品。某天晚上10点多钟了,他冒雨来回奔波25公里为客户修理电脑,不用说,从此对方就成了他的忠实客户,并且还帮了他不少忙。他笑着说,他和同行拼的只能是这个。

第二年,公司销售额就达到50多万元,纯利润近20万元。现在,该公司已经从当初的不到20平方米扩充为140平方米的商业店铺,成为集品牌电脑、组装电脑、办公耗材、数码产品、网络技术、安防报警系统于一体的信息技术公司,年销售额130万多元,利润60多万元。[2]

刚刚三十而立的他,捧着厚厚的创业日记介绍创业过程时,镇定自若又神情安逸。因为他的路走得很稳,所以掩盖了那些创业艰辛。

1 南云飞:《为什么在中国创业这么难》,总裁网,2011年12月21日。

2 《坚定信念,蕴育六年,择机创业》,人民网山东频道,2011年10月25日。